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禹山河图见证4200年前的绿色华夏

 窗前有树905 2012-08-10

欲知4200年前的绿色华夏,帝禹山河图一目了然

帝禹山河图见证绿色华夏

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遭受人类自己的破坏,中国在获得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在每况愈下。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回顾人类的绿色文明时代。幸运的是,《五藏山经》为我们记录下来了4200年前的绿色华夏大地。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帝禹山河图一目了然。我们今天还能够复原再现当时的绿色环境吗?全看我们自己今日、今后如何去做了。

、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1993年撰写《天灾、人祸与生存之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出版时,更名为《灾祸与生存》)一书时,提出“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人类生存三原则。不久,上述人类生存三原则就被社会各界广泛传播、认可和提倡、发挥。

应当指出的是,三善待原则的提出,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之上,即人类的技术发展,已经使人类拥有能力去毁灭自己,毁灭生命,毁灭孕育滋养生命的大自然。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要善待自己(包括人类的个体、同胞、同类),善待生命(包括所有的生命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环境和生命链),善待自然(包括大地、山川、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太阳系,甚至全宇宙)。

毋庸置疑,今天的人类以及世界各国政府,并没有完全履行三善待的生存原则,中国也不例外。事实上,短短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几乎砍伐了所有的原始森林,几乎截断了所有的大江大河,几乎污染了所有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几乎吃尽了所有能够吃的野生动物,沙尘暴则吹遍了华夏大地,吹到了美洲。

这种变化速度简直太令人吃惊了,我们中国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放弃了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的理念。但是,中国人原本并不是这样功利到愚蠢地步的,华夏大地的景观原本是迷人的宜人的。为了让今天的中国人警醒,笔者愿意介绍一幅展现4200年前绿色华夏的巨幅画面《帝禹山河图》(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复原图)。

《帝禹山河图》(创意王红旗,绘制孙晓琴)创作完成于199999日,画面高5·4米、长7·8米,总尺寸42平方米,画面内容依据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记录《山海经·五藏山经》。《五藏山经》记述有东、西、南、北、中五大地理区域的26条山脉,共计447座山,涉及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以及人文活动场景95处;考察地域东达东海列岛(包括济州岛、鹿儿岛),西至天山山脉,南抵台湾海峡,北至蒙古高原,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地理考察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为什么说《五藏山经》是帝禹时代的文献

笔者在《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全本绘图山海经》(尚未出版),以及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月出版)等著作中指出,判断《五藏山经》为帝禹时代文献的主要依据如下:

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华夏大地山川进行官方大规模地理考察活动,只发生过一次,即由帝禹亲自领导,伯益(山林资源环境部长)主持,大章和竖亥(测绘工程师)具体实施的国土资源考察。这次地理考察活动,被记录在先秦典籍《山海经》、《吕氏春秋》中。

2 、《五藏山经》没有记录任何帝禹时代以后(夏商周)的人物或事件,因此它的撰写应当发生在夏代之前。需要说明的是,禹和启并不是简单地像流传中所说的父子关系,实际上帝禹时代与夏代乃是两个各自经历很长时间的朝代。

3 、《五藏山经》记录的犰狳、斑马等动物,已经灭绝或迁徙到华夏地区以外,这就从一个侧面表明《五藏山经》文献的古老和真实。参阅李约瑟撰写和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七卷,该卷首先用中文撰稿并印行,书名为《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作者郭郛、李约瑟(英)、成庆泰)。该书指出:中国最古老的科学典籍《山海经》、《尔雅》中动物学知识内容异常丰富···书中绝大部分动物乃是真实存在的动物,经过仔细考证和对比分析,书中确有少数现在亚洲东部已见不到的动物,如犰狳、斑马等,而大部分动物可以识别名称和分布地区的几近290种。

4 、《五藏山经·东山经》的第三条山脉东次三经,记述的是今日山东省的胶莱平原地区和东海诸岛屿。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的“华北平原成长图”,胶莱平原在4200年前至7400年前,始终被海水淹没着。值得注意的是,东次三经的文字记录,表明当时的胶莱平原被海水分隔。由于秦汉时期的人们尽管隐约知道“沧海桑田”的变迁,但是并不确切知道胶莱平原曾经被海水淹没过;因此,东次三经的记载,不可能是秦汉时期文人学者编造的。也就是说,东次三经乃至《五藏山经》的考察者和记录者,只能是生活在4200年前至7400年前之间的人。根据笔者在《追寻远古的信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一书中指出的远古神话传说存在着“时间压缩律”,7400年前至4200年前,相当于传说时代(准确说应该是先夏时期)的帝尧、帝舜、帝禹三个朝代。

5 、《五藏山经》成书时代古老的若干其它理由:记述的地理环境古老,大量湖泊水泽已经干涸或萎缩,许多动物已经灭绝或迁徙,植物分布(例如竹类)南移,均表明自然环境气候发生较大变迁,而这些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与此同时,《五藏山经》的地理资源考察者和记述者始终采用有什么说什么的陈述句,当时各地都有由巫师装扮的半人半兽,人们使用的都是单味药,颜料多为单色(色彩种类少),普遍采用单一因素进行对应预测,只有东南西北中五方而无九州的观念,地理方位的描述是线性的(表明当时的部落仍然沿山脉走向或迁徙路线分布),等等。

、《帝禹山河图》展现的绿色华夏景观

众所周知,《山海经》是一部非常古老的著作,也是一部大多数人都望而生畏的特别难读的作品。但是,如果你站在巨画《帝禹山河图》面前,无论你的古文基础如何,都可以直观地一览无余看到并读懂4200年前的华夏景观。这是因为,《五藏山经》记述的26条山脉447座山,已经被《帝禹山河图》的创作者,转变成为每一个人都熟悉的绘画语言;每一座山的画面都是根据《五藏山经》的文字描述,绘出该地的植被、动物、矿产、水系,以及当地居民的活动。因此,你可以看到一个真真切切的4200年前的绿色华夏。

根据《五藏山经》的记录,绝大多数地区都有着绿色植被,明确记录没有草木的山(泛指区域地名),在《南山经》里有13处,《西山经》9处,《北山经》28处,《东山经》20处,《中山经》18处。也就是说,在《五藏山经》全部447处地域里,只有88处没有植被。有必要指出的是,其中许多“无草木”的地方,或是盐泽,或是雪山,或是孤岛,只有很少的几处是沙漠。据此可知,帝禹时代的华夏大地,到处都是绿色,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山经》绝大多数地方都是绿色盎然,仅仅有9处缺少植被的地方,是《五藏山经》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里“无草木”最少的一个区域,而它描述的地理范围正是今天我国的西部地区(秦陵以北,潼关至呼和浩特一线以西的黄土高原,以及河西走廊和天山一带)。也就是说,在4200年前的帝禹时代,这里同样到处都是绿色的原野。但是,今天的黄土高原已经处于荒漠化的边缘,沙尘暴正在越来越频繁地掠夺走黄土高原所剩不多的绿色。这样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不能不让每一个华夏子孙进行深刻地反思。

与此同时,《五藏山经》还记录有众多的湖泊、沼泽、湿地、水渊、海泽。其中,《南山经》记述有6处湖泽,《西山经》11处,《北山经》15处,《东山经》12处,《中山经》6处,共计50处湖泽(由于存在同名的现象,统计数字可能有少许出入)。从中不难看出,帝禹时代我国黄河以北地区(属于《西山经》、《北山经》)的湖泊数量非常多。根据《西山经》的记载,当时黄河的前套、后套是两个大湖泊,河套一带“其间尽泽也”。遗憾的是,上述北方诸多的湖泽,由于历史上的掠夺性开发,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绿色华夏文明也随之而去。

面对《帝禹山河图》,我们应该警醒!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为了我们人类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需要绿色文明!

 

帝禹山河图

开放分类:
山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