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2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华夏蛐蛐 2012-08-09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2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考点1】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2012安徽卷文综28~29)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动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图10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3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2 题。

【安徽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解析1. 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调水工程的地理背景、提取有效信息能力,①③④与区域特征相符,②项从北南气候类型差异: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降水量比较差别应该不大,说明背部地区湿润多雨作为调水地理不成立。

2. 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 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答案】D 

【解析】理解“水银河”: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1993年前后都有运作,采取“同类相容”法比较,A、B、C为同一人文类,则D为自然因素突发影响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再有相关材料支持就完美了。

3.(2012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图16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17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江苏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解析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8分)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原因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分)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3分)

【答案】:(1)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原因

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要逐级调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解析】: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整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结合题目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并参考题目所给图文信息获取回答题目的有效信息进行两个工程的对比很快就能得到正确答案;水资源调配对调入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缓解供水紧张状况的主要措施包括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节流是主要的分析角度,除了产业结构、技术措施外还包含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考点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2江苏卷25-26)图13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城镇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2题。【江苏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解析1.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已初步形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A.公路与铁路的兴建                        B.山麓地带水源较丰富
   C.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                      D.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答案】AB

【解析】交通是促进城市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疆水源比较紧张,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水源充足。西气东输工程能促进沿线地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植被的保护,对城市带形成影响不大。

[评析] 考查城市布局的影响因素。新疆乌鲁木齐以西地区地形复杂,降水较少,因此交通线路的建设以及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是该地区城市建设的首要条件。

2.该区域城镇的特征有
   A.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                B.城市等级越低,城市密度越小
   C.乌鲁木齐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D.昌吉市的服务范围包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

【答案】AC

【解析】根据中心地理论,城市级别越高数量越少;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密度越大;乌鲁木齐是区该域级别最高的城市,服务种类越多;石河子市靠近昌吉市,级别低于昌吉市但不属于昌吉市管辖,所以 昌吉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包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

[评析]考查城市等级及特点。城市等级与数量呈负相关,等级越高,数量越少;乌鲁木齐是该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其服务范围最广,服务种类最多。

 

【考点3】其他跨区域的资源调配工程

(2012浙江卷文综36)(30分)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图3为图1中①—③三地的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浙江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解析(1)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10分)
(2)说明①、③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10分)
(3)比较②地和③地水资源的异同点。(10分)
【答案】

(1)地理分布:生产地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主要出口地为东亚。
     优越条件: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2)①地夏季降水集中;③地冬季降水集中。
     ①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③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
(3)相同点:②、③两地都有丰富的地下水。
     不同点:②地水资源总量比③地少,地表水终年缺乏。③地地表水较丰富,集中在冬季。

(二)产业转移

【考点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012浙江卷文综5~6)自2011年7月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厂家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价格上涨。完成2题。【浙江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解析1.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④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

【解析】注意“气候和地形角度”、相关考查洪灾的气候、地形原因及提取地图信息找出可能地区。选A.
2.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
 A.软件产业发达 B.国内市场广阔 C.运输条件优越 D.劳动力价格较低
【答案

【解析】考查跨国IT企业投资建硬盘生产厂于泰国的区位主导因素。硬盘生产厂应为劳动力密集型,泰国为发展国家,其比较优势是工资、劳动力比较成本低。选择D. 

3.(2012重庆卷文综) 阅读相关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崛起,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同时,自主品牌汽车开始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走出国门,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图11是2000~2010年我国四大区域汽车产量的变化图,图12是巴西圣保罗州所在区域示意图。【重庆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解析 (1)图11所示2000~2010年我国各地区汽车产量的共同趋势是                            
汽车工业向            地区集中。(4分)  

【答案】大幅度增长;  东部。   

【解析】 考查提取信息能力。

(2)圣保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就是巴西重要的汽车工业中心。根据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该市附近投资建厂的有利工业基础条件。(8分)

【答案】①钢铁、化学、纺织工业发达,靠近原料供应地;②汽车零部件协作条件优越;③工业生产技术水平高;④汽车工业发展时间长,经验丰富。    

【解析】 考查圣保罗发展汽车工业的“有利的工业基础条件”及有利的区位条件。根据工业区位原理,对“技术、能源、政策、交通、水源、原料(资源)、劳动力”等等,结合材料信息综合回答。

【商榷】唯有“靠近原料产地”这个答案,我觉得有重复的嫌疑,它应该被包含在“工业协作条件之中,但是答案还明确提出来了,真是“不可解”!

(3)橡胶是汽车轮胎的主要原料。图2中阴影地区是巴西橡胶主要产区之一。从该区域的降水特点指出橡胶树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分别说明降水特点的成因。(8分

【答案】①有利条件:降水丰富;原因:赤道低压带控制带来丰沛降水。②不利条件:有明显的干季;原因:信风带控制形成干季。

【解析】 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最多(热带雨林气候)。所以橡胶生产需要多雨水的地区才行。阴影区域已经延伸到巴拉那河,所以可判断阴影部分应该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圣保罗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特点是:年降水量较大,但是季节差异很大,分干季和湿季!

4.(2012新课标全国卷)(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下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6):产业地域联系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6分)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10分)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6分) 

【解析】(1)“限制红木原料出口”一是有利于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二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材料中说明“越南规定红木原料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因此可以推断“初加工”可以提供原材料的附加值,增加收入,同时也扩大了就业。

(2)工业区位因素包括原料(燃料)、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及政策等。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优势一是靠近越南红木原料产地;二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凭祥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三是材料中“红木家具广受人民的喜欢”,说明我国市场需求量大;四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凭祥位于国界线,且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第(3)问工业集聚的原因应从节省运费、共享基础【新课标】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文综解析设施及加强企业的交流与协作能力,实现规模效益等方面回答。 

【答案】

⑴ 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⑵ (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⑶ 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考点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上海卷地理(二))上海宝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在韩国京畿道投资新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提供汽车板材仓储、剪切、配送等服务。

1. 宝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环境         B.扩大市场            C.降低运费            D.输出技术

【答案】B

【解析】宝钢为“临海型”超大钢铁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投资新建钢铁深加工和配送,很显然是为扩大市场。 

2. 为提高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力,宝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降低钢铁生产能耗      ②建立境外铁矿石基地

③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④提高进口燃料比重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宝钢为“临海型”超大钢铁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投资新建钢铁深加工和配送,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诸如降低生产能耗、建立境外铁矿石基地、加大产品研发投入等以提高经济效益。因国际燃料市场波动很大,如果提高进口燃料比重而不是降低钢铁生产能耗的话,影响生产成本的降低,其竞争力未必加强。所以选A. 

(2012江苏卷13~14)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图7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2题。
【江苏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解析3.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20年来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其间有小幅上升现象;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并不是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4.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陆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不能大量引进化工项目,这容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仅仅针对农业结构。将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转移可以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

5.(2012安徽卷文综34(3))(32分)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  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安徽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解析
 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12分)

【解析】考查对产业转移评价,结合“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可能”对两市等信息提示,考查开放式综合归纳能力。可分别对武汉,对防城港两方面的能源资源和占地工业规模、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工业化城市和环保等诸多方面进行积极评价。评价时注意宏观和微观结合,和城市问题的解决结合。并应注意要点化和语言组织的逻辑性。

【答案】(对武汉市的积极影响):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对防城港的积极影响):扩大港口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发展。

6.(2012上海卷地理)阅读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5分)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经济地理学中的重心理论是借鉴物理学的重心概念发展起来的、研究经济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内各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一般来说,某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重心就偏向那个方向。经济重心亦然。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6):产业地域联系(1)1995年至2009年期间,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分别呈现什么趋向? (2分)

(2)概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

(3)简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形成的区位条件。(4分〉

(4)研究发现,2005年至2007年经济重心总体向西移动,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在其后2007年至2009年总体也呈现出向西移动;2006年至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先向北后向南移动,经济重心在其后的2007年至2009年也出现先向北后向南移动。根据这两个事实分别说明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牵引关系。(4分)

(5)近十年来,经济重心与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空间移动特点与我国推出的重大区域开发战略相关。列举一项我国重大区域开发战略。(2分〉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年至2009年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总体上有向东、向南移动的趋势。

(2)根据左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虽有变化,但变化幅度很小,主要分布在北纬31°、东经116°附近的东部地区。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是因为我国东部经济基础雄厚,科技水平较高,人才众多,海陆交通便捷,对外联系方便,环境较好等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4)2005年至2007年经济重心总体向西移动,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在其后2007年至2009年总体也呈现出向西移动;这表明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随经济重心西移后,也出现西移。2006年至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先向北后向南移动,经济重心在其后2007年至2009年也出现先北后南的移动,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引起经济重心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的移动而移动.

(5)经济重心与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空间移动特点与我国推出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关,如西部大开发、东部振兴、中原崛起等政策都可导致重心的变化。

【答案】(15分)

(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由西向东移动,由北向南移动。

(2). 基本特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东部。

    判断依据:总体而言,自1995年至2009年重心虽有移动,但移动的经度不到1度,重心偏于我国的东部。

(3). 区位条件:我国东部经济基础雄厚;人才众多;交通便捷;环境较好。(任答两点即可)

(4). 经济重心以西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其后一、两年可以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西移;同理,高新技术产业重心以南或以北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其后一、两年可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经济重心向南或向北移动。

(5).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任答一点即可)

.(2012重庆卷文综)(36分)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合作开发战略。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重庆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解析(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8分)

【答案】①土地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1)由“生态环境问题”推导出需要的答案应该是“西北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引起的生态破坏”,而生态破坏的类型在高一下册第8单元有很清晰的界定(具体有哪些,你自己翻翻书)。又因为地区确定在我国“西北地区”,故可以很轻松地推导出“生物多样性减少”

 (2)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土地水分含量          。(4分)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8分)

【答案】亚寒带针叶林;高 ①热力条件得到改善;②适宜农作物生成的时间延长;③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④农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

【解析】 (2)以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参照:东北地区由南向北,逐渐由针阔混交林过渡到大小兴安岭北端的“针叶林”。而该地区更在大小兴安岭以北,所以判断其必然为“亚寒带针叶林”!

由于该地区在我国东北以北的临海,故可判断其应该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多;加上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所以推导出答案水分含量“高”!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要对农业产生影响必须首先要改变农业的“区位条件”,进一步推导出“变暖”对自然区位有没有影响?”、“对社会经济区位有没有影响”。再联系高一上册地2单元“大气环境问题”一节中的“气候变暖对全球不同纬度气候的影响”,可推导出“该地区降水会增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因素—降水因素)、“热量增加,生长期变长”(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因素—热量因素)。

 (3)大豆是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之一。从土地资源和市场因素分析中国某企业拟在俄罗斯租地种植大豆的原因。(12分)

【答案】①我国耕地资源短缺,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俄罗斯耕地资源充足;②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大。

【解析】 3)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种植大豆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俄罗斯种植大豆的“区位条件”很嗨(很好的意思),所以可从农业区位切入,不过这道题显然降低了难度,明确告诉高三的童鞋只需要从“土地资源”和“市场”两方面分析就可以了。很简单吧!继续看我怎么把答案找出来!由材料中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背耕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可得出“我国耕地资源不足,俄罗斯充足”(搞定);市场因素,请你用眼睛仔细看问题题干,第一句就是“大豆是我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都能推导出肯定是“中国人口多,大豆的市场广阔”。

(4)归纳在俄罗斯租种土地对我国耕地利用的积极影响。(4分)

【答案】减轻耕地资源利用强度或有利于因地制宜优化调整耕地利用结构。

【解析】 4)还是材料中的一句话“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背耕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说明到俄罗斯租土地至少可以减轻我国耕地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后面一句,那就“调整产业结构”,需要相关联系创新回答。

.(2012新课标全国卷)(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新课标】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文综解析(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分)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

【答案】

⑴ 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⑵ 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

⑶ 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解析】(1)根据经纬网可判断,图示区域为南美洲,是位于南太平洋沿岸的低纬度地区,安第斯山西侧,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同时沿岸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强,因而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蒸发旺盛,气候干旱。(2)此题注意材料提示: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因而沿岸地区芦笋种植水的来源肯定不是雨水,再结合图中提供的等高线和河流信息,可以推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有地下水、冰雪融水和河水等。

(3)此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自己选择观点回答相应的理由。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农作物的用水来源。

(2012上海卷地理(十一) 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

【上海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卷9. 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

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 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

【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伴随“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向郊区,③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居住地是城市主要功能区)。选B. 

10. 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答案】D 

【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现象:制造业、人口空间集聚,有城区→郊区,近郊区区位优越于远郊,所以“近郊区人口聚集应比远郊强”。 选D.

11 .(2012上海卷地理)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4分)【上海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卷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
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⑴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4分)
 ⑵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⑶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4分) 

【答案】

(1). 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2). 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任答三点即可)

(3). 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任答两点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