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

 相约归渡头 2012-07-30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有位清廉的官吏,名叫介子推,他爱民如子,深受人们爱载。

有一年,介子推无意间得知朝中奸臣,欲谋害大公子重耳于死地,另拥立小公子申生来继承王位。

他就急忙带数位随从,连夜护送重耳离开晋国,开始展开在外流亡的日子。

有天,重耳一行人在山里迷路,一连数天都找不到东西吃,重耳于是很绝望地叹气说道:

“今我重耳饿死事小,但晋国无辜百姓们,终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永无宁日,是最令人担忧!”

介子推于旁,听重耳说的一番话,深深感动,心想重耳虽身处困境,仍挂念百姓的生活,将来必是一位贤君。

于是,他当下决定,要竭尽所能辅佐重耳登上王位,并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炊煮给重耳食用。

当重耳事后得知此事,感动的流下眼泪向介子推说道:

“你这样地对待我,我该如何才能报答你的大恩德?”

介子推说:

“我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公子记得臣割肉事君的一片忠心,日后登基能多关心百姓疾苦,做一个贤君。这样,臣的一片忠心即无枉费,也是百姓之福!”

话说,重耳与介子推及其随从在外流亡十九年后,终于返回故土,重耳亦顺理成章登基当上一国之君,即后人所称“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后,即对在他流亡期间,跟随的侍从一一封赏,并设宴款待,然却独漏介子推。

后来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抱不平,“晋文公”才猛然想起,心里觉得非常愧疚,连忙派侍者去请介子推来领赏。

当侍者抵达介子推家时,却见门窗紧闭,向邻居打听,才知他已背着年迈母亲,跑到绵山隐居;于是侍者返回宫邸向“晋文公”禀告此事。

“晋文公”听完侍者所言后,即亲领随从前往绵山请介子推。

可是,在抵达绵山后,无论众人怎样的喊叫、搜索,仍不见介子推踪影。

此时,有个人遂向“晋文公”献上一计,说:

“介子推是举国有名的孝子,不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其母出来,届时,即能与介子推见面!”

“晋文公”因寻人心切,未深思虑,即下令属下,放火烧绵山,但万万没料到熊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来,等到大火熄灭后,人们这才发现,介子推背者母亲,被活活烧死在一颗柳树下。

“晋文公”见状即伤心又懊悔,抱着介子推的尸体痛哭,频赔不是,并下令属下厚葬介子推母子。

正当随从欲移尸安葬之际,“晋文公”发现柳树下的树洞中,藏着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写了几行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中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完之后,就慎重地将此衣襟收入衣袖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时他为记念介子推的死谏,就将介子推的忌日订为”寒食节”,并通令全国禁止用火,寒食一天。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朝中群臣,到绵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原被烧焦的柳树,已长出翠绿的嫩条,“晋文公”见此景况,心中百感交集,趋走上前,折了一丝柳条,编成一圈戴在头上,群臣也纷纷仿效他折柳之举。

且“晋文公”将此柳树取名为“清明柳”,并因介子推忌日,约在春分后十五日,于是“晋文公”遂订此日为“清明节”。

由此可知,”清明节”是由”寒食节”演化而来,直到宋朝,清明扫墓才成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

 

〖台湾的扫墓方式〗

在台湾的扫墓方式,可分为‘挂纸’与‘培墓’两种仪式。

‘挂纸’又称“压纸”,即指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

有关“挂纸”的由来,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因长年于外,为国事奔波,久未返乡整理祖坟,致使祖坟长满杂草,且残缺不堪,无法辨视祖坟所在处。

在心急如焚下,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碎片,向上苍祷告说:

“爹娘在天有灵,现风刮得这么大,我将碎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所在处。”说完,刘邦就把纸片抛向空中。

不久,果见一小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无论风如何吹都吹不动,刘邦见状,赶急跑过去详细察看一番,在模糊的墓碑上,隐约可见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他心喜万分随即派人重新整修祖坟,加以祭祀。

而后人即依此典故,在扫完墓后,将“挂纸”置于祖坟上,已表示此坟有人祭扫之意。

在台湾因各地风情不同,所用的“挂纸”亦有差异;但普遍而言,“挂纸”皆为长方形,颜色则有黄、白及红、黄、蓝、白、黑等五色三种。

在“挂纸”之前,人们会先铲除墓上的树枝、野草,后将“墓纸”每两三张一叠折成波纹状,再用小石头分别压在墓头、墓碑、后土上;也有部分地区不拘数量和方位,直接将“墓纸”按入墓土或抛撒,以象征为祖先的居处添新瓦。

‘培墓’则是最隆重的祭墓仪式,依民间习俗,新墓通常要连培三年,而在过去一年中,有娶媳妇或生男丁的家庭,也需培墓三至五年不等。

人们在培墓时,皆会准备三牲、五牲及菜碗,来祭拜墓旁的后土及祖先。

除牲礼外,亦会准备一些象征吉祥的食物来祭祀,如面龟(表长寿)、米糕(表高升)、土豆(象征吃仔老老)、发粿(表发财)、丁仔粿(表添丁)、菜头(好采头)、韭菜(表示长久之意)等等。

除此之外,还得准备各种纸钱、烛炮,以及“子孙灯”来奉敬祖先。

‘子孙灯’又名“香仔灯”、“四寸仔”、灯上通常会用朱笔写上“子孙兴旺、添丁进财”或“财丁两旺、富贵双全”等吉祥字句,在培墓时点燃,祭扫完后,人们将“子孙灯”带回家,象征子孙兴旺,但可惜,此仪式现已不多见。

另人们在‘培墓’之后,会将所带的鸡蛋或鸭蛋壳剥下,丢在坟上,象征子孙生生不息;然后焚烧纸钱、点燃鞭炮,完成“培墓”仪式。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里,墓地附近儿童只要听到鞭炮声,就会围拢过去,等候扫墓人家分送墓粿,而墓主会将祭毕的红龟粿、面粿分给孩童,若人数众多,粿类不够分时,则以硬弊来代替。

这种习俗就是俗称“揖墓粿”,它的意思是请住在墓地附近的儿童,帮忙看管祖先坟墓,且不要任意践踏墓园,然而在现今丰衣足食的年代,此清明节特殊习俗“揖墓粿”已消逝无踪了。

而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扫墓日期从农历正月十六日起,一直延续到清明节,其中以农历正月十六日扫墓的人最多。

原因在于早期,客家移民来台较晚,且多居住在贫瘠的丘陵地,难以发展,且客家子弟多出外谋生发展,又当时交通不便,所以皆趁年假返乡之余,顺便祭祖扫墓,代代相传,遂成为客家扫墓的习俗。

客家人习称,新坟的第一次扫墓为“开青”,而在安葬后的第一年过年及五月节时,依客家习俗,须提前一、二天上坟祭拜,此仪式为“分年节”。

在祭品方面也有特殊之处;如过年时需用芹、蒜各一束,端午节则以空心菜、韭菜各一束来祭拜祖先。

台湾民间在清明这天,除扫墓外,尚有特殊的应节食品,增添清明的气氛,且众多食品中,以鼠曲粿与润饼最为普遍。

鼠曲粿是一种加入鼠曲草的粿,颜色为碧绿色,入口时会有一份清香气味,且视各人喜好可分咸、甜两种口味。

润饼又名“春卷”,相传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的忠诚,通令全国于清明节当天,禁止用火,寒食一天。

人们因而以极薄的面饼为皮,且以当季盛产的青菜为馅料,卷成筒状食用。在世代相传下,成为清明的特殊节食。

客家人在清明节这天,也有其特殊节食,名叫“艾粄”,它是将艾草的嫩叶洗净后,用滚水烫煮,然后放在筛子里边搓揉及冲洗,直到将苦涩去除为止。

再将搓洗好的艾叶放锅里烤干水分,欲食用时,即将艾叶切细,加入生粄搓揉均匀即可。

人们每逢清明佳节,皆携家带眷前往墓园整理祖坟,并加以祭祀。藉着扫墓的传统习俗,可增进人际关系,亦能让传统的孝道,得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