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会馆由正房、配房、戏楼、跨院、套房、回廊组成,其中以戏楼为主体建筑。它利用四合院的天井围城闭合空间,南北向用两根21米长的平行枋,东西向用19米长的额枋,形成大跨度空间。戏台台面七十多平方米。戏楼最多可容纳六,七百人,楼上是包间,楼下是散座,馆内还收藏千余件戏剧相关的文物,其中包括众多京剧名伶的演出服装和书画作品等。



走进戏楼,首先看到的是木雕,看得最多的仍是木雕,而且件件都是精品,件件都透射出南方雕刻技艺的灵美之气,件件都蕴含着人世间的美好愿望和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戏台木雕是最为精华的部分,前台横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狮子滚绣球图案,两角雕成荷花含苞欲放状的垂花柱,舞台正面镶嵌着巨幅《天官赐福》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云气和4角的蝙蝠,构成活泼、协调的画面。戏楼的门窗也雕有狮、凤、牡丹等传统纹饰。戏楼舞台深10米,宽11米,顶部是用细木构件榫接而成的螺旋是藻井,雕花工艺精美,在同类建筑中较为罕见这座舞台采用的是伸出式舞台,即台在前、幕在后,三面敞开,舞台深入到观众席中,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融洽了观众与演员的情感交流,从而创造出最佳的演出氛围。







这座舞台充分融入了声学原理和力学原理。声学原理是指舞台顶部的藻井,它外方内圆,涂金漆绿,金碧辉煌,是由数以千计的异型斗拱堆砌接榫,似螺旋花纹向上堆叠组合,形成一个直径足有六米的穹顶,由于其纹路酷似菠萝外形,因此,俗称“菠萝藻井”。它能够把舞台内演员演唱的声音充分吸收至穹形顶内,经异型斗拱的折射,削弱噪音,再将声音清晰地传送到戏楼的每个角落,使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听到演员原汁原味的演唱。
力学原理是指舞台两侧台口不设角柱。无论是天津的石家大院,还是北京的湖广会馆,戏楼舞台都设有角柱,这样会阻挡观众的视线,从这一点上,广东会馆的设计更胜一筹。不设角柱,可使舞台三面接触观众,视野更加开阔。而舞台顶部的藻井为全木结构,重达6吨,没有角柱的支撑是如何稳稳当当地悬在半空中呢?这里设计者采用的是悬臂吊挂式结构。在舞台顶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根斜向的钢拉杆,与戏楼顶部的主梁相联,而斜向钢拉杆又被巧妙地隐藏在拱形镂空花罩后面,可谓隐藏得天衣无缝。同时,舞台顶部有数根纵向钢拉杆和复杂的榫架结构与主梁相连,却被雕刻精美的悬空式垂花门楼所遮盖,从而完成了重量的层层分解。由此可见,设计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和巧夺天工。既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又能使观众欣赏到精湛的雕刻艺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设计者的设计处处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符合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因此,不禁使我们为设计者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思维模式而赞不绝口。



广东会馆1985年进行大修,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集戏剧文物、史料收集、保管、研究、宣传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1986年元旦正式对社会开放,由邓颖超同志题写馆名,曹禺同志担任名誉馆长。著名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红线女等人均曾在此登台献艺。1912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曾经两次来到这里并发表著名演讲;1919年邓颖超与所在的天津爱国女界同志会为募捐难民在此演出话剧;1925年天津总工会也在此成立。目前有《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中国京剧发展简史》、《中国戏曲艺术人物造型》三个展览和《拜师堂》、《中国古典剧场》两个陈列在戏剧博物馆长年展出,现藏有全国各地戏剧名家文物、资料等1000余件。天津戏剧博物馆拥有全国首座“戏剧音像资料文库”,藏有全国戏剧剧种90余个,录象资料6000余盘(套)为社会提供普及戏剧知识、查询戏剧音像资料、欣赏戏曲演出等服务。广东会馆和戏剧博物馆优势互补、交相辉映,将历史文物建筑和中华民族瑰宝----戏剧文化融为一体,多角度地呈现给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