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研经费“黑洞”吞噬科研精神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7-31
科研经费“黑洞”吞噬科研精神
  • 2012年07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评论员 郭静

  刚刚公布的山东省2011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对省内4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发现,多个科研项目利用假发票和虚假签字单据,套取科研资金。其中有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以差旅费的名义分37次报销到佳木斯的单程车票1505张,金额高达28.36万元,占整个项目经费的近一半。(本报今日A04版)
  高校科研经费存在“黑洞”,对大家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闻。然而这个“黑洞”如此之深,却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科研经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财政手段拨付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用于科学研究的费用。按理说,这些经费应专款专用,项目负责人不得把项目经费用于旅游、福利劳保、娱乐等活动,也不得用于国家禁止列入的其他支出。但在现实操作中,这块“唐僧肉”却俨然成了让人随意宰割的对象。
  据笔者了解,在有些高校,只要申请到课题,科研人员就可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而争取到课题后,还得向有关人员打点,等经过层层审批,科研经费才到了具体负责实施项目的课题组手中。而有些课题组人员又通过挪用、虚报、私吞等手段侵吞科研经费,最终实际用于科研项目的费用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有数据为证。早在山东省2006年度的审计报告中就发现,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了40.5%,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等开支占了近六成。几年过去了,这种随意转移、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科研经费滥用、错用和浪费,不仅在科技界造成急功近利的氛围,更可怕的是科研精神的丧失,毁掉一批原本很有前途的科研人员。因此,严把经费发放,加强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控制,是端正科研领域不正之风的关键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