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忻州历史沿革(上)

 黑老赵 2012-08-04
 

忻州历史沿革:《忻州志?概述篇》中的一节

 

李良和

 

 

忻州古属冀州虞舜时割冀州西北为并州,属并。复属冀州。

商周(公元前十六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属冀州唐国(诸候国)

西周至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476)属晋国。

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属赵国。

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剌史部太原郡阳曲县(故治在今定襄县境)

东汉建武元年至建安20(公元25年至公元215)

隶属与西汉同。其间,永 初五年至延熹二年(公元111年~公元159),爆发了羌汉人民的数次联合起义,斗争延续四十九年之久,忻州曾一度人去室空。东汉末阳曲县并入九原县。建安二十年(公元215),魏武帝曹操驱聚塞下流民,设置新兴郡。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65)

属魏国,仍称九原县。隶属于并州新兴郡。

西晋泰始元年至永平元年(公元266年~公元291)

仍称九原县。仍属并州新兴郡。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新兴郡改名晋昌郡,统五县:九原、云中、广牧、定襄、晋昌(故治在今定襄县境內)。后又复名为新兴郡。永安元年(公元304)改新兴郡为永安郡,后复名为新兴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

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37)

废新兴郡置定襄郡,九原县属并州定襄郡(故治在今定襄县)

前燕(公元337~公元350)

复立新兴郡,九原县仍属并州新兴郡(故治在今忻县)

前秦(公元350年~公元384)九原县仍属并州新兴郡。

后燕(公元384~公元409)九原县属并州定襄郡。

(公元409~公元420)

与后燕同。明元帝永兴二年(公元410),在九原县西北置秀容郡秀容县。

南北朝时期:

北魏(公元420年~公元534)

废九原县设置肆州,原九原县境内设置秀容、平寇、肆卢三县。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建置同北魏。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

仍属于肆州,废秀容郡。领秀容县,平寇县移置定襄县。

北周(公元577年~公元581)

仍称肆州,领秀容、平寇。肆州后迁雁门。

开皇元年(公元581)

复立新兴郡,故治九原城,属冀州。领秀容(移置九原城)、静乐县(今静乐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废郡设州,始称忻州,故治设于秀容城。大业四年(公元608)废州改为秀容县,属河东道;八年(公元612),秀容隶属于楼烦郡。

武德元年(公元618)

复立新兴郡,领秀容。同年废郡制,复称忻州。武 四年(公元621),秀容县东置入定襄、西置入汾阳(今静乐)。贞观五年(公元631),在境北置怀化县,后废。天宝初年(公元742)废州改称定襄郡,隶属于河东道。乾元初年(公元758)复名为忻州,统秀容、定襄,隶属于河东道太原府。

北宋

仍称忻州秀容县,隶属于河东路太原府。州置团练使,统秀容、定襄。

天会五年(公元1127)

复为定襄郡,置刺史,属河东北路辖。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复为忻州,州治在秀容县,仍属河东北路。统二县(秀容、定襄) 、四城(忻口、云内、徒合、石岭)

改名九原府,后复名为忻州,领秀容县、定襄县,属中书省冀宁路辖。

洪武初(公元1368)

废秀容县入州,仍称忻州。隶属于山西太原府,领定襄县。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改隶山西布政司宁武道。

顺治元年(公元1644)

属山西布政司太原府辖。雍正二年(公元1724),经诺抚军敏提请朝廷,升为直隶州,称忻州直隶州,领定襄、静乐二县,隶属于雁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