分享

试论诗词的构思与布局

 爱雅阁 2012-07-27
试论诗词的构思与布局
图片
 
 
 
 
写诗填词,首先要构思布局,这是第一位工作。清·李渔在《间情偶寄》里说,“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他把构思布局列入“先为”的工作。古人称其为“章句学”。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说,“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这不仅阐明了构思布局的地位,而且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品要构思得缜密完整,有始有终,层次分明,情景交融,意脉不断,首尾相辉。近代文学大师别林斯基也特别强调构思的重要,他说,“诗人用想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可见,构思布局对于诗词创作的至关重要作用。诗词构思布局的重要地位,犹如建筑中设计与图纸的地位。建设一栋大楼,如果没有设计与图纸,便无法施工;写诗填词如没有构思与布局,也无法写作。一栋大楼的外观如何?内部构造如何?采光如何?各种房间如何摆置?各种设施如何配套?如此等等,都要在设计与图纸中统一敲定,全盘托出。这就是大楼的“母体”。“母体”的结构与风格,直接决定大楼的结构与风格。写诗填词也是如此,下笔之前,先要有所见所闻,由见闻而生感,由感而生发,由生发而谋篇布局,如何开端?如何铺垫?如何造势?如何引申?如何转折?如何呼应?如何结尾?主题思想如何表现?都需要作者缜密地加以构思与布局,搭起一个“框架”。其“框架”工整,则诗词工整:其新颖,则诗词新颖;其奇妙、飘逸,则诗词奇妙、飘逸;其雄浑、丰满,则诗词雄浑、丰满;其深沉、厚重,则诗词深沉、厚重。当然,有好的“框架”,还要选用生动形象的诗词语言及表现手法,精心写作,才能出精品佳作。但无论如何,“框架”是“母体”,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要打造诗词精品,首先要打造精良的构思与布局。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实施“精品战略”的诗潮中,切切不可忽视对诗词构思与布局的研究和提高。诗词的构思与布局,比建筑的设计与图纸更富于想象力。诗词构思,是由想象、联想和奇想、幻想等方式构成的,是作者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是缜密的、严谨的,可以将想到的多种人、事、物和观念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布局。这是很艰苦的过程,无怪乎诗人们都“苦于构思”啊。究竟,如何营造好的构思与布局呢?古人早有“起承转合”.之法,这概括了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是非常精辟的,历来为大家所沿用。在沿用过程中,许多诗人通过实践,展开想象、联想,深入探求,巧妙组合,也创造了一些新的风格与布局,丰富了诗词创作理论的宝库。本文试分述如下。(一)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这是一种开阔的构思与布局,有气势,有凝重感,有鼎天力,适合于表现重大题材,抒发宽广壮烈的胸怀。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从雪生发,铺出了一幅博大的景观,抒发了浩瀚的胸襟。真是视通万里,心连千古。且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视野何其开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勾画出多么壮观的雪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作者以雄视千古的目光,一贯而下地评论古代帝王,批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权: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崇高革命意志和必胜信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词虽结,而铿锵有力的回音长久地震荡人间。又如,宋·岳飞的《满江红》.它一直以气盖山河之气势、精忠报国之豪情,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词一开端,就揭示了作者一腔义愤、满怀热血、建功报国的激情;过片继续喷薄倾吐忠愤之气概,矢志雪耻泄恨,“收拾旧河山,朝天阙”!一气呵成,直泻千里,其势壮,其情烈,其气刚,成为“千古壮词”!此等布局,常常给人以博大的气势和深刻的印象,令心弦共鸣。唐·杜甫的“三吏”、“三别”,可以说是具有此类风格的宏大组诗,都是反映广大人民在安史战乱中承受的苦难,赞颂他们忍受痛苦走上前线抗击叛军的爱国热忱,展现出磅礴、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和各种人物的复杂思想感情。被称为千古“史诗”而熠熠生辉。(二)在幻想与现实中架起桥梁,
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幻想与现实,仙境与世间,是有其相似、相接之处,有的诗人善于在中间架起桥梁,使其联通起来,把人间视作仙境。这种布局,出神入化,增加了诗词的魅力,收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一首充满奇情壮采的宏词。从题材上看,是一首悼亡之作,而作者却幻化出一个美丽动人的仙境,把天上、人间、烈士、仙人联成一体,创造了一个无比绚丽的艺术境界,大大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词发端于“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座桥把人间与天上联起来了;接着,吴刚捧酒,嫦娥起舞,接待客人,生动地显示了对烈士的无限崇敬之情;后来,“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烈士们为人间的胜利,喜泪化成倾盆大雨,把烈士的崇高精神推向了高峰。这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这种构思与布局,常为许多诗人所运用。如现代诗人陈登山的《渔家傲·贺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火箭冲天光万道,穿云射日呼天哮。八极神兵吓一跳。忙报告,自疑大圣又来闹。太白金星额手瞭,老君奉旨护丹灶。托搭天王忙布哨。嫦娥笑,故乡发射神舟号!”这阕词构思多么奇妙,一个庞大的仙境,众多神仙登场了,刻画得栩栩如生,诗趣盎然,生动地展现了“神六”上天的热烈景象和轰动效应,其题旨之宏大、深远,不言而喻了。还有以梦境(其实也是仙境)来构思布局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以挥洒之笔.既浪漫地描写仙山、仙境,又浪漫地抒情,慷慨激昂,潇洒出尘。这首诗历来为人们传颂,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三)以情思为纽带,编织人与物相通相亲图人与自然,统一于宇宙之间,是合一的,可以互相对话。在构思、布局上,有的诗人善于以情思为纽带,移情于物,让物拟人,物我相谐。这样的构思常使诗词增添情趣,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如清·曹龙树的《姊妹峰》,“翠黛云鬟绝世容,联肩秀立两芙蓉。二乔都得英雄婿,不信深山老住侬。”诗人把姊妹峰拟人化了。看!这二位少女(姊妹峰)多么漂亮,翠黛云鬟,联肩而立,似两朵芙蓉;并笔墨细腻地描写了少女的心理:大乔小乔都嫁了英雄,你们不会老住深山.而要名扬天下的。这样,“姊妹峰”风采照人地走到了面前,有姿色、有灵性,多么美丽,多么诱人!再如,宋·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春天踪迹谁知?除非问起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这阕词也用了拟人手法来布局,通过一问一答,找春的去路;最后问到黄鹂,喳喳吱吱地听不懂,反而随风飞过蔷薇院墙走了。多么有趣地表达了作者惜春之情。也有的诗人以人拟物,这种构思也别有韵味,如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题画诗《题不倒翁》:“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你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表面看来,是刻画泥塑不倒翁的可笑形象,其实乃是体物写人,将官场上那些岸然君子,见风使舵,欺压百姓,丧尽天良的贪官污吏,鞭笞得入木三分。明·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采取以人拟物构思,表明了作者不怕种种磨难、追求高洁的志趣。(四)围绕主线,跨时越空古典诗词十分强调时间感和空间感。许多诗人在构思布局中常常注重时空的流转、交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正如陆机《文赋》中说的,“观千古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样,诗词的时间跨度大,空间飞越远,形成了阔大、悠远的艺术境界,增强了作品的穿透力和凝重力,产生强烈的沧桑感,足以震慑人心,发人深省。但是,这种流转必须紧紧围绕主线(诗词主题),巧妙地把它们拼接组合起来。表面看,言不接:实际上,意相接,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象。如宋·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在时间跨度上,从“早岁”到“衰鬓”,从南宋“中原北望”到三国“出师一表”,前后上千年:在空间上,有中原之地,有瓜洲渡之役,有大散关之战,有“塞上长城”自许。可谓是时空流转之快、之广。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纵横驰骋,更丰厚、深沉地展现了诗人矢志报国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因而成为千古名篇之一。又如,唐·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下绿芜秦苑夕,蝉呜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这首诗也是飞越式布局,一上高楼,就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汀州,从眼前的“日沉阁”、“风满楼”又联想到“秦苑”、“汉宫”,而这里已是“鸟下绿芜”,“蝉鸣黄叶”,幽古之情油然笔下。诗人不仅是万里乡愁,也是万古国愁,以致发出“故国东来渭水流”之深叹。整首诗,都是围绕乡愁、国愁而流转时空的,给人以悠悠不己之意,叠叠不尽之情,真是跌宕多姿。(五)从概括到具体,先总后分思维,常常是从个别事物开始;个别多了,就从中认识了诸多事物的共同特性,加以抽象、概括,思维也就升华了。有的诗人在构思布局时,突破了这种形式,先总括后分述,一发端就给人揭示牢笼全局之气势,如观一棵大树,先看到主干崛立,再看到枝叶围绕主干而层层展开,蓬蓬勃勃,多有生气。这种构思布局的特点,就是“先声夺人”。如宋·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就是此类作品。这是一阕写杭州的词,一开头就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首先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接着,就一个一个镜头地分别摄下杭州的“烟柳画桥”、“风帘翠暮”、“云树绕堤”、“怒涛卷雪”、“市列珠矶”、“户盈罗绮”,以及西湖的美景等等;最后,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作结。是“总一分一合”的布局,把一个形胜、繁华的杭州展现于眼前,色彩斑斓。有总镜头,有分镜头,绚丽极了。还有一些描写人和事的诗词,也采取了先总后分的布局,如唐·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后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开门见山就点题,总括揭示了“将军猎渭城”之行,突兀雄奇,一贯而下,狩猎的过程很有层次地分写出来,活生生地凸现了一位英姿飒爽的狩猎将军形象。与此种布局相反的,是从分到总,即先分开写,然后归结,顺序而来,层层铺写,最后一合,突出题旨。这种布局是常用的,就不举例了。(六)层层相递,穿透内核层递,是人们思维的正常逻辑,一层层地扩展,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给人以一脉贯通,一线串珠之气势与感知。这种布局的作品更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如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抒写长征的光辉史诗,按长征途程依次连贯写下来,层层递进,越五岭,翻乌蒙,勇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跨越千里雪山,高度概括了长征历程,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气象雄浑,命意高远。清·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毛泽东的《长征》,不正是这样吗!又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通观全诗,由一个“传”字发端,紧接着按时间先后抒叙一串连锁反应;由“忽传”—“初闻”—“却看”—“漫卷”—“放歌纵酒”—“作伴还乡”—“便下”,一气贯注,倾泻而下,深刻表达了诗人惊喜的激情。后代诗论家称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也有的诗人,采取层层退的布局,如宋·杨万里的《过松源(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首句即使提示,还是引得“行人错喜欢”;结果“正入万山圈”,山山相拦。看来层层退,其实也是步步紧。这种布局,别出心裁,耐人寻味。也有的诗人采取倒叙的布局,不按时间顺序层层递进,而是倒过来写,也是别有韵味的。(七)扩大思维空间,举一反三人的思维,应该是纵横万里的,不应只孤注一隅,固守一点:而应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想象、联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从微求著,从果索因……这样,思维空间就广阔了,诗词的构思布局也就变化多姿了。如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独在异乡,远离亲人,多么思念啊。作者由此及彼,他联想到,节日兄弟登高插茱萸时少了“一人”,在想念自己。这样,自己思亲,亲人思己,两情相加,更显出思之深、念之切了。这就是这首诗魅力之所在。又如,唐·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这首诗则是由近及远的布局,从燕台近处写起,进而写到连绵万里的积雪、广阔无垠的“三边”,鼓笳声、雪光、曙光、月光、火光,交织一片,气势何等壮阔,怎不激励人们“欲请长缨”!可见此诗感染力之大。还有的诗人,“从小见大”地布局,如宋·洪咨夔的《促织(其二)》:“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作者借促织(蟋蟀)巧妙关合社会现象,揭露了赋税之繁苛,反映了民生的艰难。取材虽小,其意深重。又如,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哲理诗,一开头就铺出了“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的美景,诗人进一步求索,笔锋写出了颇有理趣的结句,“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种从果索因的布局,也颇能引人入胜,启人深思的。(八)换位思维,以逆托正或以侧衬正换位思维,就是说要以另一个角色、从另一个方面来构思,使布局的作品出现鲜明的反差,形成强烈的对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艺术感染力。有的诗人从逆向思维入手,以反托正。如唐·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从发掘出的一支埋在沉沙里的折戟起兴,吟咏赤壁之战。作者并不从正面来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郎火攻而取得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一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战争胜败就要易位,东吴两位高贵美人就会被曹军掳去,锁在铜雀台供曹操享乐了。这样布局,独具匠心,给人以翻新之感。还有唐·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开头描绘了女主人孤寂而长夜不寐的情景,促使她回转头反思,真后悔不该偷吃了西王母的灵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把人物内心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引起了广泛共鸣。也有以侧衬正的,如唐·朱庆余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里的“花时”、“美人”、“琼轩”等等组成的风光旖旎的画图背后,却是一个罗网密布的恐怖境地,生活在其中的宫人不但被夺去了青春和幸福,就是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了。以“鹦鹉前头不敢言”,侧面相衬,多么深刻,多耐人寻味。也有从对比中来相衬的,如唐·许浑的《途经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一开端就展现了秦陵的煊赫,但行人只参拜以谦和、俭朴著称的汉文帝陵墓。在鲜明对比中加深了题旨。(九)巧布转折,以突奇峰清·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古人还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当然,平铺直叙也是一种布局方法,但令人一览无余,缺乏回味;而曲折婉转的布局,则令人三回九转,突见奇峰,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趣。元·杨载《诗法家数》中日:绝句的“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也强调了转的重要。在构思时巧布转折,对突出诗的题旨会起立竿见影作用的。如唐·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诗首先铺垫,第三句点题,平稳地转,把春雪写得活泼玲珑,多么有趣。也有急剧转的,如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凝妆登楼,观赏春光,洋溢着青春的欢快;第三句突然一转,唤起了少妇的闺怨、浓愁。自然贴近,归结到题旨上来。也有从反面来转的,如唐·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幅寂寞空城的景象,昔日喧闹与繁华荡然无存;可是,从反面一转,旧时的明月还来“亲近”它。更显露了诗人幽古伤今情的深沉凝重。也有从深一层来转,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第三句从深层一转,更加体现了有志儿女济世救民的崇高精神。还有突出另一意象来转,如宋·王安石《江上》:“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这首诗其实是写离别之情,人在船上,西风吹得江水荡漾,岸花纷纷飘落着晚红,一股萧秋之气.更添离愁;突然转出了阵阵笛声,凄凉地穿透心里,把船吹进了乱山东头,离亲人越来越远了。一阵“横笛”,把离情推上了峰顶。还有多种形式的转折,都转出了奇妙,转出了新意,转出了一唱三叹,余音袅袅。所以,“巧布转折”的构思,历来被许多诗人所爱用。(十)抓住典型事物和细节,深化组合典型,都有独特的特点,有明显的个性,但又显露出一定的共性,此所谓“从一斑而窥全豹”也。所以,诗人在构思布局时,注意抓住典型.加以扩展,深化组合,写出了好的作品。如唐·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抓住为杨贵妃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写出了过华清宫所见所感,形象有力地鞭挞了王室骄奢淫逸的生活。还有抓住典型细节加以组合的,如唐·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首抒写思乡的诗,作者抓住“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富于戏剧性和诗情的细节,更突现了在“见秋风”、“意万重”境况下的思乡之情,回味悠深。宋·王安石评张籍的诗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还有抓住典型物件加以组合的,如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以黄莺儿起兴,本来,黄莺的啼叫清脆动听,为什么要打,不教它啼,原来少妇怕惊醒了她到辽西与丈夫团聚的美梦。围绕黄莺儿扩展,将少妇怀念征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还有抓住人物典型动作加以组合的,如唐·张祜的《赠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伴,剔开红焰救飞蛾。”这是一首写“宫愁”的诗,这些宫人深居禁宫门内,近伴宫树,远掠冷月,夜深难寐,只得将媚眼凝望宫树上鹭鸶鸟双双栖息的巢窠,转头竞发现飞蛾扑入灯盏,急忙斜拔玉钗剔开红焰,救出飞蛾。透过这些细微的动作,可以窥见宫人内心微妙的隐情、愁情,题旨也就鲜明地突显出来了。总之,诗词的构思与布局,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和艺术的总体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生命。它告诉的比作品中组接起来的有关生活内容如人物、情节、环境、场景等告诉的还要多。因此,我们要在创作中竭尽全力去发现、设计、创造富于生命活力的构思与布局,展现出一种新的奇观,显示出新的意义、底蕴、况味、价值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