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宗棠身陷“樊燮案”,咸丰下旨就地正法,此人一句话救了他的命

 昵称50319000 2021-12-07
来源 | 头条号左都御史

咸丰九年,对于左宗棠来说是一个必须铭记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樊燮京控案”,左宗棠被湖广总督官文弹劾。因此时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麾下为幕,所以被人指责为“天下第一劣幕”。而以胡林翼、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却极力维护左宗棠,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图片


官文参左,胡林翼保左,这起轰动朝野的大案很快引起了咸丰帝的重视,接下来便上演了一场经典的官场智斗。结果先按下不表,还是从头说起。


樊燮案的经过


咸丰四年(1854),左宗棠受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为时长达六年之久。由于左宗棠包揽了湖南军政大权,从而导致了布政、按察两司长官包括巡抚骆秉章本人都成了伴食。

尤其是左宗棠脾气古怪,行事耿直,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官场和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些人的嫉恨与反对。

图片


樊燮是湖北恩施人,参军后略有军功,加上他会钻营,很快便升到了湖南永州总兵的位置。然而这个樊燮也不是什么好鸟,官声很差。他经常抽调士兵在家里干私活,连姨太太的衣服都让士兵洗。

不仅如此,樊燮平时抽烟、喝酒、打牌几乎是五毒俱全,而所有的开销都在军营里实报实销。仅仅是挪用军饷一项,有据可查者就多达九千多两。当时湖南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灾区,财政很吃紧,樊燮敢顶风作案,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樊燮背后的靠山不是别人,就是湖广总督官文,官文的爱妾是樊燮的亲戚。就这样一个官声极差的人,官文还上奏举荐他为湖南提督。

官文虽然是总督,但具体分管湖南军政事务的还是骆秉章,确切地说是左宗棠。官文绕过骆秉章举荐樊燮是有违官场游戏规则的,因此几天后,骆秉章就上了一道参劾樊燮的奏折。

图片


咸丰帝的批示很快就下达了:樊燮立即开缺。这下提督没做成,反而连总兵也丢了。不过樊燮和官文都很清楚,左宗棠才是湖南的老大,人称“二巡抚”,这个弹劾奏折必然出自他之手。

为了争取主动逃脱惩罚,樊燮也不得不低头,他亲自前往长沙拜谒左宗棠,希望走走后门看有没有咸鱼翻身的可能。

左宗棠是一个目空一切的狂才,湖南的官员在他眼中都是下属,樊燮此时为戴罪之身,又有事求上门来,态度理应要谦卑。可是樊燮不知哪根筋没转过来,见了巡抚骆秉章时,尚知单腿跪地行大礼,而见了左宗棠,却仅仅是拱了拱手表示礼节性的问候。

左宗棠看他本来就不爽,于是当即大声呵斥道:“武官见我,无论大小,都要请安。你为何不请安?”樊燮平时做大惯了,也把自己前来的目的抛在了脑后,便顶撞了一句:“朝廷体制没有规定武官见师爷要请安的。武官再受轻视,可我毕竟是朝廷二品大员,凭什么给你请安?”

图片


要说樊燮这话有礼有节没毛病,朝廷确实有这样的规定。可樊燮忘了,左宗棠不是普通的师爷,而是“二巡抚”。左宗棠也没料到他是这个态度,不由恼羞成怒,就脱口大骂一句:“王八蛋,滚出去!”骂完了还不解恨,就想上去踢一脚,当然也有人说是打了耳光。

樊燮很快就到官文面前去控告左宗棠,此前官文对骆秉章参劾樊燮本来就有成见,于是决定要参上左宗棠一本,而且要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樊燮案”的大致经过。

官文这道参劾左宗棠的奏折同样也是句句在理。官文说左宗棠是“劣幕”,并说湖南巡抚衙门是“一官两印”。意思是湖南巡抚出了个品行恶劣的幕友左宗棠,他专横跋扈,越权干政,大权如此旁落,还成什么体统,满人的江山是不是要换天了。

图片



左宗棠身陷囹圄几乎丢了命


官文是个老官僚,他参劾左宗棠不仅有事实依据,而且出手极其阴狠。按照《大清律例》,官员纵容幕友出署结交者,革职;督抚藩臬幕友被人参劾者,即将督抚治罪。显然,官文此举不仅仅是针对左宗棠,而且把骆秉章和前任湖南巡抚张亮基(也曾聘用过左宗棠为幕)也牵连了进来。

咸丰皇帝接到参劾奏折后,原本对曾国藩、胡林翼等汉人大臣极不放心的他,果然产生了警觉。上谕批示下令官文查办左宗棠,并给出处理意见:“左某如果有不法情事,即行就地正法”。如此形势就很严峻了。

幸好湖北巡抚胡林翼与官文有不错的私人感情,在他的周旋下,左宗棠才没有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被逮捕下狱。咸丰的谕旨一下,湖南的官员弹冠相庆,有人甚至在左宗棠家的大门上偷偷写下了“钦加劣幕衔帮办湖南巡抚左公馆”,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图片


为了不牵连其他人,左宗棠与咸丰九年十二月向骆秉章提出了辞职,同时也结束了他的幕友生涯。就在左宗棠前途未卜,福祸难料之时,一场以胡林翼、曾国藩等人为首的营救行动也在暗中拉开了序幕。


人必须要救但一定要讲究策略


在营救左宗棠的过程中,关键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执掌中枢的肃顺,另一个是潘祖荫。

肃顺是咸丰朝的第一红人,他是宗室贵胄,却又十分重用汉人官僚,曾国藩就时常得到他的提拔重用。对于湖南的这次重大事件,肃顺也十分关注,但他不便亲自出面,便将此事交给了自己的幕友,指示他赶紧采取行动。

这个时候,湖南籍在京的一些官员,也开始纷纷行动起来,王闿运、郭嵩焘很快找到了肃顺,请求他在咸丰帝面前说情。但肃顺认为,必须要有人先站出来保奏左宗棠,等到皇上问他的时候,才能从旁说话。因此这保奏的人很关键。

图片


王闿运、郭嵩焘马上想起了一个人——潘祖荫。潘祖荫是咸丰二年的探花,时任南书房侍读学士,也是咸丰帝身边的红人。他的祖父就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状元大学士潘世恩,因此他在朝中有很多故交,说话有分量。

王闿运、郭嵩焘为何要找潘祖荫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首先,潘祖荫不是湖南人,他站出来保奏左宗棠没有嫌疑;二是潘祖荫与左宗棠没有任何私人交情,咸丰帝不会怀疑他的动机。

既然不是湖南人又和左宗棠没有交情,潘祖荫凭什么要保奏呢?郭嵩焘便设下了一条良计。

郭嵩焘与潘祖荫都在南书房共事,所以对他比较了解。郭嵩焘先将保奏左宗棠的奏折写好,然后带上了三百两银票,直接到潘祖荫家中拜访。说来也巧,这时潘祖荫生活颇为拮据,两人见了面后,郭嵩焘便抛出了正题,说让他保奏一个人。

图片


潘祖荫问保奏的是谁,郭嵩焘却故意卖关子,说奏折已经写好,名字不需多问,如果答应,报酬是三百金。他们两人由于是多年的好朋友,素来相互信任,如今做个顺水人情倒也不难,何况还有三百两的报酬。

两人酒足饭饱之后,潘祖荫还是有点不放心,但已经被郭嵩焘拉到了奏事处,将奏折交给了奏事处的太监。直到这个时候,郭嵩焘才告诉他,保奏的人左宗棠。潘祖荫听过左宗棠在湖南的情况,也深知他是个人才,因此倒也满意。

潘祖荫的奏折很快就递到了咸丰帝御前,他征求了肃顺的意见,肃顺正好顺水推舟,说:“潘祖荫国家世臣,所保必可信,请姑宽之,以观后效。”咸丰下旨,令此案慢慢审理,有了回旋的余地。

官文也很识趣,知道朝中有不少人在保左宗棠,也就见风使舵,说左宗棠固然有错,但毕竟也是个人才,念他是初犯倒也可以宽恕他这一回。于是,轰动一时“樊燮案”就到此结束了。

潘祖荫在保奏的奏折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正是这句话,救了左宗棠一命。

图片


左宗棠发迹后,对潘祖荫的救命之恩一直念念不忘。我们知道,左宗棠向来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从来不给同僚送礼,唯独对潘祖荫是个例外,他每年定期都要给潘祖荫送上一份厚礼,看来左宗棠多少也还是懂点官场潜规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