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王朝的历史中,像肃顺这样超越民族界限,大胆使用汉人的满族权臣确实是不多的。正是肃顺智救了左宗棠,之后又力荐左宗棠,才使得左宗棠并列“湘中三杰”。因此,在谈到清王朝的名臣时,对肃顺不可不大书一笔。
清朝咸丰年间,肃顺官至协办大学士,授命赞襄政务,辅佐幼帝,权高位重;左宗棠也曾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年间位及军机大臣。这两位晚清重臣,都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关于两位中堂“神交”、肃顺智救左宗棠的故事,则为人罕知。
肃顺(1816—1861)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其兄端华袭郑亲王爵位。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人称“肃老六”。肃顺其母为其父的侧媵,正因为庶出,他成为了闲散宗室,早年多闲散无事,整日游荡街头,“好为狭邪游,惟酒食鹰犬是务”。严冬时节,肃顺盘辫于脖颈,反披羊皮褂,牵狗漫步街头。肃顺早年的这种市井经历,使他能够熟习京师五城街坊的利弊情形。加上他记性很好,见人一面,终生都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步军统领额恒倭、墨裕等人都慧眼识才,认为肃顺将来必成国家栋梁。
肃顺既然是宗室后裔,作为“天潢贵胄”,就享有了清王朝的各种政治特权和优厚待遇。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病死,咸丰帝即位。七月肃顺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咸丰四年三月赏御前侍卫,接受皇帝直接管理,由此与咸丰帝接触频繁,以后几月连得升迁。“肃公才识开朗,文宗信任之”。据传,肃顺初次被咸丰帝召见时,力请“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皆当上意,遂获心简”,“入赞密勿,所言蔑不见听”。于是大受咸丰帝赏识,一再破格擢用。到咸丰七年正月时,肃顺授都察院左都副御史,七月授正红旗汉军都统,八月晋理藩院尚书,九月迁礼部尚书管理理藩院事务。随着肃顺、载垣、端华相互盘结,及军机大臣祁寯藻、文庆、柏葰、彭蕴章等相继罢职或病死,肃顺权势炙手可热,盛极一时,人称“肃中堂”。到咸丰九年时基本形成了以他为核心包括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和军机大臣穆荫、杜翰、焦佑瀛、匡源及尚书陈孚恩等在内的政治集团。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肃顺力主破除满汉观念,重用汉人,并施以对内重典治国、对外强硬等政策,使清王朝暂度危局。而极力营救左宗棠一事,曾在晚清时局中传为佳话。
湖南名士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咸丰年间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供职时,掌握实权,包括刑名、钱谷、征兵、练勇与厘金、捐输等事,他都布置得井井有序,洞中机要。他大力整顿湖南一地的吏治和财政,增加了赋税收入,并使湖南成为供应湘军粮草兵员的重要基地,所以有人称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功就是左宗棠之功。咸丰五年,御史宗稷辰曾上奏咸丰帝,称左宗棠能通权达变,为疆吏所倚重,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罗泽南。后来郭嵩焘、胡林翼、曾国藩也都向咸丰帝极力推荐,称赞左宗棠是难得人才。咸丰六年曾国藩克复武昌,为左宗棠请功称他有济师、济饷之功,咸丰帝遂下诏以兵部郎中起用,不久加授四品卿官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