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极争夺战

 李灏 2012-08-08




北极争夺战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北极争夺战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北极争夺战 - 纽约文摘 - 纽约文摘

在白令海峡北部楚科奇海的阿拉斯加海岸上,有个名叫温莱特的小村庄。6月,壳牌集团召集了一小部分爱基斯摩人,前往当地校园体育馆听取他们的夏季计划。壳牌希望从7月到10月间在距温莱特村100公里的近海区域钻三口探井。

据6月份最新数据显示,自1951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度已上升0.7摄氏度,北极冰盖正以每年2000亿吨的速度消失,这直接导致了海平面的不断上涨。

和环保主义者的忧心忡忡不同,冰盖的融化对采矿业和钻探业而言,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好消息。和冰原相比,海洋是人类更易于接近的地方,随着北极冰盖的不断融化,北极对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的价值也在不断提高。

壳牌首先提出计划。如果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在未来的几周内得到美国环境安全执法局的批准,开始在北极地区开采石油,那么占有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四分之一的北极,将有可能迎来一场灾难。大规模的投资可能为贫困地区带来财富,然而也有可能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以及原住民的生活。北极冰层可能在2016年夏天的一到两个月内完全消失,没有冰盖将阳光反射回去,海底温度将随之上升,造成沉在海底的甲烷融化,并散发到空气中去(编注:甲烷是最强大的温室气体之一)。

壳牌的觊觎

截至今年7月份,为了在楚科奇海建立石油钻井平台,壳牌集团已累计投资40亿美元。

在环保人士看来,钻井可能对北极水域和野生动物带来可怕的后果。“我们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才把墨西哥湾泄漏的石油清理干净。”美国绿色和平组织的约翰·索文表示,“但是,一旦楚科奇海发生石油泄漏,清理工作就很难开展,后果将是灾难性和持久性的。”

但壳牌对此说法不以为然。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回应:“我们拥有强大的溢油应急反应能力,一旦发生石油泄漏,包括驳船、直升机、大型吊杆等各种设备都会派上用场。总之钻探工作很安全。”

壳牌集团对美国管辖的北极海域觊觎已久,并在过去的6年间为得到美国政府的一纸许可而苦苦努力。去年2月,由于受到环保人士的激烈反对,壳牌不得不取消了在阿拉斯加北部波弗特海的石油钻探计划。

今年年初,美国联邦政府在一项计划中已初步允许壳牌集团在北极的波弗特和楚科奇海进行钻井。面对环保人士的质疑,奥巴马在2月份的国情咨文中表示:“我保证两年前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的情况不会再发生。”

但事实上,据《西雅图时报》环保记者弗朗西斯·拜内克透露,奥巴马政府承认北极区域可供防止或应对石油泄漏的基础设备并不存在,而壳牌仍然在做出毫无根据的承诺。

壳牌声称,使用撇油器可以在开放水域清除95%的溢油。然而,在2010年BP“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泄漏事故中,使用这种设备最终只清除了3%的溢油;在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故中,这种设备也只清理掉了不到9%的溢油。如果泄漏发生在冰冻季节,壳牌的计划是“等到冰雪融化后再清理”。弗朗西斯·拜内克驳斥道:“我简直无话可说,这根本不是应对计划,而是‘破坏计划’!”

北极处女地

壳牌的北极攻略只是一个缩影。虽然北极蕴藏着大量矿产,但迄今为止,这些矿产大多难以开采。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的研究,北极可能储存着900亿桶石油和1669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两者分别占预估的全球尚未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的13%和30%。而现在,海洋冰块的逐渐消失,促使北极成为一个新兴的石油开采地,处于该区域的国家也打算开始利用这片净土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

受到这些政府的“鼓励”,一些石油公司蜂拥来到北极,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挪威和俄罗斯的大陆架上探测石油。今年4月18日,埃克森美孚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达成一项协议,投资5000亿美元开采俄罗斯喀拉海的海底石油。

据俄石油部门预测,喀拉海蕴藏360亿桶可采石油,石油蕴藏总量大约1100亿桶,相当于埃克森美孚全球探明石油储量的4倍。

极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成了各国眼中的一块肥肉。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冻结了各国对南极主权的争夺,但对于北极,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条约给予约束。

北极产油历史由来已久。继1920年在加拿大麦肯齐河谷发现第一个陆上油井之后,有400多个北极油气田陆续被发现。但由于开采成本居高不下,该区域油气田的开采进度非常缓慢。在北极,目前唯一存在的大型海上开发基地是挪威国家石油公司2007年在挪威巴伦支海开发的斯诺赫维特气田。北极一半的盆地至今尚未被勘探过。

随着油价的日益攀升,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开始向北极挺进。开采技术的进步和不断消融的冰块也逐渐降低了北极油田开采的成本与安全风险。利益面前,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丹麦等国家近年也开始对北极加紧科考,以便找到支持其领土主权的证据。

2007年8月,俄罗斯科考队在北极点向下延伸4000多米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引发北极地区领土争端升温,周边国家以派遣科考队、宣布建设计划等行动予以回应。

这些国家自然不愿意被扣上破坏极地环境的帽子,官方的解释是:大规模的投资会给北极圈的贫困地区带来财富。然而,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却足以破坏极地的原始生态系统,改变格陵兰岛因纽特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萨米人的生活方式。

安全问题也亟待受到评估。一份来自劳埃德保险公司的报告《北极开发:机遇与风险》称,在北极钻井必须承担其他地区没有的风险。“特别是在多年冻土上作业时,可能会导致钻孔温度上升,破坏钻井基座,严重者可导致井喷事故。”该报告警告。


而破冰船的供不应求也构成了环境安全隐患。今年1月,一艘装满燃料的俄罗斯油轮在驶向阿拉斯加诺姆的途中被冰盖阻挡,导致船体受损,而美国海岸警卫队唯一一艘破冰船彼时正在遥远的西雅图基地执行任务。如果在此情况下发生漏油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而一旦北极敞开门户,各种资源的损耗速度将难以受到控制。

“在无冰的北极,丰富的渔业资源被剥夺殆尽可能只需要一两年时间。”约克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卡勒姆·罗伯茨教授表示,“目前,在北极冰面下蕴藏着非常可观的鱼类资源。但随着冰雪融化,这层屏障也将消失。你看吧,那些捕鱼船队马上就要一窝蜂去北极了。当年北大西洋的鳕鱼就是这样被他们发现的,现在他们又将目光瞄准了北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