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俗谚说解:搭砻搭碓

 寒江读舟 2012-08-09

 

语意:指谈话、交流、办事经常拉东扯西,表错情,会错意。也指故意转移话题,分散注意力。

 

砻和碓都是客家人旧时常用的农具之一。砻用于将稻谷剥离成糙米和砻糠,碓则用于将米、豆等材料舂碎成粉。(磨米浆、细米粉通常不用碓,而用石磨。)

碓有木碓、石碓、水碓之分,木碓、石碓使用人力踩踏,一般设在家院或屋墙边,水碓使用水车作动力,多建在村口、路边、田头水位落差较大之处。水碓大约在晋代就诞生了,木碓、石碓的历史就更加古老了。

碓的一部分是碓臼,用石头凿成,样子像盆,底部一边高一边低,倾斜式放置,周围还要铺个圈成锅式。另一部分是碓公及扶手。碓公须用木质坚硬的树木制成,树的直径至少一尺见方以上,长五至六尺,碓公的嘴勾用铁皮包裹,再打上密密实实的铁钉,才经久耐踏。扶手是圆木削成,大小以大人手握在两板之间合适为宜。人们利用杠杆原理,一踩一跷,一放一落,通过碓勾嘴落入碓臼时的重力,将臼内的物料舂成粉末。

推砻相对于人力踏碓来说则要轻松一些,力气大的一个人就可以推得团团转,力气小的也就两人,同样三百六十度地打圈圈。

水碓最省时省力,用竹槽将溪水引到水车上方,形成一股冲力,水冲入竹筒后,水车自然转动起来,这样连接水车的碓轴便不停转动,从而带动碓公舂将起来。

砻与碓虽然都是农具,并且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二者毕竟不是同一样事物,砻用手推,碓用脚踏,个中差别十分明显。如果经常混为一谈,那就不仅牵强附会,更有故意之嫌。

语言沟通是人们信息交流的最有效方式,善于聆听、领会,是沟通能力良好的主要表现。思想不集中或未解其义却热情搭话,或接续话题,显然让对方无所适从。这时,对方经常会善意提醒说:“你头先搭砻搭碓,涯都拿你晕头转向了。”如果故意把话题扯远,对方肯定要表示不满:“你毋要搭砻搭碓,涯毋会受你介套

语言信息的交流模式本身呈漏斗状,意味着沟通效果随着话题的深入、注意力的下降、接受强度的增加等因素变化越来越差。如果彼此交谈没有默契,不时搭砻搭碓,就一定变得越来越尴尬,给人留下不良印象不说,还最后把事情搞得颠颠倒倒,令人哭笑不得。

搭砻搭碓”还可以表述为“砻砻碓碓”、“踏砻毋踏碓”,语意都是一样的。

客家谣谚、俗语中,涉及“碓”的还很多,如广西博白客家的“月光光,照岭背,公鸡砻谷狗踏碓”,又如赣南石城客家的“人会去人家,狗会走碓下”,不一而举。

粤东一带客家的“顶顶碓碓”或“顶顶碓”、“真顶碓”,则是抱怨某人总是出现同样的差错,从而致使他人麻烦不断的意思。踏碓时,碓头经常被湿粉粘牢,故需将碓头顶起并刮去上面粘牢的粉块,如此反复顶起碓头,自然麻烦不断。

“冇搭碓”意为对人对物没有多大意思或不感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