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禹山河图是这样画成的

 州郡天下 2013-07-24
帝禹山河图是这样画成的
王红旗(笔名重构)
中国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首席学者,1946年10月29日出生,1970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学术研究、文化创作,在诸多学术文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撰写书稿50余部,陆续在海内外出版专著20余部,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创建智因设计进化论,指出生命与智力同时起源,生命是一种能够使用间接信息的智力信息系统,主要由DNA智力信息系统和细胞膜智力信息系统组成;其中,DNA智力信息系统包括基因和智因(正在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基因),细胞膜智力信息系统的高级形式即神经元智力信息系统。创建人造地形气候学。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考证《山海经》(人类最早的大规模国土资源考察记录)的地理方位,与画家夫人孙晓琴合作复原绘制出再现4200年前华夏文明景观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率先提出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人类生存原则。
电话010-51843850电子信箱:jdtdshj@yahoo.cn
1999年9月9日,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问世,该巨画长780厘米、高540厘米,艺术的科学的再现了《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的帝禹时代进行的国土资源考察成果,描绘出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地理人文景观,南至台湾海峡,北至蒙古高原,西抵天山山脉,东达日本列岛。包括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
一 、《帝禹山河图》受到广泛关注
《帝禹山河图》问世以来,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我国神话学泰斗袁珂先生题词祝贺,并指出:“红旗同志与晓琴女士共同制作的《帝禹山河图》,则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辉煌成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也欣然题词:“深研山海经,精绘山河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用7个页码予以详细介绍,地理学报、地图、化石、东方文化、文史杂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社、香港明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科学时报(海外专刊)、中国画报(繁体字版)、中国科技画报、中华锦绣画报、工人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新闻媒介均有报导。
1999年9月26日《帝禹山河图》在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大殿首次展示,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和高度评价,指出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国宝。2001年8月《帝禹山河图》在第21届国际地图展上作为唯一的手绘艺术地图展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许多老外都希望能够得到《帝禹山河图》的复制品;我的论文《根据中国古籍山海经复原绘制的中国4200年前的古地图》被收入大会论文集,其内容令国际同行耳目一新。2003年7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全彩绘精装本《经典图读山海经》(王红旗文、孙晓琴图),扉页就是缩印的《帝禹山河图》,此后该书又陆续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在韩国出版韩文版。
二 、创作《帝禹山河图》的漫长过程
《帝禹山河图》的创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笔者很小就对地理考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向往的工作是当地质勘探队员。1965年五一劳动节,在高考前夕,笔者与同学抽空到北京市西部山区的百花山玩了几天,路上特意带了一小瓶盐酸,用来分辨什么是石灰石。这年高考报志愿,笔者的第一志愿是原子核反应堆工程(因为对微观结构和相对论感兴趣,也是因为此前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二志愿就是地质勘探专业。多少有点遗憾的是,笔者被第一志愿录取。
20世纪70年代初,笔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省坝上当了一名电工。有一天笔者在报纸上读到竺可桢先生有关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文章,该文称六七千年前中国处于气温较高时期,笔者一下子就联想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并意识到远古神话传说有可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自然环境信息,从此就开始了从自然科学角度解读远古神话传说的研究和探索。研究远古神话传说,不能不读《山海经》。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根本就买不到《山海经》等图书,为此笔者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并抄写了全文。不过,由于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很长时间笔者并没有真正看懂《山海经》,它就像是一部天书,信息丰富,形貌诡异,难以捉摸。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买到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和《中国古代神话》等书,以及其它相关书籍,经过深入的反复的阅读,逐渐理解了《山海经》里的远古信息。《山海经校注》一书,版式清楚,注释详实,旁征博引,发挥畅快;同时笔者也与袁珂先生建立了联系,并从中获益良多。这时的《山海经》一书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一座名副其实的信息宝库,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打开一扇扇封藏着远古信息的门窗。
1983年夏,我撰写了第一部专著《追寻远古的信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出版),论述了远古神话传说作为人类文明初期信息载体的重要性及其相应的规律。其一,先有传说,后有神话;传说是对事件的记忆,神话是对传说的解释。其二,由于古人没有掌握记录大尺度时间的方法,因此神话传说记录的远古信息具有“时间压缩律”,即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彼此相距很长时间的事件会被迭压成彼此相隔很短的事件。其三,神话传说所使用的文字元号,其内涵需要重新解读,例如十日并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共工撞倒不周山等,记述的是外来星体撞击地球事件。
1983年底,我远赴成都参加全国第一届《山海经》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山海经试注(选)》被收入大会论文集《山海经新探》一书中。1987年《民间文学论坛》第五期发表我的《昆仑山地望探索》一文,这是我在阅读《山海经》十余年后首次对《五藏山经》的地理方位进行研究,并指出《五藏山经》所记述的昆仑丘位于今日黄河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事实上,如欲解读《五藏山经》26条山脉447 座山的地理方位,首先就要复原出当时的昆仑位置。此后,我开始分课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文化现象,并陆续撰写出版了一系列专著。这项工作使我的视野更加宽阔、知识面更广更深,有益于对《山海经》信息的进一步解读。
我的夫人孙晓琴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在基层从事美术工作多年。但是,或许是天性使然,身为女性的她,并不喜欢去重复别人去画小花小草、小蝶小鸟、假山假水、假人假景,而是对远古文明场景情有独衷。自1994年,我开始与夫人画家孙晓琴合作编写出版《天地人鬼神图鉴》、《中国古代神异图说》、《中国古代民间福佑图说》等书,尝试用图说的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亦涉及到《山海经》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萌生了为《山海经》等远古神话传说重新绘图的设想。1995年,画家孙晓琴女士创作绘制出山海经神异造型图350幅,由笔者配写文字说明,并撰写《山海经点注》,上述内容合辑成《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一书,被昆仑出版社选中并出版。
1997年夏的某一天,我们忽然意识到一项历史性的任务选择了我们,这就是为《山海经》绘制艺术地理复原图,重现帝禹时代的《山海图》,以使读者能够直观地从画面上了解《山海经》所蕴含的人类文明信息。这是因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山海经插图均过于简单,一是缺少山川地形地貌内容(而这正是《五藏山经》最有价值的部分),二是某些绘画内容未能揭示出《山海经》文字内涵的科学与文化信息,三是《山海经》记述的许多重要的古代文明活动场景没有被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显然,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绘画创作尝试,为此孙晓琴要求我提供《五藏山经》447座山的相互地理方位关系。有鉴于此,我再一次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山海经》这部旷世奇书,撰写出《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一书,首次指出《山海经》一书系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合辑而成,时在春秋末年,编辑改写者为公元前516年追随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学者或其后裔。
一个时间里,我的大脑里装满了《五藏山经》记述的447座山,它们飞来飞去,寻找着各自应该落下的地方(亦即确定它们在今天的地理方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发现《五藏山经》具有实测基础,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寻,并符合4200年前我国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观,因此复原再现早已失传的《山海图》是有可能的。
1 、帝禹时代人们认识的黄河发源地“泑泽”即今天的河套,当时河套系湖泊。在这个问题上,我受益于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所附的《读山海经札记》一文,该文引用杨钟健先生黄河河套古为湖泊的观点,指出泑泽可能不是古人所说的罗布泊,而是在河套地区。事实上,尽管古人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但是由于罗布泊远离黄河河道,因此它不可能是黄河的发源地。
2 、《五藏山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表明黄河发源于昆仑丘。西次三经又称不周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由于不周山位于昆仑丘的东面,据此可知黄河发源于昆仑丘的东面。
《五藏山经·北山经》北次一经记有“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由于北次一经记述的是吕梁山,据此可知泑泽位于今日黄河的前套一带(土默特右旗至托克托县),它的西南方是鄂尔多斯高原。
由于《五藏山经》明确记载黄河发源地泑泽(今黄河前套)位于黄帝都城昆仑丘的东北方,据此可知昆仑丘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很可能指的是今日的桌子上。而且,古人对黄河的专称是“河”,这个象形字的“三点水”代表河流,“口”代表人类居住,“一横一竖”则代表黄河的河道从河套南下至潼关后转折90度向东入海,亦即“南流东注于无达”。
需要指出的是,其它古籍和《山海经》其它章节所说的昆仑山与《五藏山经》的昆仑丘不能简单视为同一座山。
3 、我首次发现《五藏山经》所记述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的26条山脉,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排序规则,这种规则就是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中心后外围,其地理中心大约在今日渭水与黄河交汇处。
4 、《五藏山经》的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的诸山之间各有其区域,不但互不交叉,而且存在着相互呼应关系,例如中山经的最后一条山脉最后几座山(庐山)就与南山经的第一条山脉前几座山(罗霄山)遥相相望。这就表明《五藏山经》是一个非常严密的整体地形地貌图,无疑这对复原再现《五藏山经》全图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考证的《五藏山经》地理方位,不同区域的山脉存在着相互交叉,例如北山经的山跑到了西山经的范围里,显然是无法复原绘制出完整的《五藏山经》全图的。
5 、《东山经》第三条山脉的诸山之间均由水陆相连,其地理方位在山东半岛的胶莱平原和济州岛、五岛列岛、鹿儿岛一带,这就表明当时山东半岛被海水分隔。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华北平原成长图”,在4200年前-7400年前,山东半岛确实被海水分隔。
与此同时,画家孙晓琴根据《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一书对山海经地理的复原考证,陆续绘制出大幅彩色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分组画数十幅,包括南山经图、西山经渭水图、西山经昆仑图、北山经汾水图、北山经桑干图、东山经图、中山经巴山图、中山经洛水图、中山经嵩山图、中山经荆山图、中山经南阳图、五藏山经方位图、海外四经全图、大荒东经图、大荒南经图、大荒西经图、大荒北经图、海内四经全图、海内经图,远古部落文明景观系列图、天文景观图、群巫图等,以及国画、水彩画山海经神异图数百幅。
    在完成上述基础准备工作之后,王红旗与孙晓琴于1998年12月6日开始正式绘制“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复原全图”。 为了更准确的复原再现《五藏山经》的地形地貌,画家孙晓琴常常与笔者争论每一座山在画面上的具体位置和表现方法,以求尽可能既符合科学、又具有艺术美感。为了忠实、全面、艺术地再现《五藏山经》承载的远古文明信息,我们借鉴了古代地图和界画的表现方式,并独创了新的艺术表现技法,采用鸟瞰、侧视等多种视角变换和多种比例尺变换的艺术表现技法,并选用鲜艳的丙烯颜料,同时融合国画和油画技巧,精心安排画面内容,使其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有广阔的视域,又有深邃的思域,以充分展现伟大的中华文明。这项数千年来首次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至1999年9月9日绘制完成于北京莲花池,并命名为《帝禹山河图》,我欣然题诗于上: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岛,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
三 、《帝禹山河图》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巨画《帝禹山河图》是根据古文献记载重新复原绘制的历史最古老、画面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地图,具有极高的科学与艺术收藏价值。根据《帝禹山河图》既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古今地形地貌的差异和矿物、植物、动物的分布,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4200年前我们祖先的活动。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风俗画与人物画、山水画和界画相结合的巨幅绘画作品,长卷绢本,纵0·255米,横5·255厘米,画面面积1·36平方米,描绘的是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在清明节这一天的市井风俗景观。对比之下,《帝禹山河图》画面是《清明上河图》的30多倍,气势更加恢宏,内容更加丰富,历史更为悠久,文化内涵更加深厚,综合科学价值(涉及到地形地貌、矿产植被、动物分布、人类活动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更是不可多得。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笔者期待着《帝禹山河图》能够成为外国游客首选的旅游纪念品,带着它走向世界。与此同时,笔者也希望《山海经》能够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盼望着有朝一日去实地考察《帝禹山河图》上的每一座山。
 
重构(王红旗)电话010-51843850 信箱jdtdshj@yahoo.cn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80311Z126-4500
本文收入《重构中国失落的文明》电子版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