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族群》

 老农看天下 2012-08-14
        在人类学中是最早用来指归属于同一个社会,拥有相同的文化,尤其是共用同一种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在其传承的过程中未发生改变)的人类群体。该术语在二战后开始使用,以代替较早的“部落”和“种族”等。
        即使在“族群”一词出现后,在理论假设上,即文化或社会结构与分散的群体相联系这一假设,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19世纪30年代,当一些美国人类学家反思文化交流的后果(即人们与那些从小型社会移入强权社会从而受到濡化的人们之间的文化联系)时,开始对这一说法进行质疑。随着巴斯(Fredrik Bath)的《族群及其边界》的出版,“族群”一词在人类学中又有了新的含义。巴斯拒绝承认这种观点,即族群是由其成员所共享的文化特质的发现所定义的。1967年,一个美国族群社会研究人员最终证实,旧的理论是不足以用来理解文化阐释、表达与社会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族群不能被认为是社会文化的集合体。
以韦伯(Max Weber)为首的许多理论家指出族群认同的根基在于对共同继嗣的假定,尽管一些吸收了社会生物学理论的社会科学家主张,对共同继嗣的认可直接明示了基因遗传的倾向,但是,大多数人拒绝这种新的种族理论的观点.更普遍的看法是认为共同继嗣的假定是不同形式的文化发展的产物。
        我国学者通常认为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承认,而外界则认为它们是同一体。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或共处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因此,族群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中的种族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土著居民中的不同文化和社会集团。它综合了社会标准和文化标准。
       随着国家与国家间交往的日益密切,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20世纪早期,社会学家在对美国的移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族群理论,即认为族群仅存在于在他们被一种主流文化所同化之前的转型时期,这个同化的过程大约持续三代人的时间.这个理论假设的前提是移民之后与自己的祖国很少联系或者就没有联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交通、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假设显然是不可能的。
文责:张伟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