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腹泻1

 昵称2479088 2012-08-05
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虚”,指的是体质的强弱问题。也就是同样的天气变化,有的小孩会患腹泻,而有的小孩子不患腹泻。这就是人的“正气”(免疫力)起到关键的作用。说到小孩的体质强弱,除了出生后的平时保养外,先天的因素也很大,比如说早产的孩子,体质会差点;如果说母亲或者父亲在受精时的体质弱,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体质。

宋代名医钱乙,总结了他一生的儿科治疗成就,著书《小儿药证直决》,说到小儿的生理体质是:五脏完而不充。小儿的病病情是:易虚易实。意思是说小儿的五脏功能不强,小儿的病情变化很快,治疗也很快就会好转。这一理论思想一直指导着后世的儿科治疗学。

近来因为天气的原因,很多小孩都患上了腹泻病,从小儿腹泻的病因来说有很多,着凉去的风寒(风寒感冒);夏天的暑湿;吃东西不注意的食积;等等都是其发病原因。稍大点的学龄孩子,因为学习上以及家庭上的压力,人的情绪压抑会造成人的情绪压抑也会引起腹泻。小儿因为机体发育尚未完善,抵抗力差,加之饮食不节,很容易发生消化道的疾病。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更多见,年龄越小,发率愈高。

小儿腹泻对于小儿健康危害性很大,会直接影响小儿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发育不良。严重的会引起体液的大量丢失,引起电解质的紊乱,形成脱水、中毒等不良后果。从中医上来说可发生伤阴、伤阳之重证,甚则产生危候。所以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要重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从中医历代治疗小儿腹泻的理论和经验上来看,“湿”是基本病因,所以有“无湿不成泻”之说。也就是说不论什么样的腹泻,总是离不开一个湿字。人是一个由五脏五个功能系统(中医的五脏,不是西医里指的某一个脏器,而是指一个功能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某一个功能体系出现了问题都会生病,腹泻也一样。从五脏的内因则关连来看,主要和肺、脾、肝、肾,四大系统有关,但以脾为关键。风寒感冒的寒气闭表,肺气会不利(因为肺主皮毛,肺和大肠互为表里),肺就不能通调水道(肺对人体的水液代谢有调节作用),内湿过重,困住了脾,脾不能运化水湿,湿性趋于下,于是就发生了腹泻;“肝主疏泄”(指的是对人体的气调节作用),小孩子的情绪压抑了,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和脾对水湿的运化功能,湿气内阻亦会产生腹泻;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脾的运化功能得有肾阳为根本,肾的温煦不及,脾阳就会弱,脾阳虚了无力运化水湿,以至于腹泻;小孩子吃得太多了,则会直接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会产生消化不良,以至于导致“食积腹泻”。所以对腹泻的五脏来说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





中医上讲“对证治疗”,从腹泻的原因上来讲有很多种,治疗的方法也很多。

小孩的体质相对来对较大人弱点,天气变冷了,易着凉去,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冻去了”,中医上称为“风寒感冒”。小孩的体质平时较好的,一时的着凉去会引起腹泻。这种腹泻表现为:大便稀而不臭(或者臭味不大),大便里有泡沫,肚子会响(医学上称为肠鸣),有的孩子还会见腹疼(但这种痛手按进去也不会见好转,但也不会更痛)。如果说受寒较重的会见怕冷发热,舌苔白腻。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寒凝气滞,气机不畅所发。治疗上当以疏风散寒,理气止泻为法。如果是很小的婴儿会见指纹浮红。这种常见的着凉腹泻,治疗不在于止泻,而在于解表散寒以达到止泻的功能。可用中成药“午时茶颗粒剂”来治疗,一岁内的小孩子一般一次用量一小包,三到四小时喂一次,一般来说有两三次喟下来就会好的。

天气又湿又热的夏天,小孩子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或者天气湿热的,会引起湿热内阻,湿热下注也就此种腹泻。见泻下的大便水分较多,粪便的颜色深黄而臭(这是一种很刺鼻的恶臭);有的会有少许粘液;或者腹痛(这种腹痛手按进去会加重);小孩子的胃口不开,不想吃东西,或者恶心想吐,疲劳的样子不爱运动(湿为阴邪,湿困脾,清阳不能走四肢,所以四肢会困乏无力的样子);病情较严重的会出现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本证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走大肠而发。这种腹泻千万不能止泻,而清热利湿来治,热去了,湿去了,泻也就止了。一般来说用西药的抗生素来治疗,效果好的。中药一般用葛根、黄芩、黄连、银花、连翘、白头翁、马齿苋、厚朴、茯苓、苍术等来治。也可以用中成药“香连丸”、“三黄片”、“黄连上清片”等来治疗,临床效果也很理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想让小孩子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于是会让小孩子吃了过多油腻性食物、甜食、大鱼大肉等。这样会大大的加重了肠胃的负担,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有效的消化吸收,食积留于体内,就成了“伤食泻”。如果是哺乳时的孩子还会有“乳积”(小孩子奶吃多了不消化)。治疗时一问起都有吃了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比如粽子、年羔、煮鸡蛋等。这种腹泻的大便臭秽(有酸臭的气味),常伴有不消化食物。另外还见孩子不想吃东西,打嗝时出来了酸馊味;严重的还会呕吐,小儿夜睡不安(食积在体内,会影响气机的通畅,中医上称为“胃不和则不眠”),舌苔厚腻,或微黄。治疗应以消食化积为法,不能来止泻,中医上说“通因通用”,体内有食积了,这是不好的东西,要去掉身体才会好,所以虽说是腹泻,但要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泻去了,病才能治好的。治疗上可以吃山楂片、或者中成药“保和丸”,也可以用“午时茶颗粒剂”(本药中含有很多消食药)。  

孩子体质无论寒热还是湿热都有可能导致脾虚,所以治疗小孩子的病来说,健运脾胃是根本,有的小孩子常常见面色不好看,面色萎黄没有什么血色,消瘦,嘴唇淡(婴儿还见指纹也淡淡的没有什么血色),容易疲劳,气虚较重的还会见吃完、或者是大便后就大汗淋漓。这就是很明显的脾胃虚弱。脾气虚弱气虚下陷,人的清气不升,湿气在下而腹泻,表现为大便稀溏,经常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或者有点点臭味,但不是很臭),并伴有不消化食物,有的还见脱肛。小孩子舌质淡,苔薄白。久泻必虚,按“虚者补之”的法则,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可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来治,较大的孩子可以直接吃丸,如果说是较小的孩子对丸剂吐不下去,可以把补中益气丸研成粉开水冲服,效果也一样。

有的小儿先天虚弱,或者是某一次着凉去而补医生误治,吃了过多的寒凉性药物,就会伤了肾中阳气(民间通俗的说是“没火气”)。有的孩子因为本来就是阳虚体质的,一下子吃了过多的冰冷食物和天气寒冷衣服穿得过少,寒气就会直接的深入到体内,也会让人中寒(中医上称为“直中”)。肾阳虚了会影响到脾胃的阳气,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这种腹泻见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冰冷,动下就出汗,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治疗上得“回阳固脱”(用温热药来温补阳气和固肠药来止大便和元气之脱)。可用中成药“温胃舒颗粒剂”(或者是超市中的那种姜茶),吃时量要足,如果说泻下严重的,量要加大,如果说一个一周岁的孩子,半小时拉一次的这种情况,一次量得用温胃舒颗粒剂两包,再加10-20粒的补中益气丸研粉一起冲服。如果还以说明上的常规量来治疗,不会有效果。

  年龄较大的孩子,常常会犯错误,家长常常会打骂,加上现在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太功利,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情绪压抑(中医上称为肝气郁结),情绪压抑了会直接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上称为“木乘土)和肠道的紊乱,于是主产生了腹泻。见腹泻反复发作(常常和人的情绪有关,情绪压抑了就马上拉肚子),经久不愈,腹胀腹痛,痛则作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色绿,带泡沫,面色青黄,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或指纹青。治以调理肝脾止泻。可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剂或者逍遥丸来治疗。

腹泻是大症,伤阴又伤阳。久泻常常会见到小孩子会泻得 “没有火气”,但如果说是一个体质是阴虚的也会见到伤阴的。这种情况见泻下无度,精神萎靡,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部凹陷如舟,皮肤干燥,消瘦,啼哭无泪,口渴,唇红而干,小便短赤,甚则无尿,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益气养阴。当然现在西医的补充体液的治疗,一般不会让孩子泻得上述的严重伤阴症出来。但单纯的西医补充体液,和中医的“补阴法”是不相同的。已故浙江省中医院院长魏长春说西医的补充体液是“及救其津”,但对于一个腹泻后的孩子伤了阴除了西医的体液补充外,有必要加用中药的养阴药来治。如常用西洋参、石斛、乌梅等都有很好的养阴效果,特别是乌梅有敛阴气的作用,又有固肠止泻的作用,如果说中药乌梅不好吃,超市中的酸梅也可以代替。

中医上说“急则治其标”,对于急腹泻来说,腹泻是大症、是重症,在治疗过程中单一的中医治疗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要和西医一起配合起来,效果才能显著,特别是急性腹泻的治疗,在控制病情有很重要的意义。腹泻导致体内大量的水与电解质丢失。因此,急性腹泻的治疗要注意脱水的防治,脱水的预防和纠正在腹泻治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患儿一开始腹泻,就应该通过打点滴的方式来纠正电角质的紊乱。如果说见到上述湿热性的腹泻时,开始就得用抗生素(或者小檗碱,俗称黄连素)来治疗。腹泻会影响到肠内菌群的紊乱,也有必要补充乳酶生、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妈咪爱等药来配合治疗。





此外,对于腹泻的治疗,还应注意下列几点:

不是所有就是吃了脏东西,一定要吃抗菌素和清热苦寒汤药。就算真的是有炎症的腹泻也一样要注意观察,不可长期应用抗生素和苦寒的中药,因过服苦寒,则损伤脾胃,人的免疫力会下降,从而不利于腹泻的治愈;

中医上讲“利小便以实大便”,于是有的医生动不动就是乱用茯苓等一类淡渗利湿的药,从而淡渗利水太过,而招致阴阳具伤;

腹泻日久易虚,但补药不能太过,因为补虚药大多甘温的,不利于脾胃的运化,太甘则生湿,所以治疗上不可纯用甘温,在用甘温之药(如人参、黄芪一类)必要加些陈皮等调理气机的药物;

民间很多老人都知道石榴皮有固肠止泻的作用,所以很多老人一见到小孩子腹泻就会去弄来石榴皮来煮水来喝,这是不对的,阳虚不固的腹泻对于这一类的止泻药是必用,但也有很多是不能用的,比如着凉去了用会让寒邪不易外散;食积的更不能止,一止了积更不化会加长治疗过程;痢疾等湿热的腹泻,过早用这些固肠止泻的药,只会加重病性,所以固涩止泻的药不可过早使用;

小儿的脾胃虚弱,所以常常会有食积而至腹泻的,有的书中说到可以用大黄来通大便来治,用这类攻下之剂,要非常注意,因攻伐过甚,则损伤元气,对体弱病儿更应慎用。





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除了内服药之个还可以通过外用药以及空位按摩的方式配合进行。在腹泻治疗上的也一样的要针对性的选择,主要穴位: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神阙(肚脐)、关元、脾俞、胃俞、大椎等,针对病情而用合适的治疗方式。

小孩着凉去了,可以在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椎等穴位上涂点白花油来按摩,以达到温中祛寒的效果,再配合中药治疗,会增加临床治疗效果。也可以用肉桂、丁香、木香、吴茱萸等温热药研成细粉做成肚兜,外缚,特别是对一些脾胃虚寒的孩子来说,这种用中药肚兜的方式平时外缚来预防效果好。如果说孩子同时还有很明显的风寒感冒症状的(见怕冷、发烧等),可用艾叶、荆芥等温经散寒解表的中药煎成汤来给小孩子泡澡,常常用这种药浴来治,一个澡一泡,感冒好了,腹泻也好了。稍大点的孩子可以用肉桂粉,先用开水泡开,等稍凉后来泡脚,因为脚下的涌泉穴通肾,通过肉桂粉这种大热药来泡脚,可以达到温肾阳的目的,对于一个常常腹泻的孩子来说,预防上很有意义。对于一个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孩子来说,还可以在百会穴上涂点白花油等,再稍作按摩,可以达到提气的作用,对有脱肛的孩子来说效果非常明显。



中医  吴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