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批量
![]() 三、生产提前期 1.定义:指产品在各生产环节出产或投入的时间与成品出产时间相比所要提前的时间.有投入提前期和出产提前期两种. 2.制定: (1)前后车间生产批量相等的情况 ![]() 某车间的投入提前期 = 该车间的出产提前期 + 该车间的生产周期 某车间的出产提前期 = 后车间的投入提前期 + 保险期 (2)前后车间批量不相等的情况 ![]() ![]() 四、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三各层次:厂级生产作业计划、车间内部生产作业计划、日常生产派工 在制品定额法 1.原理:通过在制品定额和实际结存量的差异来决定投入和产出的数量,以消除这种差异,从而得出生产作业计划的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 2.具体方法:在制品定额法是按照反工艺顺序,从产品的最后一个车间开始,逐渐向前推算. (1)某车间的出产量 = 后车间投入量 + 该车间外销量 +(库存半成品定额-期初库存半成品结存量) (2)某车间的投入量 = 该车间出产量 + 该车间预计废品量 +(车间在制品定额-期初在制品预计结存量) (3)注意: ①反工艺顺序 ②最后车间出产量就是成品出产量,它与车间的半成品外销量都是根据生产计划任务确定的. ③车间预计废品量是按计划规定的废品率计算的. ④期初库存半成品和在制品结存量一般由计划时实际结存量加上计划时到期末的预计发生量确定. (4)一般步骤: ①计算各车间投入和出产量(表1) ②编制各车间月度计划(表2) ③把月计划按月分配(表3) 五、作业顺序的合理安排
1.多种零件由两台机床加工的顺序安排 [例] 设有零件甲、乙、丙、丁四种,小组由车床、铣床各一台,其中零件的加工顺序都是先车后铣,其余条件如下表,试确定最佳加工顺序. ![]() ![]() (1)从加工时间中找出最小值.本例中为铣床列中的4.
(2)上述最小值如果属于车床列(先加工的设备列),则该零件应优先安排加工;反之则最后加工.本例中铣4应最后加工. (3)将已安排加工的零件除去,其余零件在重复(1)、(2)步骤,直到全部零件安排完毕. (4)当遇到车、铣两列的最小值相等时,可以任意取其中之一. 按照上述方法,上例的加工顺序安排应为:乙、丁、丙、甲.
绘制成线条图如下: ![]() 2.两件零件由多台机床加工 [例]设有甲、乙两种零件,需要在车床a、刨床b、钻床c、铣床d四台机床上加工.甲零件的加工顺序为a、b、c、d,所需时间分别为2、1、8、2小时;乙零件的加工顺序为a、d、b、c,加工时间分别为1、4、1、4小时.试确定最佳加工顺序. (1)以时间为单位,划出纵横坐标,沿X轴标出甲零件加工顺序,沿Y轴标出乙零件加工顺序. (2)标出干涉区. (3)绘加工路线.①假设先加工乙 ②假设先加工甲 (4)计算加工时间,选择加工时间短的方案. ![]() ![]() 六、生产作业控制
(一)生产作业控制的内容和功能 1.内容 (1)确定工艺流程,这是生产作业控制的起点和基础. (2)安排生产进度计划,这是生产作业控制的前提. (3)下达生产指令,这是生产作业控制的重要手段. (4)生产进度控制,这是生产作业控制成败的关键. 2.功能 (1)进度管理 生产作业控制的核心就是进度管理.所谓进度管理就是严格地按照生产进度计划的要求,掌握作业标准与工序能力的平衡.也就是从作业准备开始到作业结束为止的产品生产全过程,根据生产进度计划规定,掌握作业速度,调整速度,调整进度上的延迟和冒进,以保证交货期和生产进度计划的实现. 作业分配、进度控制、偏离校正. (2)余力管理 所谓余力,就是计划期内一定生产工序的生产能力同该期已经承担的负荷的差额.余力管理的目的,一是保证实现计划规定的进度;二是要经常掌握车间、机械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实际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数量,通过作业分配和调整,谋求生产能力和负荷之间的平衡,做到既不工作量过多,也不发生窝工的现象. (3)实物管理 就是对物质材料、在制品和成品,明确其任一时间点的所在位置和数量的管理.在实物管理中,搞好在制品管理与搬运管理,又是实现生产有效控制的首要环节. (4)信息管理 企业是由管理部门利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来组织生产的.所谓信息管理就是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按照逻辑的形式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制定传输的路线和有关责任制度,以保证信息畅通、反馈准确、处理及时、控制有效. (二)生产作业控制的方法 ![]() |
|
来自: powerbirds > 《生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