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老有方

 附中情谊馆 2012-08-07
  
养 老 有 方

来源广州日报《每日连载》20120531--20120606

——《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

耿引循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入睡困难可试用“操”、“纵”二法 

  《老老恒言》云:《南华经》曰:其寐也魂交;养生家曰:先睡心,后睡目。俱空言拟议而已。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反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

  在这段话里,所谓“操”法,就是操纵自己的意念,集中精力,默数鼻息,同时目光默视丹田,使心中的想法集中在一个点上,这样就不会胡思乱想了,然后可以渐渐进入梦乡;所谓“纵”法,就是任由自己的思绪漫游于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这样也可以进入一种朦胧的状态,渐渐地入睡。

  最忌讳的是,心里越急切地想睡就越睡不着。这是因为醒与睡的交界点,绝不是人的主观愿望所能涉及的。因此千万不要去想“可别睡不着啊”,往往越想越无法入睡。不妨通过“操法”或“纵法”,使自己入眠。

  还有睡前用温热水泡脚;睡前听轻柔和缓的音乐;睡前少进一点养心阴的食品,如小米红枣粥、冰糖莲子羹、藕粉,或喝一小杯牛奶,等等。

  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可谓人人皆知。人的一生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睡眠才有好身体。当人睡眠时,外部一切活动停止,全身放松,血液主要集中到各个脏器,脏器在血液供给充足的条件下,对内部进行修复和补充。

充足的睡眠,带给身体的是健康与活力。清代李渔说“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如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各脏器功能会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各种疾病就易乘虚而入。民间有“睡好觉胜于吃老母鸡”的说法。老年朋友如有入睡困难的,不妨试试《老老恒言》的操、纵二法。

 睡眠的姿势及朝向

《老老恒言》云: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此果其睡方耶?依此而卧,似较稳适,然亦不得太泥,但勿仰卧可也。

  《记·玉藻》曰: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保生心鉴》曰: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向西。愚谓寝处必安其常……卧不安,宜多反侧,卧即安,醒时亦当转动,使络脉流通,否则半身板重,或腰肋痛,或肢节酸者有之。

  睡眠姿势是否合理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睡眠质量。生活中睡眠姿势有仰卧、俯卧、左侧卧和右侧卧。

  相传宋代道士陈抟是著名的睡仙,他非常爱睡,并独创了卧式睡功修炼法,他晚年隐居华山,时常闭门卧睡,活了118岁。他的安睡秘诀是,如果左侧睡,就将左腿和左臂弯曲,用手上接头部,同时,把右足伸直,将右手放在右大腿上;右侧卧时,则相反。据说,陈抟的这种睡功秘诀对安睡有非常好的作用。

  但后世对陈抟的卧姿提出了质疑:这难道真的是睡觉的好方法吗?如果按照这种姿势睡觉,虽然比较稳妥舒适,但又太拘泥了。只要不仰卧,任何一种舒服的卧姿都可以。

  仰卧,在古代称为“尸卧”,是不被推崇的卧姿。但现代对此卧姿则有不同看法:仰卧对脊柱健康十分有好处,同时仰卧不会压迫身体内的任何脏器,因此,中青年睡眠很多采用仰卧的睡姿。但对患有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讲,则不宜仰卧,以免产生胸闷、憋气。

  俯卧也是不被提倡的,俯卧会压迫心肺,影响呼吸,对老年人则更不宜。

  对于睡眠的朝向,《礼记·玉藻》中有:人在睡觉的时候,头应该朝东,这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位,头朝东是顺应早晨的生发之气。《保生心鉴》中记载:但凡睡觉的姿势,春夏头都应该朝东,秋冬头都应该朝西,认为是顺应四时养生。《老老恒言》认为,睡眠时头的朝向要保持常规的安定状态,不应该频繁更换

  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地球磁场是南北向的,所以当床按南北方向摆放时,人体与地球磁力线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床按东西方向摆放,那么人的睡眠方向与地球磁力线方向垂直,地球磁场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物电流,人体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就必须消耗热量来调整,睡眠就会受到干扰,所以有床应南北向摆放的理论。

  但据最新的研究表明,以北京地区为例,这里的地磁场仅0.5高斯,十分微弱,所以认为地球磁场对人睡眠的影响是很弱的。

  以上,将多种睡眠朝向的说法大致做了一个介绍,供老年朋友参考。

  如果睡不安稳,就可以反复翻身,即可很快入睡了,醒来时也应该转动身躯,使经络得以通畅,否则会造成半身沉重,或者腰肋疼痛,或四肢酸痛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①睡眠不管采取哪种姿势,只要舒服就可以了。但有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宜仰卧或俯卧。

  ②睡眠时头的朝向不宜经常更换,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③床按南北方向摆放与地球磁力线方向一致。

  ④固定一种卧姿,不舒服的时候可以翻转身体,这样不但可以舒筋活血,有利于健康,还有助于促进入睡。

         就寝熄灯,寝而不语

《老老恒言》云: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亦有灭灯不成寐者,锡制灯笼,半边开小窦以通光,背帐置之,便不照耀及目。寝不得大声叫呼。盖寝则五脏如钟磬不悬,不可发声,养生家谓多言伤气,平时亦宜少言,何况寝时?《玉笥要览》曰:卧须闭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此静翕之体,安贞之吉也,否则令人面失血色。

  一般来讲,一旦就寝应该马上熄灯,这样目光不受外界的影响,就比较容易入睡。而有的人喜欢开灯睡觉,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云笈七籤》讲,晚上睡觉开灯,会使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也说,睡觉的时候不讲话,在昏暗的环境中入睡,自然会有上乘的睡眠,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有的人不点灯就不能入睡,对这样的人来说,光线给予的是一种安全感。对这样的人,《老老恒言》推荐一种用锡制成的灯龛,半边开个小孔来通光,并把它放在床帐的后面。这样既解决了无光的心理压力,同时微弱的光线也不会直射眼睛。但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就不用这样麻烦了,因为现在的许多灯是可调的,我们可以将灯光调至昏暗,这样有助于神经系统进入抑制状态,可尽快入睡。

钟磬一旦不悬挂,就不发声。睡觉时就应该让五脏像搁置起来的钟磬一样,不要有任何波动,因此,睡觉前不要大声说话,话说多了会伤气。就寝熄灯、寝而不语,这些看似人人皆知的常识,却是提高睡眠质量不可忽视的细节。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人老了,觉少了,睡个好觉则显得尤为重要。

冬宜冻脑,卧不覆首

《老老恒言》云: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冬宜冻脑。又曰:卧不覆首。有作睡帽者,放空其顶即冻脑之意。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中手的三条阳经和足的三条阳经均会聚于头,所以说头部是人体阳经会聚的地方,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处。头部是人体最不怕冻的部位。即使是在冬季,天气再冷,睡眠时也没有必要蒙头。要把头露在外面,保持头部的清凉,即“冬宜冻脑”

  人到老年,阳气渐衰,有的老人有戴睡帽的习惯。但聪明的中国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发明出了空顶帽,其形状类似儿童戴的帽箍,即顶部露空,以达到“冻脑”的目的。

  不蒙头睡觉,除了“冻脑”,还有一层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保持通畅的呼吸。我们都懂得吐故纳新对人体的重要性,蒙头睡眠,呼吸不畅,会造成氧气的吸入减少,二氧化碳的蓄积增多,直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造成不良影响

冬宜冻脑,卧不覆首。睡眠时遵循这两条原则,可以使老年人晚上睡个好觉,白天有个清醒的头脑。

暖腹睡眠最宜人

《老老恒言》云: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年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搥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可治腹作冷痛。

  睡眠的学问很多,同一个人,在睡眠时脑部要“冻”,要清凉;而腹部则宜暖,宜温。

  腹部是五脏会合之处,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场所。中医讲,腑为阳,脏为阴;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睡眠时,人进入安静的状态,也就是说,进入阴的状态,气血运行缓慢,寒邪易于入侵。因此睡眠时一定要让腹部温暖,腹暖则五脏暖,五脏暖则气血运行通畅。老年人阳气已虚,所以更应注意腹部的保暖。

  我们现在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看到的肚兜,其实是中国人使用了上千年的物件,它既简单又科学。肚兜,古称兜肚,一般为双层,将蕲艾捶软铺匀,盖上一层薄丝绵,然后用细针缝密,不要让它散乱结成硬块。夜里睡眠时兜于腹部,以防夜寒。此兜肚白天亦可使用。如有腹部冷痛疾病者,可用干姜、桂皮、麝香等味辛性温的药装入兜肚,以作治疗之用。

兜肚外可再加一条束带将其扎紧,腹部是阴寒之地,它是不会嫌过暖的。古人称这束带为“腰彩”,有些像妇女用的抹胸,大约有七八寸(约24厘米)宽,用带系好,前面护腹,后面护腰护命门。一带多用,好处很多。不仅睡眠时可用,平日里也可使用。

不提倡裸睡

《老老恒言》云:解衣而寝,肩与颈被覆难密,制寝衣如半臂,薄装絮。上以护其肩,短及腰,前幅中分,扣钮如常。

  有些人喜欢在睡觉的时候不穿衣服,即裸睡,认为这样全身可以得到放松,有助于提高睡眠的质量,还有些人认为裸睡是一种时尚,但这种睡眠方式对老年人是不适宜的。

  睡觉时不穿衣服,仅靠盖被子来御寒,是很难完全盖住肩部和颈部的。颈部正中是督脉,入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是风府穴所谓“风”指风邪,“府”指聚会之处,意思是此穴为风邪侵袭和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这个穴位具有祛风泻热、通关开窍的作用。“风府”一旦受寒,寒邪内传,会引起头痛、目眩、咽喉肿痛、中风等。所以睡觉时最好穿睡衣。 

        老年人起床有讲究

《老老恒言》云: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枕上已醒,凡脏腑有不安处,骨节有酸痛处,必于此生气时觉之……反侧至再。俟日色到窗,方可徐徐而起,乍起慎勿即出户外,即开窗牖。

  老年人往往觉少,天还没有亮就醒了,此时正是地气生发之时。老年人凡是有脏腑不适或者骨节酸痛的,此时一定会有所感觉,所以不应马上起床,而应该静静地躺着,用意念引导气血运行,等到太阳照到窗户了,再慢慢起来。老年人身体不如年轻时强壮了,所以起床后不要马上出门或者开窗,以避免感受风寒之邪。待身体活动开了,再开窗换气。

冬天起床的时候,最好先裹着被子或披着衣服在床上坐一会儿,待适应了室内温度后再起床。起床后先喝点热饮,如乳酪、莲子圆枣汤等以补益脾气,或者饮点醇酒以鼓动胃气。白居易的诗“空腹三杯卯后酒”正是这个意思。当然饮酒量的多少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以适度为宜。总之,老年人起床有讲究,一点一滴皆学问。

 漱口叩齿保平安

《老老恒言》云:晨起漱口,其常也……牢齿之法,晨起叩齿三百下为良。

  《老老恒言》说:漱口是保持口腔卫生的基本手段,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人们漱口的主要目的是“去浊生清”,使人神清气爽。漱口可用水漱,亦可用茶漱。

  关于漱口水的水温,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主张用冷水,有主张用温水,有主张冷水、温水皆可。《老老恒言》主张用冷水漱口,其道理是:牙齿的病主要是由上火引起,用冷水漱口,有祛火之意。而且长年用冷水漱口,即使寒冷的冬天“亦不冰齿,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但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口腔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在35摄氏度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长期用冷水漱口,易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为此,我请教了口腔专家。专家认为,漱口水的温度可根据个人习惯及牙齿情况来定,不要一概而论。

  晨起叩齿三百下,可“牢齿”。历代养生家都十分推崇叩齿术,认为叩齿可以使牙齿坚固,预防牙疾。叩齿是对牙周组织的生理性刺激,可以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同时也可提高牙齿组织的神经兴奋性,使牙齿和牙周组织保持健康状态。从中医理论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叩齿能使龈槽气血荣润流通,外邪难以乘入,因而能固齿健齿。

叩齿方法很有讲究,《养生类纂》介绍:“叩齿之法,左相叩名曰打天钟,右相叩名曰捶天磬,中央上下相叩名曰鸣天鼓。”目的是让所有牙齿都能叩到。具体做法为:先叩两侧臼齿36下,再叩门齿36下,然后叩每侧犬齿各36下。早晚各叩齿1次。此法贵在坚持。

曝背养阳

《老老恒言》云: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

  《老老恒言》说:清晨略进饮食后,如果天气好,可在南窗之下,背着日光而坐,这就是《列子》中所讲的“背向太阳也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后脊梁晒得微微暖和了,就会使全身舒畅。日光是太阳的精华,阳光可以强壮人的阳气,对人体有极大的补益作用。而午后阴气渐长,阳光的暖意渐渐减弱,这时就不宜再久坐了。

  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我父亲写过的一篇文章《忆〈背影〉主人翁》。《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他父亲的,背影的主人翁即是朱自清的父亲。朱家与我家同住一条街上,朱老先生是前辈。“后来,朱老精神渐渐欠佳,他安乐巷的住宅门朝东,入冬无风而晴时,每晨必面对门内而坐,阴其头部,但曝其背。”

  老年人阳气渐衰,晒太阳是一种很好的养阳方式。但晒太阳一是要讲究时间,即在早上或黄昏,而不可烈日当头去暴晒;二是要讲究晒的部位,即以晒背为主,后背暖和了,全身就舒畅了。在《忆〈背影〉主人翁》中我父亲写道:“有一次见到我,他说:'我不能正面晒,本来目前的体质就阳气浮于上,如果晒了,就会晕头转向了。’”这可能是大多数老年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人体背为阳,腹为阴,“阳脉之海”督脉即位于脊背正中,两旁是从头贯足的足太阳膀胱经。《庄子·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十分明确地指出背部督脉的重要性。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看医书时,忽然掩卷沉重地说:“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连在背上,而我们国家的刑罚中有一条是要打犯人背部的,这不是会把人打死吗?”于是他颁布命令,不能再打犯人的背部,改为打大腿和屁股。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背部的重要。

  清代画家高桐轩总结了一套“养生十乐”,其中有一乐即是曝背之乐。

  综上所述,脊背是人体的阳气之所,保护背部,曝背养阳,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好法子,建议老年朋友们不妨都尝试一下。

        热水洗手洗脸好处多

《老老恒言》云:冬月手冷,洗以热水,暖可移时,颇胜烘火。《记·玉藻》曰: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又《内则》云: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足垢燂汤请洗。燂,温也;潘,淅米汁也,即俗所谓米泔水。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夏月井水阴寒,洗手亦恐手战,寒透骨也。

  《老老恒言》说:冬天手冷,用热水洗手,可以长时间保持手暖,远胜过在炉灶上烤火。即使在夏天,但井水阴冷,寒气透骨,所以也不宜用阴凉的井水洗手。

  手要常洗,早在《礼记·玉藻》中就有每天要洗5次手的说法。《礼记·内则》讲,每3天洗一次头,脸上有灰尘就用温热的淘米水洗脸,脚上有污垢就用热水洗脚。老人洗脸时一定要用热水,热水可以使颜面血气运行通畅;如果用冷水洗脸会使气血凝滞,使人脸上没有光泽。

  现代人提倡用冷热交替法洗脸,即先用温水,让毛孔张开,清除污渍;然后再用冷水,因为冷水可收缩毛孔,并具有清凉镇静的作用。但这种方法更适合年轻人。

淘米水是个宝,千万别倒掉。淘米水中溶解了米中部分淀粉、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养分,既能去污,又“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用淘米水洗脸,可以分解脸上的油污,淡化皮肤色素。长期用淘米水洗脸、洗手,会使皮肤变得光滑细腻而有弹性。但要说明的是,第一次淘米的水中杂质较多,不适合用来洗脸,第二次淘米的水较适宜。

老年人洗浴不宜过频

《老老恒言》云:浴必开发毛孔,遍及于体,如屡屡开发之,令人耗真气。谚云:多梳头,少洗浴。盛夏亦须隔三四日,方可具浴,浴后阳气上腾,必洗面以宣畅其气,进饮食,眠少顷而起,至浴时易冒风邪,必于密室。

  《老老恒言》说:古人讲,老人应多梳头、少洗浴。为什么要少洗浴呢?古人认为洗浴会使全身的毛孔打开,如果洗浴过于频繁,毛孔经常张开,容易耗伤人体的真气。老年人即使在夏天也宜三四天洗一次。洗浴后,阳气上升,一定要洗脸以宣畅上升的阳气,再进少许食物,然后小睡一会儿。由于洗浴的时候容易受风,所以浴室应透气但没有风。

  《礼记·内则》提出每隔5天洗浴一次,而且浴水不要太热,温度以身体感觉舒适为宜。如果洗浴时间过长,浴水凉了,可以另外用大壶贮存热水,放在浴盆旁边慢慢往浴盆里加热水,直到身体感到畅快为止。

  晚上躺在床上,可作干浴,最好先将双手搓热,从上而下用手摩擦周身的皮肤,可以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持之以恒,周身气血畅通,舒筋活血,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好处。

老年人洗浴不宜过频是有科学依据的。人到老年,皮脂腺分泌较年轻时明显减少,皮肤干燥。如果洗浴过多,尤其是使用香皂、浴液等,会使皮肤愈发干燥,引起皮肤瘙痒。因此,老年人应适当减少洗浴次数,不要使用碱性太大的肥皂,应选用滋润细腻的乳液,洗浴后周身涂抹一些护肤品。另外,干浴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建议老人一试。

空腹不宜洗澡

《老老恒言》云:《四时调摄论》曰:饥忌浴。谓腹虚不可复令耗气耳。又曰: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纵无确效,犹为无损。至有五枝汤,用桃枝、柳枝之属,大能发汗,乏入精血,或因下体无汗,用以洗足。春秋非浴之时,如爱洁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帐笼罩其上,然后入浴,浴罢急穿衣,衣必加暖,如少觉冷,恐即成感冒。浴后当风,腠理开,风易感,感而即发,仅在皮毛,则为寒热,积久入里,患甚大,故风本宜避,浴后尤宜避。

  《老老恒言》说:饥饿的时候不应该洗澡,是因为饥饿时腹中空空,而洗澡是很消耗体力的,如果此时再洗澡,则会过度耗气,不利于身体健康。现代医学也持同样的观点。由于人在洗澡时,全身的皮肤在热水刺激下会舒张,血脉运行会加快,大量的血液都流向了体表,而腹中无谷,容易引起血糖过低,甚至导致虚脱。

  其实不仅饥饿的时候不能洗澡,饱食之后也不应立即洗澡。饱食之后,大量的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此时洗澡,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老老恒言》建议用枸杞煎汤洗浴,认为可以使人不病不老,即使没有明显的疗效,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还有一种五枝汤,是用桃枝、柳枝之类煎汤洗浴,它可使人发汗,但汗出多了也会损耗人的精血。而下肢长年不出汗、腿脚寒凉的人用其洗脚,则是大有好处的。

  由于200多年前的条件所限,不可能像我们今天又是暖风,又是浴霸,所以在那个时代有些季节是不宜洗澡的。如天生爱清洁,那么在洗澡时一定要注意保温,避免受风受寒。洗浴后马上穿好衣服,而且衣服最好是事先烘烤过的。如果稍稍感到有点冷,恐怕就会感冒了。

  洗浴后人体的腠理是张开的,因此不要吹风。因为此时风邪容易侵入人体,进而引发疾病,如果仅仅是人的体表受寒,可能只是发冷发热;如果风邪侵入身体的内部,危害就更大了。所以洗浴后一定要避开风邪。

        饮食中的冷、热之道

《老老恒言》云:《抱朴子》曰: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勿灼唇,冷勿冰齿。又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愚谓食物之冷热,当顺乎时之自然。然过冷宁过热,如夏日伏阴在内,热食得有微汗亦妙。《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汗由气化,乃表里通塞之验也。

  所谓饮食中的冷热之道,包括两重意思,一是指食品温度的冷热要适宜;二是指食物性质的冷热要适宜。《抱朴子》中有这样的记载:过热的食物易伤骨,过冷的食物易伤肺。而冷热的标准是,热不要烫到嘴唇,冷别冰到牙齿。如果冷热食物都要吃,应该先吃热食,再吃冷食。这是冷热之道的一方面。

  出汗是调节体温、排除毒素的重要途径,让身体出汗的方法很多,进热食也是促进出汗的方法之一,比如四川一带,夏季湿气大,民间有夏天吃火锅的习俗,吃得出一身大汗,湿就有了出路,人会感到很舒服。

  过冷过热的食物对人体都是不宜的。河南省林县是食管癌高发地区,据调查,当地人有一种饮食习惯,就是喜欢喝滚烫的汤,正是这一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了这一地区食管癌高发,这可以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过冷的食物同样对健康不利,常见的如对牙齿的刺激,对胃肠的刺激等。

  食物冷热之道的另一方面即是指食物性质的冷与热。如冬季寒冷,应吃温热的食物;夏季虽炎热,但有阴气伏在体内,所以夏天吃热一点的,让身体微微出点汗也是件好事。古人讲,夏天不出汗,秋天容易得风疟之病。

  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是夏天,也不宜进过于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出现腹痛、腹泻。四川湿重,夏天吃附子羊肉汤,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附子是大热的,羊肉是甘温的,在四川夏天吃附子羊肉,这是因地制宜,可除湿养阳,很符合养生之道。

综上可以看出,中医饮食养生是一门学问。“人与天地相应”,饮食养生也不例外,饮食调养时要考虑到地域、考虑到季节、考虑到年龄,而绝不是冷天吃热的,热天吃凉的那么简单。学会饮食中的冷热之道,可以提高您的健康水平。

长夏是补脾的好时节

 《老老恒言》云: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内经》曰:味厚为阴,薄为阳,厚则泄,薄则通。再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禀气于胃。

  夏至以后,秋分之前,渐入三伏,这段时间骄阳越来越炽热,阳极生阴,体内的阴气也开始慢慢生长。按五行划分,长夏属土,对应五脏正是脾当令之时。脾与胃,一脏一腑,同属五行中的土,所以这一季节是调理脾胃的最佳时节。这时不要进食太过肥腻的食物,因为肥腻的食物从阴阳属性上来讲属阴,进食过于肥腻,阴气过旺,容易发生腹泻;清淡的食物属阳,清淡的饮食会使脾胃正常地消化吸收。

长夏季节不要吃太多的瓜果生冷,进食后会增加体内的阴气。因为胃喜暖,暖则消化吸收正常;冷则凝,凝首先使胃不能正常受纳食物,随即脾也不能有效地运化水谷精微,故而影响到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脾与胃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季节由阳转阴之时,饮食上也要同步做到少进寒凉之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与天地相应”吧。

老年人饮食是越烂越好吗

 《老老恒言》云:《华佗食论》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借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烂,虽同为火化,不宜频食,恐反削胃气。

  《老老恒言》说:《华佗食论》中有:食物的消化需要三个步骤:一是通过烹煮将食物煮烂;二是通过牙齿将食物嚼烂;三是通过胃肠的蠕动将食物消化吸收。对于老年人来说,借助烹煮将食物煮烂,脾胃才易于磨运,向身体输送的水谷精微才充足。这是因为人一到晚年,牙齿已大不如从前那样坚固,同时胃肠功能也大大地削弱了,所以古人认为唯一能加强胃肠对食物消化吸收的方法便是烹煮。

  然而,市场卖的果脯之类的食品,为了使其快速腌制,加入了硝石,口感上是软烂了,但不能经常食用,因为可能会削弱胃气。

  那么,老年人的食物真是煮得越熟烂越好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糜烂的食物是不需要用力长时间咀嚼就可以咽下,看似老人容易吸收了,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口腔分泌唾液减少,胃肠蠕动变慢,从而削弱了胃肠本身的消化功能。所以老年人饮食应软硬适度,既不能吃过于坚硬的食物,不易消化,也不宜吃过于糜烂的食物。

  无论老年人的牙齿好不好,都应该用牙齿或牙床来咀嚼食物。一方面,经常咀嚼可以锻炼牙齿和牙床,使牙齿坚固;另一方面,经常咀嚼可促进唾液分泌,有助于保持胃肠本身的消化功能,延缓衰老。所以《华佗食论》中的三化,对老年人也是适宜的。

        饮茶的利弊

《老老恒言》云:茶能解渴,亦能致渴,荡涤精液故耳……多饮面黄,亦少睡……惟饭后饮之,可解肥浓。

  饮茶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有专门的《茶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本草纲目》云:“茶叶,苦、甘,微寒,无毒。”茶叶苦寒,能降火,所以夏天最好的饮料不是冰镇的汽水、可乐,而是茶。茶能解渴,茶能提神;饭后饮茶,可以解油腻,可以减肥;饮茶可以陶冶情操,饮茶可以交友,这些都是饮茶的益处。现代研究证明,茶还有杀菌消炎、防龋固齿、增加血管壁弹性、利尿、抗癌变、抗衰老、防辐射等多种功效,所以说,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饮料。

  饮茶有益于健康,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不是说饮茶越多越好,也不是说什么人都适宜饮茶,更不是说什么时候都可以饮茶。《本草纲目》云:“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如果饮茶不当,会越饮越渴,会使人面色发黄,睡眠减少,这是因为过度饮茶耗伤津液所致。

  一般来讲,饮茶应依季节、依各人身体情况不同而区别对待,如:春天宜饮花茶,花茶香气浓郁,帮助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生发。夏天宜饮绿茶,绿茶清汤绿叶,给人以清凉之感。绿茶收敛性强,氨基酸含量较高,能消暑降温。秋天宜饮青茶,青茶性味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属半发酵茶,不寒,不热,既能清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冬天宜饮红茶,红茶红汤红叶,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天饮红茶,能助消化,补身体,可养人体的阳气。饮红茶时可加奶加糖,有温胃暖腹之功。

  老人饮茶还应注意:

  ①老年人不宜饮用过浓的茶。

  ②茶可降低铁的吸收,因此贫血的老人不宜饮茶。

  ③茶叶所含的茶碱、咖啡因、可可碱等活性物质,能增加心率,收缩脑血管,因此,患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的老人不宜多饮茶。

④有溃疡病的老人慎饮茶。

午后适当饮酒有利于疏通血脉

《老老恒言》云:酒固老年所宜,但少时伤于酒,老必戒,既素不病酒,黄昏后亦不宜饮,惟宜午后饮之,借以宣导血脉。古人饮酒,每在食后……米酒为佳,曲酒次之,俱取陈窨多年者,烧酒纯阳,消烁真阴,当戒。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饮酒有许多学问,适量饮酒,有利健康。酒虽然对老年人有好处,但是如果年轻时饮酒过度,被酒所伤,到了老年就必须戒酒。即使平时没有被酒所伤,也不要在黄昏后饮酒,应该在午后饮用,在吃完午饭后饮酒,借酒来疏通血脉。

  饮酒的时间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讲,清晨和上午不宜饮酒,尤其是早晨最不宜饮酒。因为在上午这段时间,胃分泌的分解酒精的酶——乙醇脱氢酶浓度最低,在饮用同等量的酒精时,会更多地被人体吸收,导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较高,对人的肝脏、脑等器官造成较大伤害。现代研究表明,14时以后饮酒对人体比较安全,此时不仅人的感觉敏锐,而且由于人在午餐时摄取了大量的食物,使血液中所含的糖分增加,对酒精的耐受力也较强,所以此时饮酒对人体的危害较小。这与《老老恒言》中提倡的饮酒时间是一致的。

  饮酒最好选择米酒,其次是曲酒,最好是陈年老窖的好酒。而烧酒性热火大,饮用后会伤体内的阴气,所以不应该饮这样的酒。米酒可温养脾胃,米酒、黄酒有一定补益作用。

  酒是由米、麦、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它能祛寒发散,活血通脉。现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一定作用,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而过量饮酒,则危害健康。有这样一段话是过量饮酒的真实写照:“酒看起来像水,喝到嘴里辣嘴,流到肚里闹鬼,走起路来绊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醒来后悔!”所以一定不要过量饮酒。在饮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饮必小咽。许多人饮酒常讲究干杯,似乎一杯杯地干才觉得痛快,才显得豪爽,其实这样饮酒是不科学的。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这样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至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②提倡喝温酒。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饮用过热的酒,一是伤身体,二是乙醇挥发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

  ③勿混饮。各种不同的酒中除都含有乙醇外,还含有其他一些不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多种酒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

  ④勿强饮。饮酒时不能强逼硬劝别人,自己也不能赌气争胜,不能喝硬要往肚里灌。劝君莫贪杯中物,尤其是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限酒。

    ⑤心情不好勿饮酒。身体不适、过分忧愁或盛怒之时都不宜饮酒。有句话叫“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饮酒会损害身体健康。酒,既可养生,亦能伤身。

    备件“背搭”护胸背

《老老恒言》云:肺俞穴在背。《内经》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不可失寒暖之节,今俗有所谓背搭,护其背也……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古有两当杉,谓当胸当背,亦此意。须多备数件,有汗即更。

  背搭,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背心,马甲。背搭,既可护胸腹又可护后背,一举两得。冬天内絮丝、棉,夏天一层薄布即可。

  背搭是个好东西,首先讲护胸腹。老人稍受寒凉,往往表现为胃脘不适,或隐隐作痛,或口泛清水,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小腹受寒,可出现小腹疼痛,大便稀溏;胸部受寒,可见咳嗽,鼻流清涕。有了背搭,随时穿上,护胸护腹,防患于未然。

  背部是人体阳脉会聚的地方,喜暖喜温。五脏六腑的俞穴都集中在背部,其中肺俞穴尤为重要。《黄帝内经》讲“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意思是全身的经脉都会聚于肺,然后再输送到全身的皮毛,所以背部特别要注意寒温的变化。现代研究表明,背部是人体健康的屏障,背部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导致心脏的冠状血管痉挛,诱发冠心病;还可导致呼吸系统的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甚至肺炎等;有的还可引起腹痛、腹泻。有了背搭,稍感凉意,及时穿上,是老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老年人也最好穿一件葛布的背搭。夏天容易出汗,所以应该多备几件,以备汗湿了及时更换。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大汗之后最好能换衣,如若不能,应立即擦去汗水,否则可使人小便不畅”,讲的都是同一道理。

保护背部的方法除了穿背搭以外,还可以白天多晒晒背部,避免背靠冷墙;晚上可将温度合适的热水袋放在背部取暖,农村有条件的可以睡炕;平时多做擦背、揉背及捶背;如果背部受凉,及时进行背部刮痧、拔火罐等治疗。

姜汁浸衣可治风湿、寒嗽

《老老恒言》云:衬衣亦曰汗衫,单衣也。制同小袄,着体服之……有生姜取汁浣衫者,疗风湿寒嗽诸疾。

  内衣洗完后,用生姜汁浸泡,晾干后穿着,可以治疗风湿、受寒咳嗽等多种疾病。这是中医传统外治法的一种,在民间广为应用。我的一位朋友曾给我讲过她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在她10岁左右时患了严重的支气管哮喘,伴有轻度肺气肿,每到冬季加重,几近休学。她的父母为她的病请了不少医生,吃了许多中药、西药,但始终没有明显疗效,十分痛苦。后来,请了四川有名的小儿王治疗。小儿王在看了她的舌、脉后,认为是“寒哮”,寒痰伏肺,肺气不得宣畅所致,给她开了汤药。另外,让她记忆犹新的是,嘱咐她的妈妈找一块1尺(约33厘米)见方的白粗布,用生姜汁浸泡后晾干,缝在她内衣的背部,3天换一块。后来,我这位朋友的病慢慢好了,至今她在同龄人中都算是身体好的。我朋友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后来的行医生涯中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屡屡有奇效。

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临床多用于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等症。可煎服,可捣汁冲服,可外用。用生姜汁浸衣,治疗风湿、因寒而致的咳嗽哮喘等有良好的效果。老年朋友如有以上疾病,不妨自己动手一试。

皮帽不可轻易戴

《老老恒言》云:《通典》曰:上古衣毛冒皮,则帽名之始也。阳气至头而极,宁少冷,毋过热。狐貂以制帽,寒甚方宜。若冬月常戴,恐遏抑阳气,未免眩晕为患。入春为阳气宣达之时,尤不可以皮帽暖之。

  帽子是老年人冬季必备的防寒用品之一。《通典》中记载:上古时,人们穿着皮毛制成的衣服,头上裹着兽皮,这可能是帽子的最早起源。

  后来在西南边陲的西藏,戴狐皮帽曾一度是一种耻辱的象征。那时,谁在战争中临阵脱逃而被抓获,则令其戴上拖着尾巴的狐皮帽,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亮相出丑,并接受同伴们的斥责。到了17世纪左右,西藏废除了这一制度。现在,藏族男子喜爱戴狐皮帽,这种狐皮帽一般用整只狐皮加工制作,其头尾、四脚均完整保留。头戴狐皮帽,身骑高头大马,成就了藏族男子的阳刚之美。

  藏族人戴皮帽,是因为藏地边远高寒,人们用皮帽来御寒。而内陆则不同,内陆人只有在特别寒冷的时候才能戴,否则会遏制头部阳气的宣泄,造成头晕。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人体的阳经都会聚在这里,阳气十分充足,有足够的御寒能力。所以说,头部宁可让它冷着点,也不能让它过热,过热是会生病的。

  我有一位亲戚,早年从南方考到北京上大学,听说北京冷,特意到北京前门最有名的盛锡福买了一顶皮帽,在那个年代也是花了相当一笔钱的。这顶皮帽他就戴了一次,把小伙子热坏了,从此束之高阁。

综上,戴皮帽一是有地域性,二是有季节性。比如入春后,正是阳气升发的时候,这时候千万不要再戴皮帽了,以免使头部过于温热。《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过热会抑制阳气的升发。捂得太厚会导致头部出汗,又会使阳气发泄,这就不是养阳之道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