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畲族古史三问

 寒江读舟 2012-08-03

畲族古史三问

 

近日拜读郭志超教授的《畲族文化述论》、《闽台民族史辩》等书,受益巨大。拜读之余,受启发作了一些小思考。有些想法,纯系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畲族古史三问

 

不能不读的畲族文化研究著作

 

 

 

一、盘瓠形态是“水獭”吗?

 

盘瓠的图腾原型非“犬”,而是在水如龙、在陆如小豹的神秘动物,据特征分析应是水獭。

这是郭教授在《畲族文化述论》之《导论》中提出的一个颠覆性的新观点。他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对晋代干宝《搜神记》所载的“盘瓠传说”(采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的一些文字作了全新解读。

这些文字是:

蛮夷者……冠用獭皮,取其游食于水……用糁杂鱼肉,扣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

郭教授作如此新解:

这段文字长期被略了。事死如事生,盘瓠殁后所享,正是生前所好。“糁”即饭粒,水獭之类喜食“糁”所杂的“鱼肉”,此非犬之所食。“盘瓠蛮”酋长以所冠作为图腾象征,故有“冠用獭皮,取其游食于水”的描述。

鄙意以为,郭教授两处解说值得商榷。

其一、“鱼肉”:“鱼之肉”还是“鱼与肉”?

揆诸文义,郭教授显然将“鱼肉”解释成“鱼之肉”了。但鄙意以为当作“鱼与肉”解,泛指荤腥之食,此为古文常用,如“百度百科”所例:左传·昭公二十年》:“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宋苏轼《赠上天竺辩才师》诗:“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其二、“冠用獭皮”:图腾象征?

关于图腾,郭教授解说得很精僻:原始人认为某图腾与本氏族、部落有着亲缘关系,将它们当作保护神,并将之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

原始人将某物(动物居多)当作图腾加以崇拜,应该只会对该物爱之、护之、敬之。“冠用獭皮,取其游食于水”,前后句确有因果关系,的确透露了畲族先民对“游食于水”的水獭的羡慕之情,但应不是他们的图腾之物吧?试想,如果畲族先民果真将水獭当作图腾,他们何以会剥其皮作冠帽呢?

盘瓠信仰是畲族的核心信仰,是畲族民族认同的主要依据,盘瓠原型是什么,本来不言而喻,但现在演变成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郭教授作新解也许事出苦衷吧。

我也不想碰这条红线。

 

二、《临汀志》是否涉“畲”?

 

宋代闽粤赣边是畲族的形成地,南宋一些文献已记载了此地畲民的一些情况,如刘克庄《漳州谕畲》,王象之《舆地纪胜》记梅州菱禾“此山客輋所种”,“輋”同“畲”,“山客輋”是最早载诸文献的畲族名称。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纂成的汀州州志《临汀志》,为闽粤赣边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也是福建仅存的三部宋志之一。彼时,正是客家、畲民在闽西形成、互动的重要年代,但其时情形却没有在这部重要宋志中留下雪泥鸿爪。

 

 

畲族古史三问

田园:清流县林畲乡全景

 

 

郭志超先生发出感喟:

出于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志书对本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事略不屑记载的做法是常用的,例如,南宋汀州府志书《临汀志》,对当地的“蛮”或“峒蛮”(即畲族)连一字都没有记载。

我对此深有同感,也长期困惑于此。但经过苦苦寻觅,在地名方面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吧。

如该志《郡县官题名》“郡守题名·吴南老”条载:

吴南老,隆兴元年四月三十日,以右朝奉郎知,乾道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满替。修学宫,创教官厅,缮城壁仓廪。会葛畲有逋寇,缚致渠魁,余党溃散。

句中出现“葛畲”,应指地名。在客家话中,“畲”“斜”同音混用,音为“qia(阴平)”。今上杭县南部稔田镇连四村附近有“葛斜”,不知是否指彼“葛畲”。

《至到》“上杭县”条载:

东北至长汀县界八十里,以谷奢岭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一十里。

《邮驿》“清流县”条:

林奢铺,在县东七十五里。

“莲城县”条:

流奢铺,在县东北二百里。

“上杭县”条:

刘奢铺,在县南九十里。旧有驿。

今日清流县东北有林畲乡,据资料记载其地距县城为35公里(70里),南宋清流县“林奢铺”即应设于此地。如此推断,“畲”作为地名后缀,在《临汀志》中写作“奢”,上述岭名、地名中的“奢”都应与“畲”通。只是“谷奢岭”在今日何处有待考证,或许在今上杭县旧县乡与南阳镇(宋为长汀县地)交界处。而南宋上杭县刘奢铺,可能设于今永定县(宋为上杭县地)城郊乡留斜村。

以林畲为例,《临汀志》为何写作“林奢”?同音是一个原因,是否与“奢”、“輋(畲)”形近也有关系?也许兼而有之吧。

据研究,“畲”字地名主要出现于闽粤赣边,与畲族古史有密切关系。那么《临汀志》中的这几处地名,也该透露出宋代闽西畲民的些许信息吧。

 

三、汀江流域畲民是否曾绘制“盘瓠祖图”?

 

畲族祖图在闽东、浙南、粤东和闽西南、闽南幸存,并屡有发现。但在闽西汀江流域,拥有两个畲族民族乡的上杭县和有着大量“隐性畲民”的长汀县、武平县却都没有发现。

这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那么,历史上,比如上杭县畲民是否曾绘有“盘瓠祖图”?

 

 

畲族古史三问

永安半岭村蓝姓畲民祖图

 

有三个历史信息,可助此作出肯定回答。

其一:郭志超先生著作记载说:

(福建)漳平畲民藏有一幅《祖图》,该图由上杭庐丰畲族画师蓝某于康熙五十六年所绘。

这位上杭庐丰画师蓝某既能前往邻县绘盘瓠祖图,说明在其故乡就有绘同类祖图的可能。

同例,笔者曾在漳平了解到一幅祖图,上题“大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上杭县才溪乡余盥手”,表明系由上杭县才溪画师余某所绘,而才溪有雷姓等畲民。

其二:“福建永安新闻网”所载《罕见祖图为畲村找到三百年前的根》一文,介绍说:

永安市洪田镇大科畲族村半岭村蓝姓畲民,现藏祖图,上题“康熙丁卯年仲月字样,“康熙丁卯年”是康熙二十六年(1697年),此图可能是现知年代最久的畲族祖图。此村蓝姓畲民前往查阅上杭县庐丰蓝氏族谱,找到了本村始祖蓝来六和其子蓝秀林的名字,原来,康熙年间来六公带次子秀林公短暂迁居留山村,后迁至半岭定居,被半岭蓝姓族人尊为开基祖

康熙年间,上杭庐丰蓝姓畲民迁住永安,后人至今保存“康熙丁卯年”的祖图,由此可推断原居地庐丰畲民有作祖图之举,一部分畲民迁往永安时携去了祖图,或者受原居地影响重绘了祖图,反之,如果原居地庐丰无作祖图之举,迁往永安的畲民在相近时间作祖图的可能很小。

 

 

畲族古史三问

永安半岭村蓝姓畲民展示祖图

 

 

其三:清初汀州人范绍质《猺民纪略》载:“(康熙)庚子陈大中丞檄县绘图以进因纪其略。”句中“绘图”,说明汀州属县上杭在清初就曾绘有畲民祖图。

汀江流域畲民曾绘有“盘瓠祖图”但今无存,这可能与汀江流域的畲民与客家的相互融合程度高于其它地区,畲民们没有很好保存或较早放弃绘制“盘瓠祖图”有关。

 

 

                                    

 

                                       作于2012年7月17日晚

 

附记:

昨晚遇上杭钟巨藩先生,与之谈起“汀江流域畲民是否曾绘有‘盘瓠祖图’”问题,钟先生表示肯定,所举例子也恰是永安市半岭村蓝姓畲民所藏祖图与祖居地上杭庐丰的可能关系一事,并说上杭熟知此事的蓝赞玉先生言及,庐丰畲民历史上曾绘制有“盘瓠祖图”,秘不示人,现已无藏,此与我闻知家母娘家长汀县白头村“祖图”情况一致。

巨藩先生系上杭畲民,来龙岩出席闽西客联会会议,在闽西宾馆与之邂逅,饭后一同沿龙津河散步,相谈甚欢。

巨藩先生学识渊博,言辞严谨,令人敬佩,台湾著名女作家钟梅音女士系其堂姑。                                       

                                         2012年7月31日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