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特点申论和实践方法

 太极拳养生 2012-07-28

陈氏特点申论和实践方法 - 双丰收 - 双丰收的博客小屋

 一、引言?

坊间有一本陈氏太极拳书内有八个特点︰一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二是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三是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四是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运动,五是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六是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七是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八是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在结论中说,特点虽分八个,但其实质是一个,因此在练习架子或推手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因为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必须运用集中的意识来指挥整个动作过程(特点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特点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特点四)与顺逆螺旋缠丝中(特点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特点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特点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特点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点八)。这些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对待,企图只贯彻一个特点而放弃另外的特点,则不但损害了后者,同时也影响了前者,所以这些特点不是为一个特定动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个动作有某一个特点,而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拳式皆应具有的特点。

 

上面所说的八个特点,对于太极拳的实质和练法是显见经过一番有系统的研究后,所得到的结果。其中第三个特点螺旋运动的缠丝劲是为陈氏太极拳所特有,其它各家太极拳仅为动作弧形,运劲抽丝的弧形运动而已。练太极拳是要把意(意识)气(呼吸)身(动作)做到协调合一;拳论所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无非是由熟练而生巧,所以要用力之久,才能豁然贯通,达到心身合一,得心应手的境界,而能够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得机得势而所向无敌。欲要达到心身合一,先要把握太极拳的特点,以免走入歧途,劳而无功。太极拳的所以与其它拳术不同,就是在于练法的不同,因为练法的不同,所以能够对于疗疾保健有特效,于技击有不可思议的奥妙。这些特点也就是太极拳的练法。太极拳现虽分门别派外形或有不同,但其理论与练法是相同的,或有太过重视柔而忽略了刚,太过重视慢而忽略了快罢了。原书的编列,章节条目,很为详细但觉得有些地方的说法非直接来自陈氏并有重复累赘之处,使读者难于把握重点。兹申论其精要,并引述陈鑫论著,阐明实践方法,以助读者作更进的研究。

 

二、意和气(第一特点意气运动)

第一个特点是意气运动,说明「气」是受「意」的指挥,此处所谓的「气」,不是吾人肺部呼吸的空气的气,而是一种「内气」。这种内气在中医理论是认为从母胎中秉承而来的,叫作「元气」、「正气」、「先天气」等。武术家把这种气叫作「中气」、「内气」、「内劲」等。这种气的本质是什么呢﹖现代科学尚不能明了,暂假定为神经,生物电,血液中的氧等组成的一种综合物。陈氏称此气谓「中气」,是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与中医之说通。陈鑫着有「中气辨」、「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两篇讲得很明白。意是意识,是属于精神现象,亦谓之意念,古人谓之心,是脑的代称。因此用意即是用心,以意行气,即是以心行气。所以拳谱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我们知道了「意」和「气」的意义,在打拳时每一动作,先要经过脑部的想象,这就是用意,练习日久,自然觉得有气。这个气的发生,是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人体静则电位降低。太极拳的一动一静正好促使人体生物电位随之升降。电位升高则血液循环加速,血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觉到有气。这就是所谓内气的发生。这个气是听意的指挥,所以说练太极拳是用意行气,至于呼吸之气,要任其自然,不可故意做作。呼吸要配合动作的开合,开则用呼,合则用吸;并须使呼吸之气由丹田出入。通常用腹部呼吸,腹部呼吸有正反两种。腹部正呼吸是吸时横膈膜下降,腹隆起,呼时横膈膜上升,腹回缩。腹部反呼吸反是,即吸时横膈膜上升,腹微内收,呼时横膈膜下降,小腹自然外凸。习太极拳应用腹部呼吸,正反呼吸不拘可从其习惯,因其效果则一。陈家则用腹部反呼吸,并且要配合缠丝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气沉丹田,并有丹田内转的作用,使动作的缓急与呼吸的不同强度的起伏相配合。太极拳的一举一动是用意不用力,先是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能收敛入骨,达到深奥的功夫。至于所说的气到劲到的「劲」,是太极拳练成定型以后,因为动作的快慢相间,开合相寓,方圆相生和刚柔相济等,有滔滔不绝的起伏,促使意气动荡,并使显于外面的神气,亦呈鼓荡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能够做到这一点,即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经建立了极巩固的协调关系,也就能发生一种「劲」,所以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因此太极拳是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的意气运动。

[page]

 

 

意与气二者的运用,是始终贯彻于练拳过程中,练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随?意气不断的灵活变换,毫无一丝的乱动。意与气可以说是拳的灵魂。陈鑫说︰『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刀下,月当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   下,月当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又谓︰「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心是发令的,气是奉令而行的,气再运动身肢,所以叫作︰「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观此可知意与气之重要,其余七个特点,如无此第一个特点之意和气,则其它的特点也不能表现其特性而致用,但祇有意和气而没有其它的特点,也不能成为巧妙的太极拳,所以这八个特点是相互依赖,制约,促进而转化的,但主要的是意和气,如果没有了意和气,那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列为太极拳特点之首,谁曰不宜?

 

三、掤劲(第二特点弹性运动)

第二特点是弹性运动,提出了将身肢放长的方法。方法是︰一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二含胸拔背,三沉肩坠肘,四开胯屈膝的旋转;这四个方法是使身躯、脊背、手臂、腿部的放长。肌肉在受力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长,但当引起伸长的外因消除后,肌肉就立刻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一种弹性,太极拳就是锻炼这种肌肉的弹性;对于生理健身说可以使血管畅通,增强新陈代谢和气体的交换,能得到更多的氧气,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硬化,对于技击说,由于日久锻炼这种肌肉弹性可以产生一种掤劲。劲是生于弹性,是在肌肉原有的弹性基础上将骨骼韧带等与肌肉联合起来放长中锻炼出来的,是必须经过久练才能产生的一种劲。其锻炼要领,还要先从用意着手,要从神聚气敛的情况下不鼓劲用力?运动,有使身肢放长的意思。在身肢放长的情况下,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反过来说︰只要神聚气敛,就可以在意识上具有放长的神态,促使身肢放长,从而提高弹性和增强掤劲,所以神聚气敛是加强弹性和提高掤劲的基础。在神聚气敛的一瞬间,肌肉群就会更加充分地收缩,同时反抗肌群则更加充分地放松,因此经久放松与收缩的锻炼,也就能自然地加强了身肢各部分的弹性,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素质。

 

在这第二个特点中,说明身肢要放长,才能产生掤劲。掤劲是太极拳劲的基础,无论按挤?掤采?肘靠都要有掤劲(推手的掤是对方按我,我以手臂捧住,不使下落,而有向上之意的掤)。也可以说周身都要有这种掤劲,才能够当外力来时可以抵御和反击,所以太极拳有「掤劲永不丢」之语,在陈鑫著作中说︰「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虚虚开张」。这就是说运动时要心静不乱,动作要轻灵细腻,肌肉、皮肤和骨节处处都要放长松开。至于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陈鑫说︰「顶劲者,是中气上?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硬,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顶是指头顶百会穴,此处要虚虚地领起来,领的方法要在似有似无之间,所以叫做「虚领顶劲」。陈鑫说︰「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说不必执泥,也是似有似无之意。上则虚领顶劲,下则气沉丹田。是有上下对拉之意。使身法中正,而内则自头顶百会穴至脐下小腹的中极穴,上下一气贯通也。胸要含蓄,每势毕胸向前合,胸虚含如磬,背自然有微向上拔之意,不言背而背自在其中。沉肘是指肘尖向下沉,如果肘尖向上抬起,那是向上抬劲,与要求相反了。陈鑫对于肩的指示是要松开,肩节松不开则转关不灵,有时说「松下」、「塌下」、「压下」,其中尤以「压下」最妙,是有似被压下的意思,不能上耸。耸则浮而不沉了。月当开膝屈,未言胯而胯在其中,以上所述均是陈氏太极拳练架标准。所用名词,虽有异同,含义则一。?

[page]

 

 

四、缠丝劲(第三特点螺旋运动)

第三个特点是螺旋运动,是说明螺旋形的缠丝劲之实质、作用、种类和要点,在这个特点螺旋运动中说明缠丝劲的实质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的。因为每一动作是由于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因此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好像地球环绕太阳运转走弧线,同时地球本身还自转着旋转。缠丝劲的作用是可以将外来的压力因旋转而落空,在太极拳的术语叫作「化」;同时还可以牵动对方的重心而乘势反击,术语叫作「发」。在生理健身方面,这种螺旋形的缠丝劲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推动,对内脏器官能起一种按摩的作用,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可以健强了大脑皮层,增强全身一切组织器官。缠丝劲的种类是分基本的顺逆缠丝和方位的进退,大小、里外、上下、左右等五对缠丝。顺逆缠丝劲的表现于上肢手臂者,是顺缠手心转向自己面部,逆缠手背转向自己面部。表现于下肢腿部者,是顺缠膝部由内转向外,逆缠膝由外转向内。这个分类是依据陈鑫的著作「太极拳缠丝精论」而来的,陈鑫对于他家传的太极拳缠丝劲讲得非常明白,每个拳式关于缠丝劲运行的线路和经过的经络穴道,都讲的很清楚。缠丝劲的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一个整圈,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圈变变成一个立体圈,这正是缠丝劲的螺旋运动的特色。其次,为了在练拳时有左右逢源,连随于人和节节贯串,周身一家起见,又有大小,进退两对方位缠丝的配合,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需要。至于缠丝劲的掌握提出了一、由精神实质上掌握特点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动作须节节贯串,()神宜鼓荡,气宜内敛。二、由劲别上掌握特点三︰()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此精神实质上和劲别上掌握特点各三点的出处,均见武禹襄著作「十三势总说略」(即十三势行工心解)。武氏原著并未提及缠丝劲,现以此六点为掌握缠丝劲的特点,前三点是积极的,后三点是消极的。但是我们要研究这六点必须要看武氏的原文。武禹襄这篇「十三势总说略」开首的一段是︰「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计三十九字下接「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坊间各种太极拳书中所录之此篇武着「十三势总说略」,篇名不一致,而将此首段三十九字改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松,尤须贯串」十三字,因此全篇不但不见有「缠丝劲」字样,亦不见「劲」字。在武禹襄与李亦畬著作中,本来讳言缠丝劲,仅谓运劲如抽丝而已,但在其此篇原文中,尚有︰「始而意动,既而劲动」一句,提出个「劲」字,乃下面紧接着要如何如何,不要如何如何。所以可以知道这些要如何如何,和不要如何如何是指太极拳的「劲」说的。现在以武氏研究的结果来解释陈氏缠丝劲未尝不可,但缠丝劲并不是这样简单,执此六点即可练好缠丝劲。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所特有,深奥莫测,笔者功夫浅薄虽略知操演之法,精妙之处,难言万一,遑论掌握,但总觉此六点有些倒果为因。?

 

五、虚和实(第四特点虚实运动)

第四个特点是虚实运动,在这个特点的标题中提出了两个前题是立身中正和上下相随。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是一种最经济的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就是上下相随,同时起调节内劲使保持中正的作用。此外并且要形成落点的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而达到立身中正的目的。虚实的比例,在初学时可以大虚大实,此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虚实的最深功夫。说到轻重浮沉与虚实的关系,提出了一︰要「半」,不要「偏」,二要「沉」,不要「重」,三要「轻」,不要「浮」,和四,三个无病的虚实︰「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并且列有很详细的「虚实划分中的病手和功手表」。此外又提出了隅手是补救偏重和偏浮的重要措施,要做好虚实,不要忘却隅手。这个轻重浮沉的出处,杨氏有篇「太极轻重浮沉解」,这张病手和功夫表,就是根据这篇「太极轻重浮沉解」填制的。陈氏对于虚实一事,极为重视,观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可以想见,因为陈氏非常着重中正,重心稳定,因此不致犯偏的毛病。动作主张轻灵中带沉着,所以亦不易犯浮和重。虚实着重于内部的变化,要以意念的虚实为虚实,还要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腿部因为要支持全身的重量,比较上部手的虚实要显露于外,亦要讲究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总要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而且不但手与足要分虚实,全身各部都要分虚实,大概说起来,胸部关联着上肢的虚实,腰部关联着下肢的虚实,各部份的虚实,相互呼应有相吸相系之意。太极拳的动作圆圈,在转圈中间,虚实在变换。半圈为虚,半圈为实,虚实合成一圈,这就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一圈之内,随时有无数的小圈,就有无数的虚实灵活变换。所谓阴变阳,阳变阴,似阴非阴,似阳非阳,忽隐忽现,使人不可捉摸,致胜于不知不觉之中。?

[page]

 

 

六、节节贯串(第五特点节节贯串运动)

第五个特点是节节贯串运动,说明为了要达到所谓一动全动的目的,必须以腰脊为中心,所以要以腰脊带头。因为腰与脊是居人身的中部,天然具有中轴的功能,如果能够配合螺旋运动的缠丝劲,就可以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从而发挥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作用。同时全身关节的动度亦由腰脊来调节,并且由于腰脊带头的作用,做到节节贯串以后,就可以达到周身一家的功夫。练成这种功夫,只要腰脊微微一动,就能使全身内外各部配合着动起来,做到内外相合。这种贯串各关节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阻止关节退化,因此太极拳有健身难老的功效。至于此节节贯串的实质是关节的旋转,不是简单地由某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动,这种飞跃的动法是零断的,所以称为「零断劲」,是不好的劲。由此节节贯串运动出来的劲,因为也要运用缠丝劲,所以是形成一种关节与肌肉贯串起来的「贯串劲」,这就是节节贯串的实质。说到节节贯串运动的掌握是在运动时,必须由腰脊作发动机,以腰脊为中心,这样才可以练好节节贯串的功夫。陈鑫著作中对于贯串一事说得很多,大都?重于内部的气与显于外的神,他说︰「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陈鑫所说的神气贯串,一气相生,一气贯通等︰也就是要求节节贯串,进而着着贯串(就是第六特点的一气呵成),要达到贯串一气,对于所谓拳势之起、承、转、合,必须明白研究清楚。「起」是发势,也叫作起势,陈鑫说︰「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承」是接?,陈鑫所谓︰「接骨斗笋,细心揣摩」。「转」为变换,亦称转关,陈鑫曾说︰「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合」为成势,就是在每着式成之时谓之合,陈鑫在肘底看拳一着内论势成合之之法谓︰「…右手自南向北顺转一圈,仍归至南,捋住拳落在左肘下,眼看住拳,右膝屈住,膝往外开,精往里合,诀在大腿跟撑圆,大腿内股上边往里合,如此,不惟合住精,?亦圆,顶精领住,脑微偏西北?门微向下一二分,胸合住,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精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几,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未皆如是。」上述势之起、承、转、合就是做好节节贯串和着着贯串的方法,但有些身法、手法不易用文字形容,所谓一落笔墨,尽是糟粕,要学者自己去心领神会,默默揣摩,总有所得。

 

七、着着贯串(第六特点一气呵成运动)

第六个特点是一气呵成运动,是第五个特点节节贯串的进一步,也就是做到着着贯串,使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这个一气呵成着着于内劲的不断,这是可以使运动量增大的方法。其具体的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这些也是要在缠丝劲的运转中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的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与动作也脱了节,形成意外驰,动作无主,变成内外不一时,这是意也断了,那就要运用意和劲的余神来接续下去。为了要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使演练拳架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流的滔滔不绝,中间毫无御劲的地方,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可自然地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

 

折迭与转换两词是于武禹襄之「十三式行功要解」(即十三势行功心解)内之「往复须有折迭」及「进退须有转换」两句。陈氏缠丝劲中包含着此种变换,是依据太极阴阳变化,互为其根的法则,方法是包含在转接转关,接骨斗笋之中。至于书中论及劲别和一气呵成一节所引之「太极拳正功解」之论方圆与「太极文武解」之论文武,均见杨氏传抄谱中。陈鑫著作中有「太极拳内精圆图」,系仿河图作缠丝圆劲图及「太极拳外形方图」,系仿洛书作行体方正图,说明太极拳实系︰『外方而内圆,上圆而下方,方者其形,圆者其神也。圆因方成,此方圆相通之理,要皆本「一」字所生。「一」字两头合注周围撑开,则为太极圆图,错之则为缠丝图,双之则为褊圆,再变之四角撑开,则为方图,至三角、五角、六角、七角、八角、九角、皆方图也,皆由一生二而推之也。即尧典所载日月运行错综之缠次圆图,莫非由「一」字所生也』。此理深奥,陈鑫亦说至此为止。这是方圆相生之理,至于方圆相生之应用,是在初学时一切动作要求圆,等到功夫相当纯熟之后,在运劲到达终点时,就要在圆中现出方来,那就可以表现出各种劲道来,亦即是发劲。如果能够练到由大圈收至小圈,由小圈练到没圈,祇运用肌肉皮肤的涨缩和骨的些微地一转,变换角度来实施拿放,败敌于不知不觉之中,到了有这种功夫的地步,那就可以不必顾虑有断劲发生,这是表示已经达到方圆相生的高度境界了,而且在练拳时的神气一定随着动作而动荡,能够神气动荡,也就表明内在的意识没有离开动作而外驰,也就是一气呵成了。所以一气呵成也要从意识上注意,非徒在外形。?

[page]

 

 

八、刚和柔(第七特点刚柔相济运动)

第七个特点是刚柔相济运动,方法是从柔到刚和从刚到柔。在初学时间,因为人身原来有一股僵硬劲,要力求柔软来化去这原有的僵硬劲,所以在这时间练拳要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之谓求软摧僵时期,这一时期的特色是尽力求柔,在毫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动作。这时愈柔软愈能摧去原有的僵硬劲,要练到一些僵硬也没有,动作起来能节节柔软地贯串起来,那就可以所谓有心求柔,无意成刚了。全身松开,是一种有意识的松,不是一种像一堆烂泥的松,同时也不是有丝毫努责鼓劲,由松开的放长来使身肢产生一种富有弹性的掤劲。练拳练到极柔软以后,再用功练习,使这种具有弹簧劲的掤劲加强弹性,就成了太极拳的刚。这种刚是经千锤百炼出来的富有弹性韧性的刚,这种刚也是要从缠丝劲的绞来绞去中练出来的。有了由柔练出来的刚,就可以达到忽柔忽刚,亦柔亦刚的境界,这个时期称之谓练柔成刚时期。练成了可刚可柔,忽刚忽柔,亦刚亦柔的程度,更进而配合着拳势的开合变换刚柔,原则是在神气上隐的时候是柔,显的时候是刚,在拳势上是通过开与合,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劲势开合的配合,刚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劲到达尽头之点,乃是神显气聚之处,所以此时此处运用刚法,可谓恰到好处。除此以外,在一切开合转换过程中,因为都是神气鼓荡和圆活转换变化的过程,此时均宜用柔法。概括起来说,每个拳式动作都有开合,每个开合过程中都有运劲的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这样就会达到刚柔相济。因此有「柔行气,刚落点」的术语。按此术语见于河南泛水苌乃周所著之「苌氏武技书」(苌书为柔过气,刚落点)因此书中引述苌氏之「刚柔相济论」的说法而归纳为五点。(不赘叙)据徐震整理苌氏武技书序内述及苌氏初学于武禹襄,后遇阎圣道,技益精云。苌氏所传,虽非太极,但已深得太极之真义。因此徐震序云︰「然其书言拳技,主于养气,务使气藏于腹;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言应敌,则重在虚实相济。言运功,则谓两膊宜柔而活,不可使着力。言仆人,则必前脚速进敌之身后,而不拘在人脚之内外。言练法,则须因势之自然,务使外形一家,再令圆熟,将筋节松开,皆微妙渊深得其枢键矣。其论打法云︰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其论出手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太极拳家之要义,而苌氏亦得之,又足见其采摭之精也。」

 

陈鑫论太极拳刚柔相济谓︰「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干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其言运动方法,要不可使气,轻轻运动,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由柔而刚,以至刚柔相济。太极拳锻炼之法由柔入手,为不二法门。

 

九、快和慢(第八特点快慢相间运动)

第八个特点是快慢相间运动,快慢的涵义有二,一为指练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二为指每一个拳式中的运动速度不一,在转关处慢,过了转关后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发后复转慢。第一个含义是练拳快慢的发展程序,在初学阶段,万不可快,慢可以揣摩姿势的正确性,不过慢,也不是慢无限止,不能慢得痴呆,所以慢必须在神气鼓荡和意气灵换的条件下求慢。这个求慢的练习时间,大概要经过一二年。以后随?熟练的程度渐渐加快速度,也就是缩短练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时间,但快不可发生浮飘与错乱,同时也是锻炼劲的时间。最后到功夫精进后,拳式可由开展进为紧凑,使运劲的线速度又逐渐变缓,而在转关处的角速度却更加快了。这是先慢,后快,复缓的三层步骤,是练一趟架子快慢发展的三个程序。至第二个含义的每个拳式中的快慢,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的原则是要始终遵守着的。因此练习太极拳是经过能快能慢的锻炼,所以能在应用时可以「彼微动,己先动」和「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握着有利的条件,这就是所谓快慢相间。陈鑫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此拳之运,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其中「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一语,学者须多注意。

[page]

 

 

十、结语

综观特点八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第一个特点的意和气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是太极拳的灵魂。第四个特点的调整虚实,是太极拳的姿势,在于立身中正,第七个特点的刚柔相济,是太极拳的质量;及第八个特点的快慢相间,是太极拳的速度,这三个特点的虚实、刚柔、快慢均是依据太极阴阳法则应有的现象。所以太极拳应是有虚有实,有刚有柔、有快有慢,也就是有阴有阳,阴变阳,阳变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都是依据阴阳互为其根的法则变化的,第五个特点的节节贯串,进而着着贯串,而为第六个特点的一气呵成,这是以腰脊为主宰,辅以折迭与转换,来达到周身一家的整劲,再加上第二个特点的由于身肢放长而生的掤劲,就变成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整体活动;这三个特点都是太极拳练法要求的目标。第三个特点的缠丝劲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缠丝劲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所独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所以陈鑫谓︰「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概括言之,陈氏太极拳是隐于内里的是意与气,显于外面的是缠丝劲,动作贯串一气,讲究开合虚实,练成刚柔快慢兼备,具有疗病健身的功能,和既可防御又能攻击的奥妙无比的中华武艺。

 

 延伸阅读;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6/11/7916197_220506093.shtml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
 劲由“松”中求
  练太极拳重在用意练身
 从医学观点谈太极拳
 不丢不顶真意
 谈太极拳的腰裆劲
 孙禄堂: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孙禄堂《拳术述闻 》
  学习内家拳须知------孙存周  太极拳口诀 孙剑云
 孙剑云谈孙式太极拳 孙剑云  孫永田(孫式太極拳 傳人)
  孙禄堂前辈的一份珍贵遗稿  孙禄堂武学录之拳意述真
 程廷华论八卦拳 [ 作者:孙禄堂 |  孙禄堂之子孙存周论拳
 孙禄堂之子孙存周论拳——学习内家拳须知  拳意述真(1)-孙禄堂
 拳意述真(2)-孙禄堂  孙禄堂太极拳学论
 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孙禄堂
 孙禄堂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郝为真论太极拳
   太极拳的修炼层次(郝为真著《武式太极拳》)  王芗斋-谈拳学要义
 拳经述径 作者:王芗斋  论桩功之境界----王芗斋
 断手述要 (1)  断手述要 (2)
 养 生 桩 漫 谈  郭云深先生拳经一则
  郭云深论拳  杨式太极拳的性质、作用和练法 杨振铎
 杨振铎大师谈太极拳之学练心语 杨振铎  杨振铎大师 练太极的好处
  太极拳“软病”漫谈
 论太极推手中的捧劲
 太极推手之我见/陈庆雷
 陈庆雷拳师谈教拳要领
 感悟推手话太极
  练得太极内外相合功
 太极拳体用皆须坚持用意不用力
 “阴阳哲理”在太极推手中的应用
 初探“虚领顶劲”
   太极推手中的“圈与点”
 太极拳的训练体系
 陈氏太极拳发劲的关窍
 说“悟”
 习练孙式太极拳时几种常见的错误
 浅说“太极点”
 太极拳之炼气
  太极推手中的舍己从人原则
 太极混元功的修炼
 太极拳的收放与开合  練功與脊柱關係幾則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最全的太极拳明师论文总汇
  最全的太极拳教学视频总汇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最全的摄影技术知识大汇集
 最全的摄影技巧视频教程大汇集
 photoshop视频教程大汇集
 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专辑
 光影魔术手视频教程总汇
 会声会影视频教程总汇
 博客技巧总汇  博客代码总汇
 电脑技术总汇
 相学占卜大全
 健康养生视频讲座大汇集
 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总汇
 沙画艺术集锦  电子图书珍藏
  交谊舞蹈教程
 音画作品欣赏  美图动图欣赏
 音乐素材总汇
 flash时钟日历大汇集
 百家讲坛视频总汇
 竹简字画总汇
 古玩字画总汇   收集最全的动画歌曲总汇
 美食/烹饪专辑
 中外美景奇观专辑   民间艺术作品欣赏专辑
 极品音画总汇
  花卉知识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