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 清朝书法-概述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帖学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高士奇、陈奕禧。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 清朝书法-发展
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们都擅长隶书。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人人善书。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冈的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 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 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 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的书法,因 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 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 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这时的帖学 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为明代台阁 体书法家沈度的十世孙,他学董其昌,御制碑文多由他 手书。高士奇书法亦学董其昌 清朝书法-名家及风格
在帖学衰颓时期,有一些书法家起来学习汉碑。倡导碑学的首推郭宗昌,他工汉隶并著《金石史》,意在提倡碑学。另有万经著《分隶偶存》、顾蔼吉著《隶辨》,这些著作对提倡汉碑隶书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学汉隶似乎成为一种风气,如顾苓学《夏承碑》,郑学《郭有道碑》、《曹全碑》,朱□尊学《曹全碑》,其他能写隶书 的书法家有王铎、傅山、王时敏、周亮工、程邃、王澍 等。其中影响最大要数郑□和朱□尊。郑□嗜古碑,收藏非常丰富,学汉隶50多年,其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而且用行草的笔意来写隶书,他的隶书对当时书法家影响很大。朱□尊是学者和诗人,他的隶书也学《曹全碑》,融欧阳询书法,清新而流丽。 中期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乾隆在位很久,而且嗜书又深,尽力搜集历代名迹,命梁诗正摹刻《三希堂 法帖》,对帖学的发扬起着积极的作用。乾隆自己学习赵字,巡游江南到处题诗立碑,流风所及,自然是帖学杂馆阁之书盛行。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继涑诸家。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帖学书法家中 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翁方纲其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著有《两汉金石记》、《苏米斋唐碑选》等。梁同书,早年书法宗赵、董,后追溯颜、米,工楷、行,书法秀逸,但缺乏雄强之气。他与梁□、梁国治并称三梁。刘墉,书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王文治,书法强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此外,姚鼐的行书萧疏澹宕,永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 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此外,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 们都擅长隶书,由于他们有坚实的文字学基础,其篆隶醇雅清古,别开生面。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 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 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人人善书。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冈的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晚期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 康有为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熙、雍正时,专仿董 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盛行于嘉庆、道光时期;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这一观点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推移的风尚。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书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何绍基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基础,搜集周、秦、两汉古篆籀,下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书法的气象。晚年精篆隶,60岁后将汉隶名碑几乎临写殆遍,所以他的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取法六朝碑刻。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法影响极大。这时期的书法家还有张裕钊,他以北碑为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的影响。篆、隶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吴熙载。他是包世臣的弟子,篆书学习邓石如,浑雄不足而清逸过之,可惜缺少个性,行草书纯学包世臣,也缺乏创造。杨沂孙擅长篆书,方劲雄健。吴大猷是金石收藏家,善写篆、隶,隶书平稳,篆书能用金文结体来写,面貌一新。当时写篆书的还有徐三庚,以《天发神谶碑》笔法写篆书;莫友芝以《禅国山碑》及汉碑额体势写篆书,都各有面貌。写隶书的有:俞樾、杨岘等。此外,翁同龢以写行、楷著名,书法由颜入魏,苍老平淡,笔力凝重,晚年也写隶书,用笔极为凝练。
清朝书法-参考资料
1、http://www./Doc/CangNews/html/06052416370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