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经络,是指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们纵横交叉,循行于人体内外,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一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只要想象着自然界的江河、湖泊、溪流,便不难理解。
1. 经脉:在经络学说中,将形如主干的纵向气血通道称为“经”。其中最主要的是与各脏腑紧密相连的“十二正经”。这些经脉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各经脉的名称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相关脏腑之名、手或足、三阴三阳属性,例如:肺手太阴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等。

手太阴肺经图
2. 经别:是经脉的主要分支,起到加强经脉与所系脏腑,及经脉间联系的作用。

古代医书中有关如何为孕妇施行针灸术的记载。
3. 络脉:是次一等的经脉分支,由此构成经脉间的横向联系。大的络脉有15条;周身所布无数细小络脉,称浮络和孙络。

仿明版《十四经穴图》之“手阳明大肠经”图
4. 奇经八脉:在《黄帝内经》将“十二正经”比作江河的基础上,《难经》复将此前文献中提到的其他一些“脉”比作自然界中蓄积江河之水的湖泊,谓之“奇经八脉”。但后世对其属性的描述有根本性的改变,无论是医家还是习练武术气功者,都对其中位于人体正中线的“任脉”、“督脉”赋予了比“十二正经”更为重要的意义解释。
5. 经筋、皮部:《黄帝内经》将人体的筋、肉、关节等组织分别隶属于“十二正经”,谓之“十二经筋”;又将体表按十二正经的循行部位分为“十二皮部”。二者虽非经络,但却是“十二正经”气血结聚、散落之处。
6. 腧穴:是气血出入、经脉交会之点。但也有与经络无关的“经外奇穴”,或以痛为腧(有痛感之处便是穴位)的“阿是穴”。这显然是源于针刺疗法与经脉学说的一体化。
现代解剖学并不能在人体上找到这些经络、腧穴存在的丝毫踪迹。因此长期以来,中医的经络学说成为最具神秘色彩、最能体现自身特色,并受到当代科学家最多关注的古代医学知识。尽管目前尚无法弄清经络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但也并非完全不能对其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0世纪初医家重绘的《正人明堂图》,
“明堂图”是古人对经脉图像的称谓。
首先,经络学说的体系化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中,经脉的数量只有11条,循行的路线也比较短;不仅没有形成首尾相连的循环圈,没有与脏腑发生直接的联系,而且没有明确的穴位记载。而四川绵阳一座西汉早期墓葬出土的木质人体模型上,所见可以称为经脉的标线,又与马王堆出土医书的记述完全不同。自汉代以后所使用的经脉学说,主要是依据《灵枢·经脉》中对其循行路径、相互关联、脏腑配属的记载,以及《黄帝内经》中“经筋”、“皮部”等相关章节的论说归纳而成。到北宋初期,王惟一(约987—1067)仿照人体大小,制作出“针灸铜人”,其表面标示出14条经络和657个腧穴,这才使得原本隐藏体内的气血通道,变成了明确的“体表腧穴连线”。
其二,虽然一般认为只有中医讲经络,但实际上在各种传统医学中,对于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都有一定的描述。例如在印度医学中,就描述心脏像个大萝卜,与10条脉管相连,又有24条发源于“脐”的脉管。其共性在于,作为古代的人体知识,都既包含基于实际观察的内容,也必然有类比和想象的“建构”成分。
其三,在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经脉与脉管系(包括动脉、静脉、淋巴管)以及神经系统的本质区别。所以《黄帝内经》将体表可见的小血管称为“孙络”,认为大的经脉之所以看不见,不过是因为其“伏行于体内深处”;刺络放血时,色青为寒(实为刺中小静脉)、色赤为热(实为刺中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将淋巴结核等导致的破溃,称为“经脉败漏”等。不弄清这一点,便无法理解何以中医经典中对经络体系的描述,既明显感觉是指血管,但又无法与其完全吻合的问题。

仿明版《十四经穴图》之“督脉”图
其四,一定要知道经络学说是一个综合体,因而即便有朝一日现代科学弄清了经络现象的实质,也绝不可能完全解释这个学说体系的全部。例如,《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家便认识到脊柱两侧的压痛点与水平位置的脏器疾患间存在着某种特定联系,并确定了自上而下的肺腧、心腧、肝腧、胆腧、肾腧等“背腧穴”,用于诊断与治疗相关脏器的疾患。但在经络学说体系中,这些特定腧穴全部属于沿脊柱两侧上行的足太阳膀胱经。不知道这一点,自然无法解释何以膀胱经与所有的内脏器官有关。又如十二正经所构成之“气血循环圈”的起点并非在心脏,而是在“胃”,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生理学水平上,只能考虑气血的产生及运行的动力来源都是饮食被消化吸收。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彩绘人体经脉图
其五,经络学说与药物学知识体系间具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明显不同:在药物学体系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知识不断积累与更新——药物品种不断增多,对每一种药物功能、主治的认识逐渐丰富,同时在各方面呈现出扬弃的过程;但经络学说在经历了相对较短的发展期后,一旦定型,便趋于稳定,近两千年来,历代名医固不乏人,但基本上不过都是使用与证实这一知识。或许有朝一日现代科学能够证实在神经、体液之外,人体确实存在一些符合经络学说的“信息传导方式”,那么这个体系的知识来源就会变得更加费解。因为无论是医家的“主体感觉”还是患者的“客体陈述”,都仍无法说明人之外的动物体上的经络与穴位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清人绘《人体经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