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病因 足跟部皮肤厚,具有特有的脂肪垫,以缓冲压力,减轻震荡。脂肪垫是许多真皮伸展至跟骨下面纤维隔,形成许多小房,每个小房又由斜行及螺旋形排列纤维带所加强,小房中充盈有特殊弹性纤维,以抵抗压力和吸收震荡。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繁多且较复杂,在临床方面主要由跖腱膜炎、跟骨脂肪垫病变、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跟骨刺、神经卡压等原因引起。跖腱膜炎发病人群多样,可见于男性与女性,可见于青年、中年与老年。但以中年女性居多。发病常为单侧,很少双侧同时发病。 足跟疼痛的部位往往位于足跟下方。是由于跖腱膜在跟骨起点因反复的创伤而形成的退行性改变、炎症而引起疼痛。严重的时候不能行走。跖腱膜炎的疼痛有很独特的表现,首先是晨起下床最初几步时疼痛最重,痛感类似踩到钉子或被刺扎到。有时疼痛会迫使你在原地站立良久,不敢活动。但是行走几步后疼痛就会明显减轻,有时会消失。再一个特点就是负重活动或大量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有明显缓解,可是当从休息的地方起立再想行走时会又会发生疼痛。 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原因: 从肌筋膜激痛点来阐释足跟痛,其跟部疼痛是小腿部的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足部足底方肌肌筋膜激痛点的牵涉痛。腓肠肌、比目鱼肌、足底方肌由于创伤、受凉等因素,形成了激痛点。肌筋膜激痛点是一个在患者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挤压时疼痛;并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也就是说肌筋膜激痛点引起了骨骼肌疼痛和与这一骨骼肌特征的远处牵涉痛。包括临床上所涉及许多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疼痛。 肌筋膜激痛点疼痛的起病年龄在20~60岁,但也可以在青少年发病。当起病时,一块受累的肌肉常有几个不同的固定疼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己固定的触发牵涉痛区域。正常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可以因某些慢性损伤而引起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激痛点,这些潜在的激痛点仅有局部的疼痛,被某些原因致痛后变为活动性激痛点而患病,然后触发远处的牵涉痛和局部的其他症状。潜伏性激痛点常处于休眠状态,还可引起受累的肌无力、骨骼肌的牵张范围减小和关节运动受限,并持续多年和被某些原因激活,例如创伤、急性过牵、超用疲劳、劳累、受凉等。这就是为什么没有跟骨骨刺或年轻人也出现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的一般临床表现 足跟疼痛的部位往往位于足跟下方。是由于跖腱膜在跟骨起点因反复的创伤而形成的退行性改变、炎症而引起疼痛。严重的时候不能行走。跖腱膜炎的疼痛有很独特的表现,首先是晨起下床最初几步时疼痛最重,痛感类似踩到钉子或被刺扎到。有时疼痛会迫使你在原地站立良久,不敢活动。但是行走几步后疼痛就会明显减轻,有时会消失。再一个特点就是负重活动或大量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有明显缓解,可是当从休息的地方起立再想行走时会又会发生疼痛。 足跟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 足跟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 病史 发病时间,有无外伤史,了解患者的穿鞋习惯和工作情况,治疗历史等。有无内科相关疾病等。 2 症状什么时段疼痛;负重时疼痛还是静止时疼痛;疼痛性质,如钝痛、刺痛、火烧痛、持续痛、按压痛等; 3 体检 疼痛部位;步态分析;足部是否存在变形;足部皮肤外观有无变化;鞋底磨损检查等。 4 检查 X光照片;血液检查;关节液检查;骨扫描检查;断层扫描检查;磁共振检查;超声波检查;足底压力检查等。 也就是说,详细收集患者的各种资料,仔细分析,认真判断,尽可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足跟痛的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 小趾展肌神经阻滞 腰椎异常所致 后胫骨神经 神经性异常 跗骨窦综合症 足底筋膜炎 跟腱炎 脂肪垫萎缩 足跟扭挫伤 足底筋膜断裂 后胫骨腱膜炎 跟腱囊炎 跟骨骺炎 跟骨应力性骨折 跟骨感染 炎性关节病 距下关节炎 骨软化 变形性骨炎 镰形细胞病 肿瘤 供血不足 用力时肌肉群疼痛、血管检查发现异常 等等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对于足跟痛的病人过去采用足垫保护、痛点封闭、中药熏洗、按摩推拿以及小针刀、西医外科手术等,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是存在治疗过程繁杂的问题,副作用多等。 根据肌筋膜激痛点疼痛原理,进行综合治疗,针刺可以破坏肌肉的激痛点和刺破张力带或强烈刺激激痛点,引发了脊髓的强烈反射,改变或破坏了脊髓中枢的感觉支配区,从而放松了张力带达到止痛。利多卡因仅仅是用来对不舒适的针刺感觉进行阻滞。对腓肠肌、比目鱼肌、足底方肌的牵张锻炼,可以使肌肉保持一种松弛和有氧状态,是减少复发的关键。机体内的维生素缺乏或正常低线的维生素含量可以引起疼痛。因此作为辅助治疗应当长期恰当的补给多种维生素药物,有利于对治疗的巩固和减少复发。另外,改善微循环可以缓解局部血管危象,也是协助减少激痛点疼痛的辅助因子。通过这种综合疗法,许多部位的类似疼痛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