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第一古戏台 我楚狂人 苏州第一古戏台不在苏州戏曲博物馆,而在苏州市第五中学校园内的潮州会馆古戏台。我说潮州会馆古戏台是苏州第一古戏台首先因为它的古老。潮州会馆古戏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整一新,以备皇帝南巡时接驾。但是因为临时变故,乾隆帝过门不入,潮州会馆错过了御驾亲临的荣宠。现在的潮州会馆古戏台基本上就是乾隆十六年大修后的原状。而在全国名声鹊起的苏州戏曲博物馆古戏台是全晋会馆从山塘街迁来时建造的,这是清朝末期的事情。两者相比,潮州会馆古戏台早了一二百多年。 当然,单说古老,还不足以说明潮州会馆古戏台的珍贵。潮州会馆古戏台更珍贵的是完整地保存了古代演艺场的文化内涵,这是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学人必须要考察的活化石。 潮州会馆就在上塘街上,上塘河沿岸。从老阊门出城,经吊桥,过渡僧桥堍,经关帝庙前,穿过广济桥桥洞,见到面河有一气派的水磨方砖大门墙,就是潮州会馆。现在的潮州会馆仅存门厅一进,门厅上面就是古戏台。 拔开“天落撑”(竖立的门闩),推开沉重的两扇大木门,进入潮州会馆门厅,也就是古戏台台下。这里雕梁画栋,极尽精美。细看,见梁柱间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如有一组雕刻两只活跃于树枝间的小动物,栩栩如生。原来是一只貉(苏州人念做“各”)一只猴,暗寓“入阁封侯”的意思。推开南面的落地长窗,进入院落,这就是原先看戏的地方。但是原先的其他建筑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可寻觅了。 门厅两侧有“蟹眼天井”,用以采光和排水。门厅东西两侧各有厢房,可供休息,厢房里各有楼梯,可以登楼进入古戏台后台。 已进入古戏台后台,你会被完整的演出设施震惊:上楼梯一派木台架,这是古时演出放戏箱的地方。正中间原先是供演员祖师爷神位的地方,这位祖师爷称为“老郎菩萨”,据说就是风流天子唐明皇。舞台两侧各有大小两件房间,应该是化妆间,小间是主要演员的专用化妆间,大间是群众演员合用的化妆间。 从舞台西侧的“上场门”进入舞台,舞台是红漆地板,古时演出应该铺地毯。台前有花篮柱头,还有廊柱,可挂楹联。舞台后方有一圆形拱门,这就是安放天幕的地方,进拱门有后壁,这是二道天幕的地方。圆形拱门四面有四只吉祥蝠的图案,按照古语“五福拱门”似乎少了一只,我想应该是在拱门后面后壁上有一个“福”字,这样就五福俱全了。稍觉缺憾的是,整修时上场门的“出将”门额的“将”字写了个简体字,有点不伦不类了。 舞台最精华处在顶上的“藻井”,这“藻井”是古时演戏的扩音设备。潮州会馆古戏台的藻井不但雕饰精美,而且彩绘。这彩绘的色彩历经三百年而如新,叫人叹为观止。整修时施工的工程师说,千万不要再上色彩,这是奇珍异宝。这个藻井,凡是见到的文化人无不赞叹不已。 潮州会馆古戏台历经磨难而幸存,实是异数。“文革”前后,这里先后做过五中的教师宿舍和五中旅馆的门厅、小卖部。后来年久失修,屋面漏水。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由市文保、教育局和五中三方共斥资60万。整修中发现,整个骨架完好,所以一应木构件全是原物,仅少量雕花门窗损坏,修补完整。所以这座古戏台货真价实,是原真件文物。 就文物本身的原真性和稀缺性,以及其本身的文化含量,潮州会馆古戏台堪称稀世精品。现在潮州会馆古戏台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其级别大可提升。你可以自己实地去看看,自己得出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