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泰初也是莆田入潮的一支

 奇人异士 2012-07-29

陈泰初也是莆田入潮的一支

陈氏兴化莆田支之先祖为浙江钱塘人。其后裔南迁至福建兴化泉州,传至陈仁,始迁莆田玉湖涵头村。陈仁因孙陈俊卿为宋宰相,遂追封为“祈国公”。祈国公陈仁有两个儿子,长子陈贵,其子陈俊卿;次子陈贤,陈贤儿子陈诰。
  陈诰号泰初,字元美。因宋时推行不在自家地方为官政策,故陈泰初登进士后于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任潮州府通判,遂举家迁入揭阳县。先择里揭阳县蓝田都深泥洋(今揭东县境内),后迁于揭阳县渔湖都古家洋(今旧寨村)。因此,陈泰初成为陈氏莆田另一支入潮之始祖。
  陈泰初有四个儿子,长子、次子居于揭阳县,分创仁和、玉宫、西洋陈、旧寨、半洋村、华清、新亨等几十个乡村。三子宗泽登宋绍兴丙寅科进士,授官承凤郎。迁居海阳县(今潮安县)之凤塘乡(俗称下塘),成为凤塘始祖。后其子分创海阳县之东凤、象埔、古巷等地,成为潮安县一大姓。普宁县旱塘等地,潮阳县之海门及海陆丰,远至龙川县和广西永淳等地也有陈泰初系之子孙。第四子远迁惠州府惠阳县之大州场施甲等地。此外,饶平、澄海、揭西、汕头郊区都有陈泰初之裔孙。从公元1098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陈泰初莆田支的先祖,源出河南颍川,故凡莆田支陈氏公厅门额皆书“颍川旧家”。
  陈氏莆田支之陈泰初系如今在潮汕地区已成为一大姓,但陈之钦教授在其《中华陈氏源流》一书中却只字未提,而只注重客家地区陈氏之源流之考证。卢继定先生《陈氏入潮有三支》一文中,似乎也不全面。
  在揭阳黄歧山麓的陈泰初墓,现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仁的玉湖派应独树一帜
———《陈姓入潮有三支》读后
  潮汕陈姓人多,是因为源流多,派系多。据已有资料查考,无论大派系或分派系,入潮开基的陈姓原属派系有很多支。《潮汕文化》137期说《陈姓入潮有三支》还说得不全面。其中陈仁的玉湖派入潮开基的后裔不少,也应独树一帜。
  玉湖在福建莆田(今称阔口村)其创基人陈仁,先祖是唐莆田县令陈迈,再上溯先祖是陈润,至汉始祖陈实,才与陈朝派、北庙派和南院派各大派系同出一源。因而应将入潮开基的后裔视为单独一派。据考证,自陈仁在玉湖创基后,其入潮开基的后裔也有很多分支派系,仅在澄海就有三支:一是陈尧卿,他是陈仁的第四代孙,曾任潮州路总管,任满落籍海阳辟望村(今澄海城内埔美),其后裔播迁澄海一些乡村和揭阳竹桥、普宁洪山等。二是陈翊夫,他是陈仁的第八代孙,先祖陈周卿与陈尧卿同辈,翊夫之父从福建迁居丰顺隍,至翊夫,家迁澄海下陈开基,是该村陈姓人始祖。三是陈允泰,他是陈仁的第四代孙陈俊卿的后裔,于元末明初,从福建莆田迁来海阳辟望村(今澄城沟下池)开基。至第八世后,子孙繁衍,迁居外地,是一支不小派系。在揭阳,开基有位陈诰,字元美,号泰初,他是陈仁的第三代孙,宋绍圣年间任潮州通判,任满卜居揭阳蓝田都深泥洋,后创居古家洋,其后裔子孙也繁衍成一大派系。
  此外,在入潮开基的陈姓人中,还有一些不明先祖先世系,难断归属,不能细述。
 
      莆田玉湖陈氏世系与满门忠烈
      
      
      

 
        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出自福建莆田玉湖陈氏家族。玉湖陈氏在南宋时代涌现“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而扬名神州大地,成为中华民族一大望族。玉湖陈氏后代以此为荣,莆仙乡民同样感到自豪。
        玉湖陈氏始祖为陈仁。陈仁在宋庆历元年(1041年)随父凌采卜居莆田城东南郊外白湖浦边(白湖后改名玉湖,现城厢阔口村),后来他父亲回故乡钱塘(旧说“钱塘”系浙江钱塘县,现在玉湖后裔多有存疑,因莆田境内自古以来就有数地“钱塘境”之名,且为陈氏发祥地。玉湖后裔正加紧查考中),陈仁留居该村,并当“里正”。北宋之末,南宋之初,白湖浦边村前还是一片湖海,一衣带水,村东尚有渚洲环卫,环境优美,人口稀少,适宜人居并大有开发前景。据《莆阳玉湖陈氏家乘》记载:“陈仁,道行公长子,字以育,行廿一,孝宗朝因曾孙俊卿贵,赠太师沂国公,配黄氏,累封徐国夫人……”陈仁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贵,亦因俊卿贵,赠太师,封蜀国公;次子叫贤(玉湖旧谱没记载,新谱广东海陆惠族谱记他迁广东为官,房号朝奉公房,在广东繁衍子孙百万。本文不作详述)。陈仁的第三代,贵的三个儿子,政绩平平,仕途淡然;除次子诜得益于子俊卿贵赠太师封翼国公外,长子德载亦只当武平县知县而已;三儿子显晶遁入佛门,在石泉院当名住持。
        陈俊卿问世,给国家,给家族增添了一位举足轻重、开辟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为官清廉,忠义直谏;不畏权势,任人唯贤;关心士民,疾贿如仇,是宋代著名的忠臣贤相。《二相堂特辑》记:“朱文公子千里来吊,宁宗亲洒哀联表其墓曰:‘清忠亮直’”。他那怀忠直谏:“人主以兼听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必达大体。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骄将,作士气,则纪纲正而号令行矣。”“为国之要有三:用人、赏功、罚罪……”,感人肺腑,震动朝廷;他拒绝权势的拉拢,还讽谏皇帝要遵守家法,不让外戚预政等,对当时严肃纲纪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勤于政,廉于务,任人唯贤,为政宽简”,都给当时的士大夫树立了楷模形象。
        陈俊卿至暮年上章告老,皇帝封赠少师、魏国公,他知恩怀俭,写下手书告诉几个儿子:“遣表上谢圣恩,勿祈恩泽及恩德,勿请谥树碑。”正如他《示蒙孙》诗中所表:“世事宜须防漏溢,天公偏是喜乘除”,“何事不为尘所染,平生须有善堪书,要从陋卷勤甘苦,始得成名满沟渠”。他教育后代要清俭、不忘本,要勤奋读书,立志成才。这在他来说,可叫经验之谈,至老则成为传家之宝。他在十二岁时所作的《咏砻》一诗:“本是栋梁之材,良工琢作砻。两耳垂于外,一心置于中。地盘常不动,尺运转无穷。米糠遂分出,全赖簸扬动。”可谓胸怀大志,专心攻读,以至成才。他的治国之道,影响了当时朝野权策;他的治家之道,教育了满门几代子孙。据玉湖祖谱不完全统计,在他身后的第五代到第八代家族男儿中,经考试、举荐,封赠在朝廷内外为官的就有七十多人,未丝发现有被史志披露有劣迹者。他的四儿子陈宓跟随朱熹,深攻理学,虽然为官一世,死时却是正像他自己所崇拜的诸葛亮那样“家无余财,库无余帛”。直至第七、八代以陈瓒、陈文龙为代表的抗元英雄和满门忠烈的涌现,不能不说是以陈俊卿为代表的一代代玉湖陈氏族人所塑就的清廉忠义家风濡染与抗击外族入侵、保家卫国的时代精神契合的结果。值得捎带一笔的是,陈俊卿在廷时回答皇帝对“乡土何宜”的传壁铿响的至理名言:“山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八百多年来一直鼓舞兴化士子吃苦耐劳,勤奋读书,积极向上。以至于莆田成为全国闻名的“打着赤脚上学,穿着草鞋走京都”的文献名邦。
        陈文龙,字君贲,号如心,讳文龙,南宋理宗五年(1232年)二月十七日生,荣国公粢长子,陈俊卿的五世重孙,玉湖始祖陈仁的第八代孙。他的出仕与成就,又使得家族四代人受封国公并赠太师,致使玉湖陈氏成为极富特色的“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的华夏望族,也给中华民族血缘文化史增添一个永塑史志的耀眼星座。据《莆阳文献》、《莆阳玉湖陈氏家乘》、《陈忠肃公年谱》等记载:他幼颖悟,濡染先训,厉志苦学,能文章、负气节,“年未弱冠,即以精于声律而驰名郡庠。”当然,“自幼聪明善悟”,多源于先天素质和懵懂年代的启蒙教育,而“厉志苦读,能文章、负气节”这是先训濡染和自身努力的结果。试看陈俊卿示蒙孙和示儿子的诗便可领略真理:“吾家清俭莫忘初,昔日儒酸白屋居……看来负郭三千顷,不如传家一卷书。”“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你子孙清白在,不须夏屋太渠渠。”陈文龙的先辈们就是在这样清贫俭仆、苦学勤著中度过的。他自己更是家族的皎皎代表者。
        陈俊卿之后几代子孙继承并发扬了先祖遗风中的精髓——忠义。莆田玉湖陈氏祖祠镌刻一对“清忠亮直抗金良将,节义文章扶宋名臣”的楹联是对前八代玉湖祖先的真切追念与真诚评价。陈文龙致仕之时,正值元兵南侵,宋室日渐衰微,奸臣贾似道执掌朝权,监察御用台谏场需向他呈稿始行。至陈文龙任内则不然,他不惮忤逆贾似道,还敢于弹劾贾似道门人甚至贾本人为非作歹,从而触犯并激怒了贾似道,招致被降职,以至被“罢归里”。
        在抗元卫国决策中,陈文龙跟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始终坚持抗敌卫国,弹劾贾似道结党营私,用人不当,导致襄阳失守,丧土辱国。他跟几位忠臣良将一道,死参硬奏,才把谢太后认为是“勤劳三朝”而实则是误国罪大的贾似道“谪为高州团练,循州安置,籍其家。”他批评当时朝廷抗敌决策议而不决的现象是“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行徐步之议”,“无滋虚议”。在大兵压境,南宋都城临安被围时,他自告奋勇,要求与敌人决一死战。由于以谢太皇太后为首的实力派议决向元方称臣,献城投降,他出于气忿,上书要求回家奉养母亲,但“即出国门而悔之,复求还,不报。”于是他才不得已离开朝廷,可仍“留浙东待命”。
        玉湖祖祠另有一对楹联:“一片忠心扶宋室,千秋名节垂莆邦”,是对陈文龙一生官宦生涯及名节流芳的纪实。他在兴化抗元临危不惧,死于义节,满门百口烈难,惊天动地,震撼人寰,可歌可泣。《宋史》把他载人“忠义篇”,皇帝封赠谥号为“忠肃”,后人敬称他“忠肃公”,这都是对精忠节义德行的褒扬和肯定。
        1276年,张世杰等在福州奉益王星为端宗皇帝,他受封为参知政事,任闽广宣抚大使,先后讨伐广州之敌、平“漳州畔”和兴化“石守军畔”。当泉州蒲寿庚反叛,张世杰等奉帝入潮州,“仍命公守兴化”,为了保存宋室,保卫家乡,他倾家荡产,招兵募勇,抗击元兵,又在莆田囊山设伏并数挫敌军。当时一些软弱士大夫及绅士认为一木难支大厦倾,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表示以死匡扶宋室,保卫兴化城,并制两句“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巡城大旗,激励守城士民斗志;元兵派使者招降,他杀死使者表示“效死不去”的决心。最后,因叛徒诈骗,引导敌兵进城,他不幸被捕。
        陈文龙被捕至元营,面对敌将领,他“踞胡床”、“瞪目视”;看到民间起火,毅然伸出脖子说:“速杀我,毋害百姓。”威慑敌首,“传令侦纵火者,斩之”。在敌人头目逼他下跪又
      “挫其腹”时,他坚决不屈膝,并坦指着自己的腹部说:“此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他大义从容,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就连元朝皇帝都认为他是忠义的“好头目,不让杀”,于是下旨把他械送杭州,关押在太学中。从他被解离兴化时,他就开始绝食。景炎二年(1277年)夏四月二十五日,在拜谒岳飞庙熏炉自诉时,薨于庙中(一说为吞熏灰而死),年仅四十五岁。
        在陈文龙殉难后,被关押在福州尼姑庵中的母亲因不肯服药治病而亡。死前,她身边的人为她病重却不服药而感伤流泪。她慨然告众:“吾与儿同死,又何恨哉?”众人感叹说:
      “有这样的母亲,才有那样的儿子!”并把她埋葬了。此前,陈文龙季弟陈用开之妻朱氏在陈文龙被抓后便上吊身亡。
        在保卫兴化府城中,玉湖陈氏几乎是全族投入的,死伤众多,惨不忍睹,没有战死的,如陈文龙季弟陈用虎、陈瓒长子陈若水,在竭尽心力后奔的奔,走的走,有的削发为僧,埋名隐姓。当时兴化城血流有声,玉湖陈府付于一炬。陈文龙与子诀别诗“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是对家族沦难情况和自己心境的真实描述。
        值得重笔记述的是在保卫兴化城中跟陈文龙起到一样重要作用、后被史志尊为兴化“二忠”之一的陈文龙同庚从叔陈瓒。陈瓒,字瑟玉,谥忠武,陈宓孙,陈俊卿曾孙。他从小就有志节,懂攻守战术。他曾竭尽家财到潮州帮助张世杰“瞻军”,张世杰要奏封他为官,他大义不受,他告诉自己就是被忠义所感而来,不是来买官的,毅然拒绝,仍然回家当他的普通百姓。叛贼林华等献城降元,陈文龙与妻子被俘械北后,他说“吾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于是暗中招义兵、募宾客,于景炎丁丑(1277年)二月末光复兴化城,杀了林华等并“以其首告于家庙”。端宗认为他忠义,封他为通判,守兴化城,并令他乘机会与张世杰联合光复福州、泉州两郡。他的义兵只有三千人,元兵数万人。在他卫国保家的号令激励下,将士奋勇战敌,打了几次胜战。此时,元兵大举南下,逐日增援,陈瓒率五百义勇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死敌人千余,最后部下全部战死,自己被捕。敌人劝他投降,他怒斥敌人说:“以前守城不投降的陈文龙就是我的侄子,吾家世代忠义,岂肯从汝胡狗求活乎?”敌将大怒,把他用车裂杀于五门。
        陈瓒的壮烈殉国,使中华民族史增加了一位忠臣义士,也给玉湖忠义家谱描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笔。吴源在《名公事述•陈瓒》中无限深情的感叹:“呜呼,英哉!宋亡,天下义节之臣仅一十许人,而瓒叔侄死尤俊伟,可谓盛矣!”忠义精神,历来被中华民族各阶层正义人所崇奉,地方名士及谱志把陈文龙、陈瓒奉为“兴化二忠”,各地还建祠造庙,世代供祀。就连元始祖忽必烈亦感陈文龙忠义,把他被俘的妻子放回。元初至正年间,朝廷还遣使到兴化郡寻访文龙子孙要给录用(无人应诏)。明太祖在褒封前朝忠义大臣时,封陈文龙为福州城隍庙主神,封陈瓒为兴化府城隍庙主神。莆田谷城宫的楹联“救江山之危。振民族之魂,扬家教之声,母妻叔同纾国难,世叹一门皆忠义;存武穆之节,怀文山之烈,有道粼之气,天地人齐倾颂英雄,名垂万载共光辉”,充分肯定了玉湖陈氏满门忠义,壮烈殉国的历史意义以及得到民间广泛崇敬、纪念和学习的事实。

玉湖陈在笏石镇的分布初考


  陈氏入莆始祖陈迈,系唐代莆田第一个县令。陈氏入莆后,各著所居,始为新旧诸派。陈迈十五世孙陈仁于宋庆历元年(1041年)卜居玉湖,陈仁为玉湖陈氏始祖,玉湖素有“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之称。玉湖陈氏繁衍960多年来,子孙遍布海内外,后裔几百万人,单在粤西就逾百万人,莆田市约三十万人(其中仙游10.7万)。

  笏石镇人口11万,其中陈姓约1.6万,由于各村族谱失传,对于属陈姓的何陈何系何房何处何时迁入,大部分陈姓村庄无法详细说明,乃至部分玉湖村庄只知晓自己属“颍水陈”,先祖为“阔口人氏”,而不了解“玉湖陈”为何陈。那么笏石镇属于阔口陈(玉湖陈)的村庄有——顶社村:明万历末迁入,始祖玉湖陈氏(丞相公房)十八世孙见云公,陈姓1700多人,村中有一清代石牌,上刻“玉湖陈姓公妈”;东华村:明初迁入,约3000人,村中建有“玉湖亭”,号称“玉湖十八村”(包括邻近的村庄,现22村),据传其中陈氏均为玉湖陈之后裔;温东村下尾:清中期迁入,1300多人;来垞村后店:清乾隆迁入,始祖丞相公房山儒公,1000多人,“颍水流芳千世泽,玉湖世第万年春”这是后店村的对联;岭美村白塔:明中期从古山村迁入,500多人;四新村四乡:明万历末迁入,据传始祖公与顶社村始祖公为兄弟,以六角井,井边栽一果树为凭证,十年前宁德福安持谱到顶社认堂,谱中亦有此记载,300多人;苏塘村:清乾隆年间迁入,始祖公与后店村始祖公为兄弟,100多人;北埔瑶厝等自然村:由惠安迁入;丙仑村后平洋等自然村:迁入时间不详,400多人;西徐村山兜等自然村(不详)。上述各村及其他陈姓村庄的具体事项有待进一步考证,粗略估算笏石镇玉湖陈后裔逾1万人。

  《莆阳玉湖陈氏家乘》第二卷于2005年出版,收录有民国陈道中所著从玉湖始祖陈仁至二十五世的世系。查阅《道中谱》,只记载评事公房第十世长老公徙合浦里松梨江;评事公房八世茂公徙合浦锦山(今笏石山头、宋墓村),但该两村陈氏否认属阔口陈,或许茂公徙广西合浦。依玉湖陈氏家乘修谱旧例,为激励子孙奋发图志,侧室所生子贵者方得拊戴谱中,待其子孙移封移赠,由于宋末元初忠肃公文龙,力举抗元、兵败,绝食卒于今杭州,玉湖子孙四散,玉湖祠宇陵墓,文物荡毁。修谱也方就绪,谱中缺侧室所生之子孙,如忠肃公文龙缺侧室杨、冯、梁三氏庶出的三子:梦祥、梦麟、梦昌;而玉湖四世尧卿公后代子孙济济,理应补之一房;又各房持谱远迁,并不断迁徙,音讯难通,至明、清各房系陆续有子孙回莆顾祖,再加之当时交通的不便等种种原因,故《道中谱》遗漏部分在所难免。是否属玉湖派,《道中谱》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依据。
 
陈氏祖先很早就在雷州这片土地上生活。但真正见之史志记载的,是南北朝时的陈文玉。明大历《雷州府志》卷十七乡贤志记载:"陈文玉,海康人。生而明敏,叱声震庭。世传其家出猎得巨卵,异之,归置诸庭。忽一日雷震卵析,得一男子,即文玉也。长涉猎书、传,有才智。陈大建时辟茂才仕为本州刺史。"
传说陈文玉的父亲陈鉷是当兵迁居雷州的,原籍已难以考究。除了这一支外,其他陈姓几乎都与福建移民有关。
   
双村陈氏入雷始祖是北宋琼州刺史陈懽,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禄岭乡。生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朝试,取明经高第。随曹彬将军佐赵匡胤平定天下。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授浙江省宁海县令。开宝四年,陞琼州刺史。雍熙三年调任崖知府。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任满卜居雷州蚕村开基。
    此外,人数最多的恐怕要算莆田玉湖的后人了。雷州三位历史名贤陈瑸、陈昌齐、陈乔森,都是南宋民族英雄、状元、参知政事陈文龙的后代。
    元初,陈文龙第二子陈梦雷迁居雷州仙梦大村(今沈塘镇大陈村),其子孙散居雷州各地。
   
陈文龙第四子梦麟字兆吉,号纯斋,敕授承务郎,死节后帝赐谥秉节,生二子:彝诚号八宣,彝训号汝楫。汝楫任琼南按察司副使,落籍琼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凉,往琼南依兄汝楫,后返吴川。梦麟生二子:彝诚号八宣,彝训号汝楫。汝楫任琼南按察司副使,落籍琼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凉,往琼南依兄汝楫,后返吴川。梦麟字兆吉,号纯斋,敕授承务郎,死节后帝赐谥秉节,生二子:彝诚号八宣,彝训号汝楫。汝楫任琼南按察司副使,落籍琼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凉,往琼南依兄汝楫,后返吴川。
    汝楫公是吴川沙尾、窑头、三浪三大房肇基祖,陈昌齐是陈文龙孙汝楫公的十世孙,其迁居雷州祖名未考。
   
八宣字自成,又字睦德,生三子:陈正、陈宝、陈经。陈正曾任福建汀州府武平县教谕,后卜居乾塘米稔村,生三子:永昌、永清、永源,永清迁居广西乾礼村;陈宝字席珍,曾任教谕,卜居石城(现廉江市)乾案村;八宣第三子陈经榜名伯镇,字振礼,号东斋,谥文庄,元初任化州教谕,为乾塘陈氏始祖。三兄弟都有后人迁居雷州,其中以陈伯镇的后人最多。
    莆田玉湖粤西乾塘陈氏迁徙雷州的部分分支情况如下(世系乾塘一世即玉湖十一世):
   
三甲十三世祖椿公迁居雷城;天记公迁海康南兴上坡村,其子孙再迁南兴牛栅村;天居公随兄迁南兴上坡村,其子孙迁南兴牛棚村。十五世祖茂业公(子元捷)迁雷州失稽;十六世祖世昌公由太平东岸迁雷州北家村;十七世祖恒羽公由特呈西村迁仔再雷城;十八世祖陈瑸公由电白安马浦迁雷州南田村;大经公迁雷城南门外;国荣公由迁雷州新宅园村;二十世祖毓军公后人迁雷城南门双土地村;二十二世祖家酋迁雷州失稽。
   
七甲六世祖景隆公迁雷州为艺商,卜居海康,为白沙镇山尾、桥东、爽东陈氏开基祖先:其子七世祖善庆公分迁雷州白沙乡爽东村;化庆公迁雷州白沙乡桥东村;衍庆公迁雷州白沙乡山尾村;十六世祖训公由雷州山尾迁刘宅。十八世祖荣都公迁雷城伏波庙角。
   
五甲七世祖良玉公迁雷州失稽;八世祖世经公迁雷州后土村;江曜公由塘尾迁雷州东洋;十六世祖福祥公由五甲迁纪家;瑞应公由五甲迁雷州失稽;十七世祖先知公迁雷州临审村失稽;十八世祖国纪公迁马容村;国平公迁雷城北门;重光公迁返雷州赤步村;十九世祖子德公迁雷州失稽。
    二甲二十世祖宇富公迁雷州龙门;二十一世祖朝福公由二甲迁雷州龙门。
    四甲十二世祖秀韬公迁雷州谭朗村;十六世祖那二公官雷州营把总由海安迁雷州关前街;十八世祖振屏公迁雷州失稽。
   
明初迁居海康沙镇厚土村的陈文质公,亦为玉湖后人,其六世孙南涯公迁居海康塘尾赤嵌村;九世孙建祚公卜居海康赤沙村;十一世孙应统公卜居海康纪家村,为岁贡生;德试公分居海康山尾村;德荣公迁居海康桥东村;德重公迁居海康调爽东村。
    丞相公房玉湖10世祖景寿公元初发配雷州卫失稽。
    玉湖十世祖陈豪,宋代避难渡琼,其十二世孙文进外迁雷州。
    明初徙居廉江排岭的陈氏始祖陈光祖,是丞相公房玉湖11世祖,其后代中有一支迁居雷州唐家。
   
    乾塘陈氏迁徙遂溪(含原属遂溪的湛江市郊区)的部分分支情况如下:
   
三甲六世祖文明公明代初迁仙岸村;十七世雅然公由南三田头迁遂溪卢村;十九世庭谏公由特呈岛迁遂溪平岭村;二十世参权公由高岭迁北坡河公村,绍丰公迁遂溪麻登村,绍连公迁遂溪出村;二十一世试之公迁客路黄坡村。
    八甲十五世祖仲斌公由白沙江村迁介炮;十七世光灿公由白沙江村迁遂溪(村名失稽);二十世常捷公迁遂溪北坡五公塘村。
    四甲十八世孔益公由坡头梧村迁那娘村。
   
三甲六世祖文智公由乾塘迁东岸下仑村,文德公迁湖塘村、乾塘仔村;八世祖玉丰公由仙岸迁太平东岸下仑村(陈渔村);八世祖炳铨公由乾塘仔村迁南山村,其弟发祥公迁肇家村,四弟华明公迁后塘仔村。
    八甲十九世扳瑞公迁江洪村。
    七甲七世昌、荣、盛、炽、昆五兄弟同迁遂溪蓬仙村失稽;十一世参柏公迁遂溪失稽;十九世美公迁遂溪恬神村。
    四甲十六世元诲公由蓬莱村迁湖光竹尾村,元达公由蓬莱村迁麻章后礼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