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病夏治正当时 三伏天的多种“养阳”法(图)

 时代书苑 2012-07-27
冬病夏治正当时 三伏天的多种“养阳”法(图)
 
2012-07-19 14:20:16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高温、高湿、高热”的“三伏天”从昨日开始了。“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然而,就是这难熬的30天,正是对各种慢性的“冬病”治疗的最佳时机,除了市民熟悉的天灸,还可以进行温针灸、隔姜灸、雷火灸等多种“养阳”的治疗。

  艾灸疗法被广大市民所接受。


  这些冬病也可以夏天治

  ★ 痛经——温针灸

  不少妇女都遭受过痛经的折磨。中医认为,痛经多由于“寒凝胞中、气滞血瘀”造成,就是俗话说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痛经患者除了可以贴药治疗外,温针灸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针灸医生在腹部的关元、气海以及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等取穴进针后,把燃烧的艾柱置于针柄上,使艾叶之温性随针入体,直达患处。这种疗法被称之为“温针灸”,是针灸科常用的治疗虚寒性疾病的手法。同时,再以红外线灯或神灯局部照射,加大热力的穿透,以达到驱寒止痛,温暖下焦的功效。临床上,很多痛经妇女在接受温针灸治疗的时候,痛经症状很快就可得到缓解。

  ★寒性腹泻——隔姜灸

  秋冬季节是胃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虚寒性体质的患者,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胃部疼痛、呕吐等症状。经常容易拉稀的患者身材大多瘦削,有时吃错一点点东西,甚至一根香蕉、一片西瓜,腹部稍有受凉就会导致腹泻。对于肚子容易“闹革命”的患者来说,大暑天不妨用“隔姜灸”给脾胃调补一下。

  “隔姜灸”,顾名思义就是隔着一片生姜进行温灸治疗,生姜本身有温中祛寒的作用,灸法则可温经通络,隔姜灸疗法对虚寒性体质患者可以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隔姜灸的操作方法并不复杂,“老病号”也可在家自我治疗,但一定要小心别烫伤皮肤。

  ★干眼症——雷火灸

  干眼症是电脑一族的高发病,患者多出现眼睛发干、疲劳畏光、刺痛流泪等症状。此病也是较常见的冬病,秋冬天气干燥令人体眼球表面的泪液蒸发加快,缺少泪液的濡润因而出现涩痛不适。

  点眼药水虽然可以缓解眼睛干涩不适的症状,但不少眼药水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易损害眼睛健康。中医的雷火灸疗法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重口味”,但其实却是一种非常温和、实用,流传久远的艾灸疗法,也是中医常用的护眼方法。

  雷火灸疗法还可用于治疗青少年近视、弱视、视力疲劳、老花眼等眼病,但眼压高,有出血性眼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类风湿——隔附子饼灸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早期时使用蜂针治疗可以延缓病程进展,但不少患者都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到类风湿发展到中晚期时,患者往往关节变形,每到天气寒冷时,关节疼痛的症状就会加重。此外,由于不少患者长期使用大剂量的激素,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导致肝肾亏虚,寒湿凝滞。在夏季关节疼痛相对缓解期间,不妨冬病夏治,接受隔附子饼灸疗法。

  中药附子,是中医“扶阳派”最爱用的药物之一,此外疗法是将附子烘烤成粉末,以黄酒调和成附子饼。中晚期类风湿通常病程较长,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治疗,三伏天接受隔附子饼治疗除了可延缓病程进展外,还可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原理】:

  冬病夏治其实是“养阳”

  昨日,是酷暑三伏天的首伏,不少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退行性关节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虚寒性疾病的市民都会到医院排队贴药做天灸,中医“天人相应”和“冬病夏治”的理念已经为大家所接受。

  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老锦雄主任医师介绍说,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经络气血流通,选取穴位敷贴,特别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所谓的'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 老锦雄主任表示,除了天灸外,还有不少“冬病”适合在盛夏这个特定的时间里进行治疗。例如用温针灸治疗痛经,用隔姜灸治疗寒性腹泻等等,在这个“三伏天”进行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醒】:

  治疗期间少吃辛辣寒凉之品

  今年“三伏天”为30天,比去年“三伏天”少10天。 7月18日初伏,7月28日中伏,8月7日末伏。

  冬病夏治期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

  首先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其次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因为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