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汉】《武氏石闕銘》 刻於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隸書。共八行九六字,行十二字,字徑三厘米。闕存山東省嘉祥縣城東南三十里武宅山武梁祠石室前。此銘在武氏墓?石刻中西闕闕身北面。北宋趙明誠《金石錄》卷一有著錄,後漸埋沒,至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黃易官濟寧運河同知時,親往武宅山尋訪,發現武梁祠畫像、武斑碑、石闕一對,清理淤土,次第剔出。《武氏石闕銘》乾隆出土時,字跡清晰,其後字漸漫漶,至今僅第一行數字可辨矣。銘文記武氏兄弟四人建造石闕、獅(師)子雇用工匠名與價值,並悼念開明之子宣張之逝世。綏宗名梁,官從事,有碑。開明之名不詳,官吳郡府丞,見其子《武榮碑》。宣張即武斑字,斑卒於永嘉元年,其碑之立先闕十日,故此闕銘遂及之也。此銘書法行筆健實,結體穩重,字雖較小,仍不失方勁質樸,具東漢八分碑刻之氣態。(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8秦漢刻石二,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7,頁482。) I8CL\68613_201207281549080978[1].jpg |  | 【东汉】《阳三老石堂画像题记》 东汉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刻像并题字,画像已全蚀,仅余左边隶书题字三行,为现存汉碑中字最小者,犹具西汉遗风。此碑于清光绪十四、五年间在山东曲阜出土,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  | 西 汉 《五凤二年刻石》 亦称“鲁孝王刻石”,隶书“五凤二年鲁州四年六月四日成”3行13字。在简牍隶书尚未发现之前,由于西汉书体资料极少,这块刻于分元前五十六年的石头,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 |  | 【西汉】《祝其卿坟坛刻石》 亦称《汉居摄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文》、《子思墓前石龛文》。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二月刻。石灰岩质。宽99厘米,高25厘米,厚50厘米。文字刻于凹进去的平面上,篆书:“祝其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12字。石损泐极甚。原在孔子墓前,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置孔庙。 |  | 【西汉】《上谷府卿坟坛刻石》 亦称《汉居摄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石》。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二月刻。石灰质岩。宽69厘米,高31厘米,厚38厘米。字刻于凹进去的平面上,篆书:“上谷府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13字。原在孔子墓前,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入孔庙。 |  | 《汉居摄坟坛刻石》跋 |  | 【东汉】《阳三老石堂画像题记》 东汉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刻像并题字,画像已全蚀,仅余左边隶书题字三行,为现存汉碑中字最小者,犹具西汉遗风。此碑于清光绪十四、五年间在山东曲阜出土,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