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的这套教育讲演录一共十本,我已经看过郑杰、张文质、陈玉琨、陶继新等人的,还有几本未看。这几天看了《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这本书开始并未给我好感,题目让我想到许多学者、教授,打着幌子在理性地分析着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加之书的封面一个穿着黑衣的貌似光头的中年男子,更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祥的感觉。读着此书,逐渐对此书的感觉发生了变化。慢慢地我就喜欢了,它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也不是浅显的故事讲解。既可看到真实的教学案例的再现,也可领悟到它深入浅出的教育理论的精髓。内容上的环环相扣引导着你有一种想读下去的欲望。这本书共分为五讲,以“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作为引言。在这五讲中,刘老师分别讲述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课程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人格魅力和怎样通过行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整本书都是通过举出一些真实的成功教师的案例来说明道理。这样一方面让读者明白了一些道理,也使人知道了一些成功的教师,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和资源。另外,刘良华教授的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书中导言里列出了十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类型,做老师可以有多种形象,其实,好老师的类型也不止十种,可以有更多。好老师没有固定的形象标准,要挖掘出自己独特的形象。只要是能很好的完成教育这个培养人的活动就可以称之为好老师。十种最受欢迎的老师里面提到“帅哥老师”、“美女老师”,说真的,的确如此,时代不同了!帅哥和美女老师确是学生喜欢的类型。不怪听说低年级的学生会说:“老师,你的头发怎么变成金色了,真好看;老师,你真漂亮,我长大后要娶你做老婆。”;高年级的学生能够会说:“老师,你今天穿的衣服不适合你的风格,真老土。”所以,现在的老师除了不断地进修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外表的包装。对于那些非帅哥和非美女老师更是要全方位努力了。 书中提到的十部电影里的老师角色,让我深深感动和折服,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可贵的敬业精神、高尚的师德。我想,他们之所以能打动我,源于他们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对学生的一颗真诚的爱心。爱心,包括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及对同事的友爱。老师应该对学生有慈母般的爱,爱学生象爱孩子一样,学生的一痛一痒,一喜一悲,都细心观察,悉心关怀,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领悟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获得心理平衡,觉得在学校和在家一样的温馨。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他们,盼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基础不同,素质不同。老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优等学生,爱而不纵,可用含蓄的语言指出其短处,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对中等学生,爱而力促,可用谈话法,纵横比较,以情动之,以榜样激之;对后进学生,对他们不能冷淡、疏远,而应抱着一颗爱心去亲近他们,在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心理上安慰鼓励他们,让他们少听些批评,多听到赞誉。 2、“什么是课程智慧?这是说,这个老师上课的时候,他讲的知识比较丰富。”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做老师的人一生都在备课。”“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开发、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一个好老师,他的经历、他所听到的、看到的,不断地被转化为上课的内容。”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先吃透教材,然后再超越教材;“一定要把教材变得有自己个人的精神痕迹”;“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一般的老师不敢改变教材,是因为要‘考教材’”,确实是这样,但对一些老师来说主要不是考不考的问题,而是对教材理解的不透彻、对所教学科的学科知识掌握的不多、不深,只好对教材绝对的崇拜和执行。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刘教授所说的补充教材实际上是给教材做“加法”。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其实,我们在给教材做“加法”的同时,还要给教材做“减法”。刘教授说: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比较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我以为,在教学时“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只要这些材料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材料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3、“精神气质会影响这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受学生敬仰、让学生崇拜的老师。”教师的气质首先应该是高雅的;其次应该是睿智的,脸上看得出来的,应该是智慧而不是琐碎;再次是亲和,而不是凶狠;最后是自信,因知识、智慧而有自信感。因此,每一个老师的精神气质就写在他的脸上,就写在这个老师的生活姿态里。我们做老师的人,应该用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去教学生,用自己的对教育的爱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精神气质去感染学生,让自己的学生变成有人格的人。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有一种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人格教育。我们要用自己爱心和耐心,用自己真诚的话语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等待他们慢慢的成长。还有热忱,一个老师如有没有了那份热忱,怎样去面对每天的琐事,怎样和孩子们一起开展好每天的工作呢?有了这份热忱,才能调动学生全身的细胞,跟着老师一起投入饱满的学习状态来,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死气沉沉。 4、关于人格魅力,刘老师提出了教师要有“主动精神”和“乐观心态”两方面,主动精神就是教师要主动工作、积极工作。“乐观心态”就是要求教师心态要好,要有宽容他人和赏识他人的良好品质。主动精神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凡是能够成就事业的人,无一例外地显示出这个人既自强不息又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显示的事主动精神,厚德载物显示的是宽容精神。能够改变我们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而我们自己能够改变命运的途径,主要是学习。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地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赏识意识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他主要显示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生活情趣。教师让自己有欢乐感,然后,他也能够让他的学生有欢乐感。 5、关于评课。刘良华老师选取深圳教研员程少堂老师写的文章“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为案例,提醒我们:评课人要注意,要尊重讲课人的智慧和讲课人的情感,不要乱评课,不要滥用评课人的权力。评课的时候,不要让别人难受。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绝对的好课是没有的。怎样中肯的表达我们对一节课的感受,这同样也是一门艺术。首先我们要真诚地对待所听的每一节课,不要冒充专家,而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课。一节课的好与不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听课过程中要把自己想象为讲课人、学生。一边听课一边思考,不同的身份会让你有不同的想法,那时的感受才是真切的。评课时注意合适的言辞。对于优点,溢美之辞不宜过于华丽;对于缺点、错误,以委婉之辞和建议之辞陈诉。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那些不足,适当的提醒和建议也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评课要细致到位,太过于概括性或笼统性的语言会让我们的评价显得单薄。评课要有针对性,要有理有据,才能有说服力,才能让我们说的话“有人听”,有同感和共鸣。 6、“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更有可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你可能一辈子都在一个学校,但是,你的精神要不断的更新、生长。你的精神要出差。精神出差的最好方式是读书:去阅读,去观看,你的视野就能够变得开阔。”刘老师言谈之中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必须改,而改革的成败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划时代的改革不能指望一步到位。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平就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没有奇迹。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读书,终生以读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小溪流,它不断充实思想的河流。我们要树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的意识,并践行“立教以学为先,立学以读为径”的学习理念,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快乐读书行”。 “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是所有老师的不懈追求。师德修养、教育理论、专业知识……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研修;教学方法、管理策略……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探讨;文学修养、写作能力……都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时事要闻、生活常识……都需要学习、关注;教情、学情、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 7、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三方面将可以视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传道”,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构成影响;“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解惑”意味着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困惑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困惑。 传道。好课往往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他说:“人是容易受暗示的,其实所有的动物都是容易受暗示的,甚至植物都会受到语言的暗示。这是语言的力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若是想做好老师,你就和最好的老师和最优秀的老师待在一起,他会感染你的。我们做教师的,要用人格魅力形成我们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的人格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教师的气质应该是高雅的、脸上看得出来的应该是智慧而不是琐碎,那叫“睿智”,教师应该是亲和,而不是凶狠。做老师的应该用自己的精神气质感染他的学生,让他的学生变成一个人格高尚的人。每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他的身上都有神性。真正有教学智慧的人,他首先要能够“传道”,可是,“道”是很难传递的,只能靠感染。所以,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去感染孩子们。授业。授业指的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等。隐喻一:玩游戏。学习是一种游戏教师如果能把一节课上成游戏课,在游戏里面隐含学习的秘密,这学习的秘密将牵着你往前走,它能及时给你反馈,通过及时的反馈让你看到下一步的希望。隐喻二:认地图。致广大而尽精微。“简单,就是好的;越简单,越好;最简答,最好。隐喻三:学走路。亲自尝试,主动学习。解惑。实际上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困惑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困惑。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时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有教学智慧的老师必须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