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档案馆中,珍藏着一幅百年前的武汉长江大桥设计蓝图。据专家考证,这是由詹天佑指导设计的国内最早的长江铁桥设计图,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中外文化交流都极具史料价值。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近代,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从海上进入长江下游,他们首先听到了“扬子江”的名字,于是就将扬子江作为整个长江的代称。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陆续出现了许多钢铁结构的大桥,而长江在中国一直被称为“天堑”,尤其在四川宜宾以下的宽广江面,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借助舟楫往来于对岸。

重钢档案馆保存的《拟建江面铁桥图》见证了工程技术人员征服长江天堑的最早努力。该图为A0幅面蓝图,在图纸正上方用毛笔写有“拟建江面铁桥图”字样。图纸的右上部分是铁桥地理位置图(见图),拟建的大桥位于扬子江(长江)武汉段江面较窄处,东临武昌的蛇山,西接汉阳的大别山(龟山),是公路、铁路两用桥梁。东侧与粤汉铁路相连,西侧的铁路在横穿汉阳钢铁厂和汉阳兵工厂厂区后跨襄河(汉江)与京汉铁路连成一体;图纸下部为大桥桥身全图(见图),按2000:1的比例绘制。根据比例测算,该桥设计长度为1480米,有3个桥墩,两处位于江边,一处位于江心,桥墩间跨度540米,将长江分为上下两个航道。桥身采用钢架设计,桥面至最高涨水面高度为40米。在武昌蛇山一侧引桥处绘有一列小火车,车上装载着煤铁等货物正向汉阳方向驶去;图纸中上部分是桥墩截面图,按500:1比例绘制。桥墩采用水泥沙石砖混垒砌,桥墩基础开挖深度为60米,深达江底岩石;图纸的左上部分是大桥截面图(图),按照100:1的比例绘制,桥面宽约22米,中间设有双向对开的火车道两条,铁道两旁设有电车道两条,电车道两旁设有马车道两条,桥上路基两侧设有人行道两条。综观全图,所绘桥梁、房屋、火车、电车、马车、马车夫、洋人、中国人等形象极具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特色,栩栩如生,注释文字都为毛笔手写中文楷书,堪称同时期工程蓝图中的精品。
20 世纪80年代,重钢档案馆工作者对早期馆藏进行了一次抢救性整理,在1938年随汉阳铁厂西迁至重庆的档案资料中,意外发现了这幅图纸,与之配套的还有1891至1909年间的长江汉口段水位变化记录等资料。可惜的是,由于缺乏绘图者和绘制时间等信息,这幅图纸的“身世”成谜,人们一度揣测它是汉阳铁厂的工程师为解决铁厂运输问题而主动设计的。
2012年4月,武汉詹天佑故居纪念馆举办“詹天佑生平展”,公布了一批与詹天佑有关的图纸手稿。结合最新史料考证,这幅图见证了中国人尝试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最早尝试,尽管仍有不同版本的说法,但都与詹天佑有着直接的关联。
说法之一:1912年10月10日,武汉各界举行武昌革命胜利一周年庆祝活动,时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的詹天佑应湖北都督黎元洪的邀请,参加了都督府的庆祝酒会。这个庆祝酒会还请来了不少在武汉工作的外国客人,英国工程师格林森是其中之一。在这次酒会上,詹天佑与格林森谈到了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的对接问题,格林森建议参考苏格兰爱丁堡的福斯大桥,在长江上建一座铁路桥连通南北,詹天佑委托他进行考察和设计。随后,格林森带领工程人员在武汉三镇勘测,最后选定武昌的龟山与汉阳的蛇山之间为桥址,绘制成此图。
说法之二:辛亥革命胜利后,革命者计划修筑大桥以作纪念。1913年,北京大学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带领北京大学土木科毕业生13人,作“武汉纪念桥”的计划和测量,建议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作为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址,并设计出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其桥梁结构仿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最大钢桥——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的福斯大桥,采用悬臂钢梁,桥面为火车、电车、马车、行人并列。参与此事的北大毕业生李文骥在1932年曾主持撰写《武汉跨江铁桥计划》,对当年北京大学当年参与武汉纪念桥设计的情形作了回顾,所述桥式、桥梁基础、桥面布置各项均与《拟建江面铁桥图》内容吻合。他在文中也提及该桥建筑的取材,称“钢铁用中国或外国工厂所制者,实行建筑之前,且不必定,惟桥底FloorSystem可用寻常熟铁,桥梁truss则需用上品纯纲,如用镍钢尤佳。”为解决铁路钢轨和造桥铁件供应问题,詹天佑与汉阳铁厂负责人保持了密切的接触,这也可以解释这张图纸为何会与汉阳铁厂西迁档案一起留存于世。 以上两种说法中提到的福斯大桥(见图)位于英国苏格兰爱丁堡西边,是跨越福斯湾海峡上的第一座桥梁,也是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工程杰作。对比福斯大桥,中国民初拟建江面铁桥与之的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但在其单一铁路桥功能基础上增加了电车、马车、行人等新功能,并在桥梁基础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福斯桥于1890年建成,施工耗时7年,使用了5.8万吨优质钢料,仅在高空施工中就牺牲了98人,并造成了数百名人员伤残。与此相比,建设跨江钢铁大桥这在国力衰微的旧中国,无论财力、技术都是无法实施的宏大工程。《拟建江面铁桥图》最终成为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
直至1957年,新中国才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成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人员围绕大桥选址进行了8个方案的选比,最终选定在蛇山与龟山之间架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早期设计者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