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的迷恋 她的快乐——记配音演员刘广宁

 解连环 2012-07-29
她的迷恋 她的快乐——记配音演员刘广宁

/范达明/


多少人听熟了她的声音,可又有几个人真正见过她?

她的声音,有时成为雨果笔下苦命的芳汀的唉声叹息;有时又成了情真心狠的杰基在尼罗河上作案败绩时的怨诉……

这就是刘广宁。

如果你有幸能面对面地坐着与她交谈,你会感到迷惑:她,年当四十三岁,相貌平平,说话诚恳,且时有冲动;而语调粗听起来,似与常人亦没有多大差异……


1982年3月2-3日刘广宁在译影接受笔者采访(范达明摄)
1982年3月2-3日刘广宁在译影接受笔者采访(范达明摄)

 从《第一课》起

二十几年前,她高中毕业。听说上海电影译制厂要招收配音演员,她的心跳动起来了。她铺开信纸,趴在桌上,给那里的不知姓名的“负责同志”写了一封投考信。开始考试了,她胆颤心惊。于是,妈妈搀着她的手,陪着她走进了译制厂。她是幸运的,几个月的反复试音,最后只留下了刘广宁一个人——她独占鳌头!

进厂几个月后,厂里让她在一部名叫《第一课》的保加利亚影片中配一个角色。她自己也真像个一年级小学生那样,初上了这“第一课”。她以后的漫长的电影配音艺术生涯,就是从此开始的。她喜欢把自己的这项职业叫做“在话筒面前的工作”。

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她已是一个著名的配音女演员了,蜚声影坛,深受影迷爱戴。她在两百多部外国影片中配过音,这中间形形色色的异国女性角色具体有多少,各叫什么名,她自己也难以一一记清了!她几乎平均每年要涉猎十部以上的影片。可以说,无论从配音角色的数量、质量乃至在所配影片中占的重要程度讲,她都堪与在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获得特别奖的长影著名配音女演员向隽殊相颉颃——向隽殊柔美得带甜味,刘广宁则娇脆而清新。“北向南刘”——难怪社会上已有此一说了哩。
 

 突破:从卢卡到苔丝

我去采访刘广宁时,适逢《苔丝》一片进入“复对”(照着放映的原片念台词对口型)第一天。她匆匆在三个工间休息中接待了我。

刘广宁认为,电影配音艺术基本的一条,就是从所提供的原片出发,经过各部门、主要是配音演员的创造性劳动,再还原原片。而还原原片,不是仅从表面上作消极被动的复制工作。“不仅是摹仿,更要去理解!”我几次听刘广宁强调说这句话。

她说,配音演员自有其本身的甘苦,绝非一些人表面理解的那样轻松好玩。有时角色感情幅度大,例如哭、喘气的戏多,演员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会因高度缺氧而觉得头晕,弄得人不想吃饭。她给《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杰基配音那阵子就够呛。

她没有上过专业艺术学校,中学时代只在电台业余广播剧团受到一些艺术熏陶,所以基本上她是在译制厂的工作实践中自己刻苦学习磨练出来的。与有些人不一样,她不怕任务重,喜欢多配戏。不光配电影,凡在话筒面前的工作,比如录读教材、电台的播音朗诵,她都喜爱。

1981年在意大利影片《父子情深》中,她配十岁男孩卢卡。当配到卢卡最后病死在父亲怀抱里这一段时,有的同志说:哎,你这音调与所配日本影片《绝唱》中小雪临终的一段是不是相仿了?于是,她又反复琢磨,进行补录。过去她只在两部资料片中配过小男孩,现在自己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说她小儿子也刚好满十岁),要配相当于她小儿子年龄的男孩,是有难处的,弄不好就露出了自己女性的习惯口气。后来设计的卢卡的发音具有男孩子才有的“结实”且有点“楞”的味道,结果使配音有了突破。前不久,她配泽赫拉,这是土耳其影片《沼泽地里的阳光》中的女主角,感情起伏大,她努力按影片的规定情境,做到有柔情又有奔放,甚至一度有某种失态,配得很有特色。

话题集中到《苔丝》一片上。女主角苔丝就是由她配音。她认为这个戏分量很重,是个很好的实践机会。过去她读过小说原著,现根据原片银幕形象及老翻译家陈叙一厂长的台词本子,加上译制导演杨成纯的启发,不时又从原著找根据。刘广宁说:苔丝最后杀了人,但她自己就是被那个社会所杀的。这是一个悲剧。从她自己个性讲,并不很喜欢太悲惨的东西(过去她也配过这类影片,像《孤星血泪》、《悲惨世界》等),不过这并不等于说她不喜爱苔丝这个角色。从原片看,苔丝的表演没有什么外在的大起大落,是淡淡的表演。“完美的苔丝”——国外影评界是这样赞誉的。刘广宁把“完美的苔丝”再现出来吗?广大观众是会作出公正的评价的。
 
 声音,她占有的世界

如果说一个电影演员是以自己整个形体动作(包括语言对白)来创造艺术形象的,那么,电影配音演员就只是依靠自己的声带器官,在小小的话筒面前以声传情了。而这种声音的听觉形象是与原片画面中演员的视觉形象紧密契合、浑成一体的。经配音的原片中的演员,结果只剩下整个银幕审美形象那可视的一半,另一半可听的对白——它的语义与腔调,都属于配音演员了。这样,配音演员作为一定意义上的替身演员(即替声演员),就使原片演员降到了默片演员的地位。有声电影的发明与电影的国际交流,使各国电影语音各异的天然特点,成为异国电影观众完整的银幕审美感受的突出障碍。作为外国电影高级翻译手段的电影配音艺术就此应运而生,它逐渐取代了那种开始于并适应于默片时期电影的字幕方式的原始翻译手段。要不是语音障碍这一点,全能的原片演员是不会甘心让自己的语音由配音演员来置换取代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演员在银幕上的语言声音是比形体动作更要深刻、内在,因而蕴藏有更大的艺术潜力。可以说,银幕声音传达着角色内在活动中的神与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电影配音艺术家相对而言显出了其一定意义上的长处。严格地讲,《天云山传奇》与《沙鸥》这两部重要国产片中两个心灵美的女主角——冯晴岚和沙鸥,是施建岚、常姗姗分别与刘广宁共同塑造的,因为后者以其成熟的配音技巧为前两者配了音。自然,这一点评论界未必留心到,因为,配音演员在国产片中的劳动易被忽视。幸好,今天至少在外国影片中,他们的劳动的重要与分明,不再被忽视了。你要问刘广宁是谁?老资格的观众就会告诉你,她就是夏子(《生死恋》)、就是路易莎(《叶塞尼娅》)、就是杰基(《尼罗河上的惨案》)、就是阿崎(《望乡》)、就是小雪(《绝唱》)、就是艾斯特拉(《孤星血泪》)、就是芳汀(《悲惨世界》)、就是奥杰塔(《天鹅湖》)、就是吉蒂(《安娜·卡列尼娜》)、就是泽赫拉(《沼泽地里的阳光》)……

刘广宁的声音多么像一种具有特殊丽质的香味分子,浸润与渗透在原片画面的一个个形象的立体中,她的声音与异国银幕群星的形貌胶合在一起,难以分割。她以其美妙的声音震荡在那广袤的世界银海中——这本是银海国色天香的世界,这也成了刘广宁的世界!

采访刘广宁时适逢《苔丝》进入“复对”第一天(范达明摄1982.3.3)
采访刘广宁时适逢《苔丝》进入“复对”第一天(范达明摄1982.3.3)

 

刘广宁的快乐

刘广宁的父母未给她带来别的,却给了她一副好嗓子,还有一个小巧的鼻子。她的声音略带细微鼻音,永远显得天真、纯净、年轻。

应当承认,配音演员一职有其固有的优势——全国仅此一家专职厂,至今厂里也只有二十七名配音演员(本也不需像剧团那样众多的演员),一部译制片任务完成周期亦短(不像拍一部国产片周期往往要以年计算)——以至于配音演员大都比一般电影演员实践机会要多得多。而刘广宁,正是充分利用其职业优势,并且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天赋优势,从而走到了这一职业队伍的前列。当然,优势的发挥更要靠自己的努力,而她对这一工作,既充满兴趣,又勤于思索,更善于理解,始终注意提高艺术素养。她全力投身于自己所酷爱、所迷恋的工作之中……这是刘广宁的幸运,也是刘广宁的快乐!

可以说,她已把自己在话筒面前的工作,看作是崇高的义不容辞的天职。在这天职之中,她真正做到了超越一般人的那种现实与梦想的合一。是的,也许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她确“与常人亦没多大差异”,甚至也会有沉默寡言的时候。可只要她一站到话筒面前,只要面对着眼前暗室中瞬息万变、如梦如幻的银幕世界,她就仿佛被授予了一种从天而降的魔力——你听,她的声音的抑扬顿挫、神情气韵,与眼前银幕的形影契合得何等奇巧美妙!这并不奇怪,因为正是在这声音的“万花筒”面前,她找到了她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她的理想的艺术天国……

 

1982年4月写于上海大同坊
原载《浙江青年》1982年第9期第24—26页(系原稿的二度缩略文本)
2006年1月19日范达明根据网上电子文本校订于杭州梅苑阁


本文原载《浙江青年》1982年第9期第24—26页。
本文原载《浙江青年》1982年第9期第24—26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