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史晨碑》及其教学

 鸿墨轩3dec 2012-08-09

漫谈《史晨碑》及其教学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史晨碑》描述,可以让我们静心地对待这些平正的经典之作。只有先知平正才能去走变化之路,否则便是毫无章法的变乱之举。重回古典,重回书斋,或许我们可以慢慢品味经典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  :平正; 变化; 隶书教学。

 

每每翻开书法史便有一种感觉,昔日之经典有许多被现代人边缘化了,尤其是平正一路的作品。人人都在创新,都在变化,这类作品对我们真的没有价值了吗?在教学中如何对待这类作品?下面就以《史晨碑》为例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一、《史晨碑》之印象

 

《史晨碑》又称《史晨前后碑》,因其一石并刻两碑。前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也称《鲁相史晨孔庙碑》、《史晨请出家谷祀孔庙碑》。东汉建宁二年三月刻。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七尺,宽三尺四寸。” 计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面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东汉建宁元年四月刻,计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前后面书风一致,当为一人手书。行世最早者为明拓本,北京图书馆有收藏。

对史晨碑历代多有论述,现摘录如下:                                          

清·万经《分隶偶存》:“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韩敕》之右”。

清·孙泽《庚子消夏记》:“字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世楷模,汉石最佳者也。”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书法则肃括宏浑,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虚和则有《乙瑛》、《史晨》。”

杨守敬《平碑记》:“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不可及,止此种是也。”

由此可以看出历代对《史晨碑》评价很高,但细细渎来对史晨有一个定位:修饬紧密矩度森然,百世楷模,庙堂之气品,古厚之气。在各书法史著作中也一致把《史晨碑》放到工整精细一栏。它不如《礼器》“瘦劲如鉄,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清·王澍《虚舟题跋》)也不同于《曹全》的秀逸,《张迁》的古拙。它似乎没有明显的风格特征。在人们的印象中其偏于规矩和法度。在当今书坛一片变革创新之声中,它便倍受冷落,习作者甚少。它不属于艺术个性张扬的作品,但其点画圆秀典雅处处显得端庄敦厚。整章布局统一和谐,井然有序。结字方式波磔分明,字体秀润匀称。用笔具有逆入平出而一丝不苟的严谨风格。十分适合于初学,可得奠基之功。知规矩然后方可求变化,如此才能变化有度,而不致流于狂怪。

 

二、《史晨碑》的艺术特色

 

作为艺术品,平正显然是不够的。《史晨》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寓变化于字势的自然展开之中,它很好地展现了汉字本身的美学特征。汉字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它本身的哲学化特征。中国哲学的精神在它身上体现的极其充分。如果感到中国哲学的玄奥,书法则更为形象地展现了它的魅力。从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开始,便有了方圆,有了曲直、大小疏密等。也就是说有了对比,便展现阴阳对立统一的中国哲理。一直到汉字的定型时期,即今文字的出现,点画越来越丰富,横与竖,撇与捺等。无论在传统的八卦学说或是当今的构成学上,都是作为对立又统一的双方发挥着作用。可以说汉字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的系统。要真正理解汉字,以此平正之碑作为门津是再恰当不过了。在《史晨碑》中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伸缩有度,收则简静,放则纵逸。它可以作为一把标尺,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法。如果我们能感受到它点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便得到一种书写的自由。无论如何变化都能把握汉隶的精神——一种古厚之气。

我们还可以对史晨做进一步的分析,细细品味它的魅力所在。

1、方圆互济

我们常言《张迁》之方、《曹全》之圆,其实,习《张迁》无圆厚之笔便难得其古拙之趣,习《曹全》无方挺之意则不能俊逸。方圆不可偏废,而《史晨碑》正是方圆兼备,似方还圆,似圆还方;亦方亦圆,亦圆亦方,此其点画的重要特征。方则刚劲,圆则通畅舒展。若能以方为筋骨,以圆为血肉,点画自然丰满有生机。

2、曲直相生

自汉代以后,隶书有一种概念化的发展趋向。看看唐人隶书便能明白,它的形体很标准,但却少了隶书的韵致。看《史晨碑》的即、社、修、稷等字,实际上随便找出几个字,我们都能感受到它曲直的微妙变化。横不平直,竖则多有曲度;在撇捺中也是曲中有直。过直则失韵致,过曲若自然弧者则会软弱无力。正如王羲之讲得要“十曲五直”林散之老人在他的《论书绝句》中也提到:“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事更觉方。”欣赏古人作品须静心以观,细细品味,方觉其妙处。时人作品多不耐看,乃曲直不能相生之故。

3、收放有致

现代所谓“视觉冲击力”不过是加大对比度而已,此类作品之所以被人指责为“做作”,正是因为对比失度。笔不知收放,收则描摹,放则无度,不成点画。结体不知收放则比例失调,不知点画之来由。观《史晨碑》则觉其收放有度,动静皆宜。形到意到,点画短则意长,点画长则气收。得其环中,气息团聚,自有一种端正气象。

4、疏密合体

书法结体的疏密构成以形散则神聚、形密而气暢为度。失之则散而不能成型,密而蹇迫紧促。《史晨碑》之疏密变化极其微妙,可以说不亚于汉印的空间构成上的成就。绝妙处在其方框围成的空间,形态变化万千,此正是其平正中见生机之所在。其主空间与次空间的关系十分协调,故能血脉相连,气息周流不止。无大开大合,反而能得自然生发之妙

仔细分析,还有点画的粗细,相互间的呼应,结体的参差错落,俯仰相背等等,还有很多。总之《史晨》告诉我们一个关于书法的度的问题。这对当今的书法人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用担心《史晨》的平正会束缚自己的灵性,《史晨》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告诉我们的是“理”,而不仅仅是“法”。它熏染我们的是中正之气。临习时便会发现,它给予临习者的自由空间很大,这一点与部分唐楷区别很大。比如,在柳公权的楷书上作任何增损都很困难。但《史晨》在其平正的表面下蕴含更多的是变化。给各种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基本框架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再临习其他风格的汉隶碑刻,可以说莫不如意。但有个前提,那就是真正理解《史晨》。

三、对《史晨碑》教学的思考

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即“平正—险绝—平正”。第一个“平正”是“平稳端正”,是一种结构的基本法度。而第二个“平正”显然是前两个阶段的提高与生化,是一种新的平衡,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与和谐。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史晨碑》的平正显然属于第二种平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把它的这一特色贯彻到教学中去。孙过庭的“学书三部曲”已经告诉我们答案,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提到这个问题:“大率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既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由此,我们便可以在教学中找到一条可行的教学方法,分三个层面去分析《史晨碑》。

首先、注重《史晨碑》提供的隶书的基本规范,这个阶段最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即找出同一个字的楷书与之比照,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隶书的基本特点的所在。教学的重点在于隶书的用笔,这一点很关键,一定要与楷书的用笔区分开来,否则,便会有形无质。结构上主要强调点画的排叠与伸展性点画之间的伸缩关系,基本做到伸展有致,就算达到了教学要求,也即是达到了均衡与平正的要求。

其次、要分析《史晨碑》的变化因素,有人会问,从前面所引前人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中正平和”是其主要的特点,强调其变化有必要吗?这里实际涉及到人们的一种文化心态,视觉传媒的兴起,打破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新颖快捷的观赏方式要求一种新奇、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受。对于一些需要慢慢品味的东西渐渐失去了欣赏的耐心,进而便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成熟的僵化的模式。在人们津津乐道于《兰亭序》“之”字的变化时,可曾想到颜真卿的《勤礼碑》,仔细看来,众多的字中竟无一个点画重复,这难道不是变化吗?因此,让学生学会慢慢地品味这种不激不厉、优雅和缓的变化方式,体会其中的微妙变化,从而培养良好的艺术品味,以及敏锐的艺术感觉。事实证明,一开始就学习风格强烈的作品,其结果只能是走向粗率,最为关键的是失去了一种平和的心境,而难以使自己走向艺术的精深之处。精深之处恰恰是大师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此,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变化中和谐的度,体悟其变化的精微性,变化中各艺术元素的整体性,还有就是心性的锻炼。绝不可为变化而变化,要领会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寓变化于自然的书写之中。

最后、对《史晨碑》的整体把握,从用笔、结体、章法等几方面重新认识这块碑。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该碑的作者是如何完成这种风格的塑造的,这是能否出帖的关键之处。也可以说,这是对前面学习的一种整合,在明白其用笔、点画、结体的关联之后,对自己的书写的结果便有了一个可以事先的预期;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创作的成功率。使每字皆有所本,或取其意,或取其形,或取其味……不一而足。只有这样,才不会随心所欲(此非指创作心态),狂怪流俗时现笔下。而使自己的书写能够端正、灵活、脱俗,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结语:

雅俗之争,历来多被放在学问之争上。其实,学问与艺术并不对等,历代有学问者多矣,但并非个个是书法家。学问滋养的是人的心性,是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念。如此,便不会流于表面,驱赶时尚。心境平和,自然能显现出优雅之态,书写也能变化而出于和谐。可以说和谐的就是美的,就是雅的。观部分今人之字,不知变化之根本所在,而佯装疏狂,比之“洛阳杨疯子”则有东施效颦之嫌。而如《史晨碑》一类的碑帖,正医此弊。

让我们重新审视《史晨》,重新审视古典。越是古典越具有现代性,不是吗?想象一下,杨贵妃穿上时装会不会也很美呢?是不是非要整她个五官挪位才算具有现代性呢?沏一杯茶,静静地看看《史晨》或者其他经典之作,或许我们就此慢慢地理解了什么是书法。

 

 

参考书目:

      [1]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2]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4]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5] 张国庆,《中和之美---普遍艺术和谐观与特定艺术风格论》,巴蜀书社,199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