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审美演义(十五)——抬肩使势

 zcm1944 2012-08-05

书法审美演义(十五)——抬肩使势

已有 667 次阅读2009-12-14 11:34

抬肩使势

——李邕创新的意义

 

唐代除了欧、颜、柳楷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外,介于楷、行书之间的李邕的行楷对后世尤其是宋代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邕675747)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泰和。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李邕善文,尤长于碑颂,“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史传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晚年因遭宰相李林甫猜忌,获罪杖杀,时年七十。杜甫知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读者伤之。李白也有诗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嵩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宣和书谱》称李邕曰:“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军行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杜甫赞其“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李邕书法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字体左低右高,笔力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出师表》、《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

汉字书写到隋唐时期,规则甚至标准已经完善。由此产生了欧、颜、柳等富有特色而法度严整的楷书。欧、颜、虞(世南)、诸(遂良)等的楷书无疑是法度准则和个人风格的彰显,但另一方面,标准的出现多少也是风格再造与创新的障碍。艺术也总在不断创造和突破之中发展的。在平正方整的楷书中美感规则元素被挖掘殆尽的时候,豪放纵情的李邕发现了一条行之有效而又貌似寻常的、尚又被人引起充分注意的蹊径——这便是书体“抬肩”成势的方法。抬肩,便是横画和横折画时将横画向右上提(蓄势向下按下),这样简单一抬,貌似平常,实即却关系甚大。原因是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是由左向右,由上向下的,因而书写的“力量”便主要是自右上向下、向左下、右下的发力。“抬肩”的结果自然是适当增加了右竖的长度和发力的幅度,增加了由右上向下方的“势力”。由于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抬肩”,蓄势增力,抬肩舒展,而因显得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

             李邕《鹿山寺碑》(局部)

应该说,这种“抬肩”的笔法并非李邕发明,这种偶尔“抬肩”使势的现象在晋唐时期广泛存在着,但作为一种行楷书体形成独特的抬肩范式,却是由李邕完成的。李邕是这种“抬肩使势”用笔的集大成者。从笔法来说,这简单的一“抬”,是楷、行书用笔的重大突破。虽然他的行楷没有赢得像欧、颜、柳一样的地位,但就对后世尤其是对宋代的影响来说,却是不亚于四大楷书的重大突破。当然,因为李邕的“抬肩”方法突破了楷书平正工整的原则,因而李邕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没有纯正意义上的楷书。而且,传说他给人写的碑文也都是行书或行楷。清代钱泳《书学》云:“古来书碑者,在汉、魏必以隶书,在晋、宋、六朝必以真书,以行书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继之。”但李邕也有一丝不苟的颇为工整的行楷,而且,由于李邕的豪迈与才情,书体方圆兼用,结体严谨,收放自如,他的行楷显得豪放而秀逸,刚劲而柔媚。


            李邕《出师表》(局部)(藏台北故宫)
    明代项穆《书法雅言》评李邕书云:“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笔力更新,下手挺耸,终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变也。”又云:“逸少一出,会通古今。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清代冯班《钝吟书要》云:“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云:“李北海正书笔画遒丽,字形多宽阔不平;其行书横画不平,斯盖英迈超妙,不拘形体耳。”都指出李邕的行楷是当时工整平正楷书的一种突破,书风遒劲舒放,险峭爽朗,但也存在“窘迫”、“竦窘”的缺点。但瑕不掩瑜,李邕行楷给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明确的启示,都从他的“抬肩”中得到了蓄势放纵的暗示。元代的赵孟则更是极力追求他的笔意,赵书也更多更直接地吸收了李邕的方圆兼用、收放自如的特点,形成了“风度闲雅”的赵体楷、行书。从笔法发展来说,“行真之初变”关系甚大。

李邕“抬肩”使势的意义在于对范式的突破,面对风格极致的欧、颜、柳楷书,他用实践告诉人们,即使再完美的楷式也应是新的艺术起点而不应成为创造的桎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