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好,有轨电车

 老庄. 2012-08-07

你好,有轨电车
(维也纳的有轨电车)
你好,有轨电车
(布拉格的有轨电车)

你好,有轨电车
   (上世纪初上海南京路上的有轨电车)

在欧洲,常让我出神凝视的固体物有:教堂、城市雕塑、博物馆,还有穿梭于街区的有轨电车。相比之下,后者因为窗口里镶嵌着异种洋人,特别是老头老太,看到 我痴立并左右张望,偶尔也会挥手致意,如问候一个落魄的流浪者。这一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这个残阳如血、但贵族气息挥之不去的城市,曾 经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上周去了德国和波兰,在法兰克福、科隆和波兹南又看到了有轨电车,它们以经典的样式再次驶入我的记忆隧道。自然,差异也是有的,法兰克福的车厢更加现代 化,车头貌似海豚,但偶尔也有式样略显呆板的,缓缓地从教堂背后驶出。波兹南的则更加古典,楞角分明居多。车身一律被涂成中绿或鹅黄的底色,有些还加载了 广告,大头美女顶天立地的图像,为街景增加了绮思绯想的亮点。欧锦赛期间,车头两边都飘扬着国旗,一面是本国的,另一面是冤家对头的。

 

你好,有轨电车

(布拉格的有轨电车)

 

照今天中国人的看法,有轨电车的速度不够迅捷,它规规矩矩地在红灯前停下,在转弯时放慢速度。它只能接踵而至,不能超车,在与迎面车辆交会时似乎还略作迟 缓,仿佛草原上的骑手互相打个招呼。这一切,与都市人一路狂奔的节奏太不适宜了。有一次我还看到一辆电车刚刚要开拔,司机被一个熟人拦下,隔着车门聊了足 足三分钟,全车厢的乘客居然个个安之若素。

是的,你也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上海过去也有有轨电车,1908年是上海的有轨电车元年,第一批70辆来自英国,车身漆成印度红,金黄色嵌线。是的, 就是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的那种古典而笨拙的式样。一百多年来,伦敦还有三样公共事物保持了当年定下的印度红色系:公用电话亭、消防队的大 门、有轨电车。接着说啊,英国人率先在上海引进了有轨电车,但法国人不甘落后,比英国早一个月在霞飞路上走起了电车。上海的有轨电车最早只有一节,四角方 方,呆头呆脑,一根辫子翘上去,对接电线后获得能量。铁轨嵌在石头铺成的路面上,月台设在路中央。一开始不设车门,乘客可以随意上下,跟印度电影里看到的 情景一模一样。后来上海人口剧增,跳上跳下危险性增大,就安了门,并有了挂车,分了等级——不少老作家都回忆说他们当时坐二等车厢。我还看到一张老照片, 穿长衫马褂,拖小辫子的中国司机,在法国电车公司的培训室里学驾驶。那会,老巫婆慈禧刚刚“翘辫子”。

你好,有轨电车

(法兰克福的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促成了上海公共交通的现代化,这一点现在谁也不会否认了。但我读小学时看过一本书,《南京路的故事》,由此知道地产大王哈同讨厌有轨电车的车轱辘 声,硬是让它在爱俪园门前绕个大圈再奔静安寺。还知道南京路曾行驶过有轨电车,解放后,英商电车公司撤出前咬牙切齿地扔下一句话:“不出三个月,南京路上 只有铁轨,而不会再有电车。”但中国人民有志气,在1963年初干脆将碍手碍脚的铁轨统统拆掉,由20路无轨电车取而代之。在宏大叙事的字里行间,我似乎 看到了英国佬目瞪口呆的表情。

所以,有轨电车在中国也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红皮的有轨电车自然属于半的遗存,建国后,被保留下来为人民服务的有轨电车一律漆成绿色,叮叮当当地从淮海路上穿过,一直到东新桥、外滩以及五角场等目的地,在今天中年人的记忆里,它们的轨迹依然闪闪发亮。

1946年,上海共有有轨电车运行线路12条,轨道网络几乎遍及全市。建国后,上海人口进一步膨胀,城市交通矛盾日益突出,进入七十年代,借“深挖洞、广 积粮”之机,有轨电车陆续被拆除,1975年,由虹口公园通往五角场的8路有轨电车被拆除,电车铃声终成绝响。在政治压倒一切的那个年代,城市格局与交通 设施的变化都被视作新生事物,表达着革命的意志与理想。比如说吧,从人民广场市政府大楼前经过的49路,它虽然是红色车皮,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捷克,又因 为性能卓越,不易半途抛锚,就成了上海公交的形象工程。再比如,七十年代后期,人民警察的制服从草绿色军装换回马天民那会的白色加大盖帽,无轨电车也同时 换装,白与红或蓝原色相间,赏心悦目,时间节点就在国庆那天早上。

改革开放后,一度上海公交车辆紧缺,有关方面就从香港进口了一批双层巴士(那会上海人从港片《巴士奇遇结良缘》中知道公交车也可叫巴士了),还是旧的,据 说卖的是白菜价,但车身上的西洋参广告不能涂掉,上面画了一只振翅高飞的老鹰,广告语港腔十足:“记住呢只鹰”。这个“呢”该读成ne还是na?不知道, “啄木鸟”也没行动,反正这个鹰是被市民朋友死死认住了。好在时间不长,香港巴士寿正终寢了。不久,上海与瑞典合资的公交车驶上街头,马力强劲,乘坐舒 适,成了主流车型。

 

你好,有轨电车

(这张老照片里的有轨电车是哪里的?会不会是布达佩斯的?河对面仿佛就是匈牙利在建中的国会大厦吧)

在怀旧的浪潮中,市民开始怀念起有轨电车,小资们为了给自己壮胆,总是祭出张爱玲的文字:“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 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 里的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的售票员的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厂了,单剩下一辆,神秘地,像被遗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 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袒露着白肚皮。”

张爱玲住处的对面,就是一家电车公司的停车场,想必她经常在扑在阳台上俯瞰,所以文字才会如此生动精准。进入新世纪后,关于上海重新恢复有轨电车的新闻时 时出现报端,一会是从四川路通向五角场,一会是沿着黄浦江直通世博园,最大胆的设想是一下子恢复14条线路。但上海的交通现状如此繁华,似乎也不容许这般 高成本地怀旧,但如果作为一种城市文化与景观,在相对“人烟稀少”的边缘地带诗意地保留一两条,倒也不能说天真烂漫吧。

 

(波兹南的有轨电车)

今天,有轨电车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环保的交通工具,无缝轨道将噪声降到最低,速度也很快,车次又很多,与地铁、火车构成了健全的交通网络。欧洲许多大城市保 存它,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有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取消了它,现在反悔莫及,正设法使它复活,比如希腊就借了奥运会的东风在雅典重开有轨电车。伦敦也在准备修 建名为“跨河计划”的有轨电车路线。国内有些大城市里过早地取消地有轨电车,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好在大连至今还保留了一段有轨电车,成了驴友必访之 地,长春电影制片厂前也留有一段,本来有关方面已经动手拆了,最后数千市民联名上书市政府,才得以玉成。

我在巴黎、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维也纳、布达佩斯、波兹南等城市看到的有轨电车已经更新换代了,不过也看到路面纵横交错地铺设了铁轨,空中横七竖八地拉起 了电线,路边也插着许多电线杆,不够整洁,但这种线条与铃声,自有一种成熟城市的味道,有点甜蜜的忧伤和惆怅,乘客的脸上更书写着保守的、优雅的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