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驮沙札记

 星辉交映 2012-08-09
(一)
 
  靖江古称马驮沙。
  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的长江,一路浩浩荡荡奔流向东,途经靖江地界时,因孤山山体阻隔,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渐成沙洲。这是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事。一片汪洋中,隐约有沙洲始隆出水面,史称阴沙。
  但是这片新诞生的沙洲极不稳定,潮涨潮落,涛生涛灭,直至唐太和五年(公元831年),随着泰兴以东及沿江地区的第二次成陆,阴沙才完全现出水面,改称为“骥渚”①。渚者,水中小片陆地。骥者,按左传,冀之北上,马之所生,千里马也。这是这片土地的名字第一次与马发生联系。
  两宋时,这片沙洲大半隶扬州泰兴县管辖,又称阴沙。大约此时沙洲时坍时涨,进入又一个不稳定期。
  南宋中叶,这片沙洲被改称马驮沙。《广陵志》②载:三国赤乌年间,有白马负土入江而成此洲,故称马驮沙。这自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靖江知县易干循行到西沙焦山港,发现了一块断碑,碑文漫漶不清,中间有一句尚可辨别:此沙为吴大帝牧马大沙,隔江一洲为牧马小沙......
  易干恍然大悟:靖江话“大”字读“驮”,“牧”与“白”音相近,原来马驮沙,即牧马大沙的转音。
  从此,三国时孙权的士兵曾在这里放养过军马成为靖江历史的一个常识。
  旧志称:碑立于三国赤乌元年(238年),故称为赤乌碑。
  赤乌碑被发现后,一直保存在紫微宫。
  紫微宫据称也建于赤乌元年。至明景泰三年(1452年)改名元真观,在县西南17里衙前港,正德十年(1515年)重修,后坍没。万历初年迁于草观音庵西南,清道光间,临坍,房屋倒塌,后一直未再修复。③
  赤乌碑被发现以后,知县易干十分重视,当即决定将“马沙断碣”列入“马洲八景”。一块残碑居然能够成为一道胜景。大约也是因为靖江历史短暂,赤乌碑的出世将靖江的历史延伸了千年,自然就要被当作宝贝了。
  历代关于“马沙断碣”的题咏有很多。明知县张秉铎有诗云:
 欲说吴宫事已湮,马沙遗碣自嶙峋。
 孤贞不逐沧桑变,埋没还怜宇宙春。
 瑞拟河图惊海若,光联奎壁泣江神。
 不将化作丰城剑,来问张华博物人。
 
 (二)
 
  虽然有赤乌碑作证,但是“孙权士兵牧马”之说,并不可信。
  首先,这块碑本身有疑问。孙权死于三国吴国神凤元年(252年)4月,谥号“大皇帝”,这就是后世称其为吴大帝的由来。此前十四年的石碑上居然直呼“吴大帝”,令人匪夷所思。
  其次,孙权的士兵在此牧马一说也颇有商榷之处。
  三国时期,江阴是入海口,江面至少有八十公里宽。假使马驮沙已经成陆,南距江阴(当时叫暨阳乡,隶吴郡毗陵)尚有二十多公里。把军马运输如此长的距离,到江中沙洲来放养,费时费力,实在难以想像。况且,当时东吴一带地广人稀,气候宜人,并不缺少草料场。
  据记载:三国赤乌年间,如今的靖江地界已有沙洲隆出江面。但是这些沙洲刚刚形成,只在落潮时才露出水面,故称为“阴沙”④。这样的沙洲即使水草丰沛,也根本不宜放牧。
  东吴当时西拒蜀汉,北抗曹魏,其军事重心不在东南,在此放养军马,也不太可能。
 
  自然,那座存放赤乌碑的紫微宫也不可能建于赤乌元年。紫微宫是座道观。镇江的茅山成为道教圣地,始于隋唐,靖江有道观绝对不会早过茅山。紫微宫建立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北宋。
  赤乌碑大约到清初就不知所踪了,可能是随着紫微宫的坍没而再次沉入江底。清康熙年间,邑人蒋中和作有《靖江八景》诗,其中没有“马沙断碣”。
 
  赤乌碑出世后,易干推测:“白马驮沙”是由“牧马大沙”讹读而成。
  笔者认为,这个推测与事实刚好相反。应该是先有“白马驮沙”的传说,然后才有“牧马大沙”的讹读,最后才演变成“吴大帝牧马大沙”。也即是先有传说,后经过好事者与正史相附会,才有了赤乌碑的记载。
  所谓赤乌碑,应该是宋末元初的东西。之所以斑驳得那么厉害,是因为江水四百年的侵蚀所致。如果真是三国时期的碑刻,在长江中的沙洲上,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要保存1300年,还能够看清近20个字,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在元代,马驮沙本来也写作马大沙。
  元代著名诗人王逢,是江阴人,曾多次到马驮沙游玩。他的《梧溪集》中三次提到马驮沙,其中“驮”均写作“大”。
  明代文学家王稚登在其《燕游集》中也将马驮沙的“驮”写作大。
 
  马驮沙的诞生与孤山阻挡潮水,造成泥沙沉积有关,是故马驮沙的区域,当在孤山以西以北,约相当于今天团结、侯河、新丰、以及生祠部分地区。孤山完全登陆,则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
  靖江民间关于孤山的传说中,有许多便与马有关。比如有一则故事说:
  从前,孤山寺有一匹瘸马,僧人感觉无用便托人想把马便宜卖了。一位道人闻讯后赶来,说愿出高价买下。僧人奇怪讯原因。道人说:这是一匹天庭宝马,误落凡间。僧人不信,道人说,你看它的脖子上长有一只肉瘤,肉瘤上长有三根毛,拔下一根,可日行五百里,拔下两根可日行千里,拔下三根即可腾云驾雾。道人因有他事,付了钱后托僧人再照应几天。道人走后,僧人好奇,骑上马先拔下一根毛来,马行飞快,僧人十分惬意,又拔下一根,只见马风驰电掣。僧人更加好奇,便将第三根毛也拔下,但见这匹宝驹一声长嘶飞入云端,电闪雷鸣,乌云翻滚,暴风骤雨。僧人与那片神马被玉皇震于孤山之下。据说,夜深人静时,在孤山上侧耳倾听,还可以听到那匹马的叫声。
 马大(驮)沙的命名,可能与孤山的传说有关。
 
  
             (三)
 
 《崇明县志》记载:元至元年间(1335年-1340年),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⑤
 《崇明县志》中记载的这个马驮沙,并非是靖江的马驮沙。当时长江中相继涨出的大小沙洲不下百余,给沙洲起名字也很随意,除了按地理位置或开垦者的姓氏命名外,传说与附会也是重要的起名方式。足见马驮沙这个名字很普通,与孙权士兵牧马没什么必然联系。
 
  马驮沙当时是长江下游数百沙洲中最大的一个。
  东过暨阳为南江,北抵泰兴之澨为北江,东入于海,马驮据三江之中,风气融结,地脉平衍,人物阜蕃,土俗庞厚⑥。
  这是元延祐七年(1320年),江阴人陆文圭⑦对马驮沙的描述。
  马驮沙上最早的居民应该自唐以后陆续迁移而来的。其中有渔民,有躲避战乱迁移至此的,也有来此垦荒者。大批移民则始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任江淮镇扶使驻军泰州时带来的江淮难民。
  四面环水,沙洲相属,芦荻丛生,沙鸥纷飞,三两茅屋,炊烟袅袅......这是我们对马驮沙的美好的怀想。就象深山密林处是高士的隐居地,也可成为强盗的安乐窝,马驮沙天高皇帝远,那些躲避官府追捕的囚犯和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纷纷遁迹此地。《战太平》是京剧名家谭富英的代表作。讲的是朱元璋手下猛将花云据守太平城,为陈友谅所困宁死不屈的故事。这位花将军曾在元末到过马驮沙,遭遇“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⑧”
  马驮沙僻居江中,居江南江北交通之要冲。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马驮沙一度成为朱元璋和张士诚两股农民军争夺的重镇。先是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手下的两员大将朱定和徐太二在此构筑水寨。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派康茂才⑨攻取马驮沙。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张士诚又重整兵马从马驮沙溯流而上,攻击江阴、镇江等地。
 
          (四)
 
  当然,马驮沙上也不仅有盗匪,也还有文化人,比如马洲书院的创始人孔元虔,寓居泰兴,淳祐元年泰兴城被蒙古兵所毁,便带着弟弟逃难来到马驮沙,住长安团陈公港西南三里。孔元虔是孔子52代孙,诗书礼缨之家,暂时得到安逸后,他建起马洲书院,以课徒为生,靖江之文脉由他开启。
  马驮沙上另一位有名的文化人便是陈杰。
  陈杰(1252-1319),字汉臣,号榕山,他身长七尺,体貌奇伟,好读书,但不拘守章节和句读。精通史学,擅长诗歌。陈杰建有“万卷楼”,藏古今书籍,积帙充栋。元代诗书大家赵孟頫、虞集曾先后来到马驮沙,受聘于陈杰,教他的两个儿子陈简、陈范。陈杰后来被征召为江陵路课税副使,没有到任便死了。
  光绪《靖江县志》之《流寓》中称元代诗人,江阴人王逢⑩少年时代曾向陈杰学诗。这个记载是错误的。王逢生于1319年,正是陈杰去世的那一年。王逢求教的老师应当是陈杰的二个儿子。王逢有《马驮沙独游》,描写的六百年前的靖江景色,可资一读。
 沙路泥干信马蹄,水村风静回闻鸡。
 春光摇荡无人见,满眼苍烟竹树齐。

  在马驮沙上,陈杰应当说是大富之家。不过,这点家底在马驮沙上另一位奇人眼里简单是小菜一碟,此人就是李时可。
  李时可,名凤,以字行世。元季著名的文学家杨维桢曾登门造访他。李时可以赤玉盘盛脯,白玉斗盛酒。盘斗大小都有一尺左右。又设樱桃宴,玛瑙斗盛酒,餐具都是水晶做的。吃饭时有清歌妙舞助兴,每个歌女都是人间绝色。后来朱元璋征讨张士诚,李时可捐了一万石粮食作军需。李时可并非是马驮沙上的原住民。如此亿万身家躲在马驮沙上,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出身。明朝建立不久,李时可“造巨筏浮海而去,不知所终” 。
 
           (五)
 
  蒹葭苍苍,竹林烟树,马驮沙表面上一片寂静、祥和,其实是盗匪暗伏。加上新旧移民为了争夺新涨出来的沙洲,经常械斗,所以马驮沙上一直以来,“悍厉残忍,惭以成风”。
  元代至正年间,同于马驮沙居民日异增多,便设立巡检司公署,专司捕捉盗匪,盘查坏人。明成化三年(1467年),因为江盗不靖,应天府巡抚高明奏请朝廷,设立县丞一名,管理马驮沙。七年(1471年),应天府巡抚滕昭奏请将马驮沙从江阴治下划出,置靖江县,隶常州府。滕巡抚的理由:其一,马驮沙与江阴隔江相望,来往公事均须渡江,甚为不便。其二、马驮沙处南京下游,又扼江海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抵御倭寇、海盗溯江而上的第一道防线。
  靖者,安定也。值得一提的是,靖江成为地名可能要追溯到唐朝。《旧唐书》记载有:长州界文阳县靖江镇。这个地方大约在今越南。
公元一千四百七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靖江第一任知县,河北怀安人张汝华坐着小船到达靖江。当时有民谣歌曰:
        马驮沙上新邑开,廓小民稀没草莱,
        奉劝江南诸弟子,秋风切莫过江来。

 靖江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注:①、《泰兴地名掌故》,作者子钧。载“泰兴论坛”(http://www./bbs/print.asp?id=648
    ②、《广陵志》,南宋扬州知府郑兴裔修。
 ③、光绪《靖江县志》之《寺观志》
 ④、同①
 ⑤、1988年版《崇明县志》卷二《自然地理》之《崇明岛的形成与演变》。
 ⑥、《榕山君墓志铭》,《墙东类稿》卷13
 ⑦、陆文圭(1250~1334),字子方,江阴人。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膺乡荐,时年十八。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四年(一三一七)再中乡举,朝廷数度徵召,以老疾不应。卒年八十五。有《墙东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仍辑为二十卷。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一六有传
 ⑧、《明史》列传177,忠义一
 ⑨、康茂才(1313-1369),字寿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南)人,明初大将。曾为元水军都元帅。后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后病死,追封蕲国公。
 ⑩、王逢(1319~1388),江阴人,字原吉,号席帽山人、梧溪子、最闲园丁。青年时代即有诗名,曾居黄山,避兵祸至无锡。隐居于无锡梁鸿山。明代洪武中,以文学征召不赴,晚年寄情歌咏。著有《梧溪集》,其中有最早反映黄道婆业绩诗作《黄道婆祠》。另著有《杜诗本义》、《诗经讲说》。
 、光绪《靖江县志》《隐逸》“李时可”条。
 、朱正裕《迁建西小沙巡检司记》,光绪《靖江县志》《营建志》。
 滕昭(1421—1480)字子明,明汝州滕莹坊村人(今城北马庄村东)。正统五年(1440年)中举。景泰四年(1453年)被吏部推荐为陕西道监察御史。成化元年(1465年),滕昭巡抚辽东。不久,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用船向北京运送公粮)兼淮阳巡抚。后又受命巡抚苏(州)松(江)。任内奏请将马驮沙从江阴分出,建为靖江县。成化七年(1471年)升为兵部左侍郎,十四年(1478年),滕昭因病致仕还乡,2年后病故。
 、参见《正议大夫资治伊兵部左侍郎滕公墓志铭》,《篁墩文集》卷43,程敏政(明)著。
 本文发表于《靖江时尚》创刊号,发表时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