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毓瑞传 米毓瑞先生是忻州历史上一位学识渊博,见识宏富,声望卓著,永垂青史的能人志士,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名进士和官员,也是一位学者,作家和诗人。他的一生都在求学致用和劳累奔波中度过。他不仅为国家出了力,更为忻州争了光。 金榜提名后,米毓瑞先生回归忻州,在崞县崞阳书院讲学。光绪十八年被授予翰林苑编修。光绪二十三年,在太谷凤山书院讲学。光绪二十六年在故乡秀容书院讲学。光绪二十八年,秀容书院改学堂后,他任总教,即忻州一中的第一任校长。光绪三十年,被光绪帝授为御史。光绪三十三年,被授予通议大夫,裳戴花翎,掌江西道监察御史。宣统元年秋末,病故于去江西的途中,享年五十六岁。 米毓瑞先生一生在求学和讲学中度过。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除了讲学外,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诗文。就文而论,传世的有十三篇,大都集中在墓铭方面,而其最出色的备受当时和后人称赞的影响最大的则是为光绪皇帝所写的两篇奏疏《《请选任州县以资治理书》》和《《请实行禁烟义断厘税疏》》。也许这两篇奏疏就是光绪皇帝要授予他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的主要原因。在第一篇奏疏中,他明确提出州县之官的重要性,认为“与民亲近者,莫如州县之官”。还说“一州县得人,则一州县治。十州县得人,十州县治。”依此得出结论,“州县治,天下安如泰山矣。”进而他又提出:“选用亲民之官,而久能任之,效也。”意思是说就会大见成效。他根据自己在家守孝四年,忻州八次更换州官的现象,提出尖锐批评,对官员的频繁轮任这一做法深恶痛绝,认为“事方兴而已去,或治未半而中止。”请求朝廷要保证地方官“必须久经其事,试可条理就绪。”他还提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问题,其措施是任用一年后,要由知府巡道察其能力,汇报给督抚,由督抚行弹劾之权,而不给其更换之权,更换之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此文大约写于戊戌变法前后,那时光绪所出新法较多,官员轮换频迭,社会一片混乱。此文依现实而作,全文不过九百字,但却切准官场要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措施,因此很受光绪赏识。就是放在我们现在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他的第二篇奏疏中,他针对国家禁烟后的税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烟虽是流毒,但只要各省严查,不难弊绝,然而烟被查后,税收少了,怎么抵补?他提出要给烟加价,暂为抵补,朝廷不要上印花税的办法扰民,这样做危害较少。他还说给盐加价,是“固一时权宜之计”,将来要通过别的筹款办法来抵补,如可通过铁路运输筹款,筹到款后,再“速停盐斤之加价,斯民幸甚。”这就是禁烟后补抵税收的办法和措施。当时禁烟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禁烟后的税收问题是朝野上下关注的大问题。米毓瑞先生根据现实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措施,不失是为此事头疼的光绪帝送上了一剂良药。光绪帝对他的这两篇奏疏留中细读,并且在最后给他江西道御史做,也就在情理之中。其次说一下他的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仅五十六首。从诗的内容看,比较斑杂。有赠人的,有写史的,有随时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写景的。但我们在读后,感觉最好的是他的写景诗,如《《咏龙须凤翼山》》。此诗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凤翼山的美好瑰丽的景色,以及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堪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媲美。该诗分上下两阕。上阕诗中第三句,他就用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此山的热爱。“日携一壶酒,安得青山落吾手。”接着详细描写了此山的巍峨和壮丽,最后说“著屐且挑杖头钱,好买青山对我眠。”下阕继续写此山的雄伟和壮丽,但却重点是在写自己的心灵对此山的感受,想象更为奇特和高远,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一句“苍苍烟树噪鸣禽,只留梵音与磐音。”就可说明他留此山后的感受,而结尾的“举杯酌酒邀明月”更说明他游山后感觉的美好。第三我们在说一下他的书法。他从小就热爱书法。他的书法道劲深厚,机辙横生,造诣精湛。流传于世的有“斜阳欲落前山晖,山寺雅噪游人稀。”和“月华如水,松声如涛”等墨宝,堪为我们后人宝贵财富。需要补充的是,米毓瑞先生还对经学和理学也有深入的研究,他常给学生们讲解这方面的学问,可惜没有给我们后人留下这方面的著作。 米毓瑞先生性格直爽,但不苟言笑,平时处事严谨。曾有人给他千金,请他代疏,被他严拒。他业余热爱戏剧。
米毓瑞先生去世后,灵柩运回忻州北关七贤巷进士第,停棺三十天,筹办后事,由忻州知州,米氏家族和他的家人分工负责。米氏家族的青壮年五十多人提前十天上事筵。出引前两天,七贤古道东口牌坊,进士第大门,二门,内院,分别搭建牌楼,搭棚扭白色彩,配以悼念的挽联。州衙,商家,学生,亲朋好友及社会各界送来的各种纸扎不计其数。州衙和米氏宗祠的旗伞执事等上百件物品提前运回进士第场院,酒席备有上百桌。出引当天八时,三班鼓手分别在巷口,拐角院和二门外开锣,祭奠随之开始。忻州和外地官员,吏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为米毓瑞先生默哀行礼,直到中午一时结束。下午两点多钟,送葬队伍出发,由打着悼念米进士的横幅开路,旗伞执事,鼓手和纸扎等浩浩荡荡走出七贤古道,沿北关大街,城内南北大街和南关大街而过,两侧有很多人士送行。由三十二人上肩抬着的老杆管罩傍晚才走出南关士稍门外,最后换乘马车前往老家河习头墓地安葬。 |
|
来自: 黑老赵 > 《资料9 忻州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