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之”和“是”的用法

 昵称8088609 2012-08-11

古代汉语中“是”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是”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可解释为“这、这样、如此”等意思,这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但学生往往容量将其与判断动词混淆;2、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构成宾语前置,起提宾作用,无实义。此外下面两种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能看到,但略有不同:其一是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其二是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有“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对”的意思。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体分析一下上面所提到的用法。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可解释为“这、这样、如此”等。

  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

  “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

  “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提宾作用,无实义。

  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13)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4)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

  (15)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16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

  “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

  “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罪之有?

  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以上重点解析了“是”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两种常见用法,其它两种用法也有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能找到,请看下面的几例。

  3、“是”作判断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

  (17)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18)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同上)

  (19)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誰?”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誰?”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论语》)

  这里叙述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路场面。从人物对话看,当时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表示判断已是“为”“是”并用。

  2、作形容词用,表示“正确、对”之意;有时会出现一些活用现象,作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之意。

  (20)理之所存,各是①其所是②,各非①其所非②。世无孔子,誰能定是③非③之真?(钱大昕《弈喻》)

  “是①、非①”作动词用,意思分别是“肯定、赞成”“否定、反对”;“是②、非②”则是意动词,与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意思分别是“认为……正确”“认为……错误”;“是③、非③”作形容词用,分别是“正确”“错误”之意。

  (21)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①?”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是②也。丞相言亦是③。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④魏其。内史郑当时是⑤魏其,后不敢坚对。余皆莫敢对。(《史记?魏戎武安侯列传》)

  前三处“是”,都作“正确、对”解;后两处,主爵都尉汲黯、内史郑当时两人都“认为魏其的话正确、有理”。

  以上分析了”是”在古汉语中的几种用法。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我们能熟知这些用法并联系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理解。

 

文言虚词“之”易忘用法举隅

 

1、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 例如: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触龙说赵太后》)

2、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 例如:

1)君将哀而生乎?(《捕蛇者说》)

2)以是知公子恨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3)公子纵轻胜,弃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4)而公子亲数存。(《信陵君窃符救赵》)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样的等,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如:

1)故为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4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4、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这么这样等。例如:

1)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宁南以为相见晚。(《柳敬亭传》)

3)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捕蛇者说》)

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不译。例如:

1)句读不知,惑不解。(《师说》)

2)何陋有?(《陋室铭》)

3)宋何罪有?(《公输》)

6、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被后置的定语之前,不译。例如:

1)居庙堂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蚓无爪牙利,筋骨强。(《劝学》)

3)佩长铗陆离兮,冠切云崔巍。(《离骚》)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译时应省去。例如:

1,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2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公将鼓。(《赤壁之战》)

4)三寸舌,强于百万师。(《史记·平原君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