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楼春秋(22)天津广东会馆

 糊涂书屋 2023-06-28 发布于天津

小楼春秋【22】

广东会馆:
精致厚重的戏剧舞台(图)

罗丹

IMG_256

IMG_257

IMG_258

  随着2023年文化旅游行业全面复苏,天津戏剧博物馆内的古典戏楼,又开始上演丰富精彩的戏曲、曲艺节目。演员在舞台上的出色表演,用直观的形式拉近参观者与文物的距离,堪称博物馆静态陈展与动态演绎的巧妙结合。一场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开演前已座无虚席,喝彩声与欢笑声接连不断,赢得天津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热烈欢迎。

  天津老城中心这座具有117年历史的岭南风格建筑,名曰广东会馆,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会馆。它的出现,见证了在津广东商人的创业史。它的经历,又是一部活的戏剧发展史。

  会馆,又称“公所”,指在城市中同乡或同业的组织机构,明清时期最为盛行。一般以相同的行政单位(县、府、省)为范围而设,亦有相邻地区合而举办,如广州府与肇庆府的“广肇会馆”。在京师的会馆多为外地官僚士绅组织,在商业城市的会馆常由外地工商行帮组织。

  从直沽寨到海津镇,从海津镇到天津卫,漕运带动了天津的城市发展。作为南粮北调、商船往来的重要水路枢纽,全国各地商贾在此云集,为联络乡情、互通有无,20余座会馆先后建立,地点多位于当时商业和手工艺较为发达的老城附近。较为知名的如浙江会馆、江苏会馆、江西会馆、安徽会馆、山西会馆等。

  广东会馆的前身是由广帮、潮帮和闽帮共同集资兴建的闽粤会馆,后因内部经济问题终止合作。为维护和巩固势力,广帮独立创办广东会馆,成为广东同乡祭祀先祖、商务集会、休闲娱乐的社会场所。为展现本乡本行业的权势地位和雄厚财力,会馆往往邀请当时层级较高的官员和巨商富贾出面,负责融资、置地、建设等筹备事宜。1903年,时任天津海关道的广东人唐绍仪,倡议在津各界同乡捐资筹建广东会馆,得到了当时有着天津“买办之首”之名的英商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等各界粤籍人士的广泛响应,旋即凑足所需费用,购置鼓楼南大街的原盐运使署旧址土地23亩。1907年会馆修建完成,并于当年2月24日举行落成典礼。

  广东会馆建筑布局采取传统院落形式,现存南部的四合院和北部的戏楼。四合院最南端为面阔三间的高大门厅,前接卷棚抱厦,檐下有异型斗拱。门楣上方镌刻“广东会馆”泥金大字,未有落款,长期以来多被认为是出自晚清政治家、书法家翁同龢之手。大门内有双面雕花的深棕色屏门,起遮挡视线、保护隐私的功能,门上雕有蝙蝠、寿桃等吉祥图案。顶部悬挂“岭海珠辉”匾额,由广东会馆的筹办者之一、时任天津海关道的梁如浩捐赠。正房规格与门厅相同,前檐接卷棚顶前廊,明间悬挂建馆初期镇江会馆捐赠的“岭渤凝和”匾额。东西厢房形制一致,面阔五间,同有廊厦。四合院的最大特点是,门厅、正房和厢房的廊厦连缀,组成接连式回廊,并一直向北延伸,绕过正房两侧天井,与戏楼南侧入口相通,不仅增加院落的景深层次,又有遮阳避雨的效用。

  作为广东会馆的核心建筑,戏楼从建造技艺、装饰水平、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上,堪称中国古典剧场的巅峰之作。戏楼南部为后台,上下二层分设化妆间和候场室。其余三面及建筑中心为观众席,二层均为包厢。戏楼采用罩棚顶式结构,运用南北方向的两根长21米的平行跨空枋与东西方向一根长19米的额枋。三根主梁均为几十米高的参天大树所截取的独木而成,选材严苛,质地坚固。这样支撑起的整体架构,极大地延展了室内空间跨度,池座内没有任何金柱影响视野,这是常规抬梁或穿斗结构无法比拟的。

  舞台精妙的设计,处处考虑观众的视听感受。舞台为“台前幕后”的伸出式舞台,台口宽与进深各约8米,近似方形。舞台不设天幕和边幕,与后台用木墙相隔,保留上下场门并悬挂门帘。舞台的北、东、西三面深入观众席,增添演出的立体观感。顶部有外方内圆的数吨重藻井,采用了悬臂吊挂式结构,台口不设落地角柱,观众视线不受任何遮挡。这样复杂的悬空,还归功于东西两侧的两根斜向钢拉杆,固定在主梁上,并被拱形花罩完美隐藏。藻井涂金漆绿、金碧辉煌,内旋位置由异型斗拱堆砌接榫,旋转叠加,这种形式又被称为菠萝式或鸡笼式藻井。凹凸不平的螺旋结构,可将舞台声音充分聚拢和折射,真切传递至戏楼内每一角落。

  作为天津重要的文化艺术场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孙菊仙、尚小云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此外,广东会馆还是支持民主革命、宣传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的阵地。1912年,孙中山在此发表了“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的著名演说。1919年,邓颖超与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为募捐义演话剧《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1925年,广东会馆成为声援省港大罢工人员的临时驻地。同年,共产党人安幸生在此组建了天津总工会。

  1986年元旦,中国首座专业性戏剧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在广东会馆原址正式对外开放,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题写馆名,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任名誉馆长。馆内常年展出“中国京剧发展简史”“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中国古典剧场复原陈列”,重点藏品有清宫升平署八仙衣、马连良穿用过的竹衣、歌剧《过光景》十五场剧本油印本等。粤声津韵,熏风南来,倏忽百年的戏剧舞台,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典雅仪态、绰约风姿,吸引着八方来客驻足惊叹,流连忘返。

  (本专栏图片由《小楼春秋》摄制组提供)

  《小楼春秋》解说词:

  广东会馆占地23亩,采用四合院格局,院门宏阔,山墙高耸,布局巧妙,雕刻细腻,处处匠心独运。不仅在建筑工艺上承袭了岭南地区的风格,就连砖瓦木料也大多是从广东运进,这足见当时广东商人在天津的“实力”,以及他们建造同乡会馆的巨大热情。特别是“岭渤凝和”与“粤声津度”两幅巨匾,集中表现出会馆建造者热切期盼广东、天津两地“凝心聚力,共创辉煌”的初衷。

  戏楼是广东会馆的主体建筑,能容纳六七百人,全部采用木结构形式,观众席间不设一根殿堂金柱,重达10吨的戏台顶子也不用角柱支撑,这样观众在观看演出时视线不受任何阻碍。(节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