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念与能力3

 李灏 2012-08-15



 观念存在于什么地方?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

人是一种生物,生物生存在世界上的首要任务是适应环境。我们的许多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是非常合理的,因为适应环境,维持身心系统平衡才是生物的首要任务。人类观念的出现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有一种理论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帮助人获得高水平适应平衡的观念,了解这种理论对于我们后面进一步分析观念的形成非常有帮助。

NLP(神经语言程序)理论最初是由理查·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综合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尔、完形(格式塔)疗法创始人弗里茨·皮尔斯、米尔顿·艾瑞克森的经验方法于1976年提出。

N即Neuro,牛津高阶里是一个前缀,意为“神经系统相关的”,指的是:

·我们的头脑和身体经由神经系统连接在一起。

·我们的神经系统控制我们的感觉器官去维持与世界的联系。

L即Linguistic,“语言的,语言学的”,指的是:

·我们运用语言与别人做出相互联系,经由姿势、手势、习惯等无声语言显示我们的思考模式、信念即内心种种状态。

·我们头脑与身体之间的联系机制所用的语言模式。

P即Programming,“(计算机)程序设计、程序编制、编程”,指的是:

·借用计算机科学的用词指出我们的意念、感觉和行为不过是习惯的程序,可经由提升我们“思想”的软件而得以改善。

·通过改善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重复程序,我们便能在行动中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这三个字母的解释表明了NLP的基本假设:外界环境为我们的心灵输入程序,唤醒、激发我们的神经系统,身心系统与外界环境互动,达成动态平衡,我们生活在神经系统塑造出来的世界里,并据此与外界的世界发生关联。

进一步的理解:作为一个生命系统,作为一个具有超复杂神经系统结构因而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调整神经系统结构,从而改变思维习惯和心理特质。

单单是这三个字母自然无法对神经语言程式有什么深刻认知,不妨在读一读《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北师大版)的如下定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即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整体优先是指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典型实验如勒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会出现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普肯耶现象,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从感觉、知觉到意识、思维再到语言、言语,人就像一台无比精密的仪器,有着超乎想象的复杂结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分支都需要花费许多人一生的精力去研究,细细辨析,除基因决定人的感官处理信息的程序,决定感觉和知觉的反应程序外,其他如意识、思维、语言等则要看后天的文化环境有何影响,这是神经语言程式学能够助人自助的理论依据。人的许多东西是在基因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不知不觉地决定了的,假如我们想要有所改变,所能凭借的只有语言。语言能够承载许多东西,但语言只有改变人的行为才能够改变人的习惯,进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不是说几句话吼几句口号或者读几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能够有所改变,关键要看是否认同让人改变的理论。NLP理论是否能够使人改变?当然仍然要看这种理论所推演出的常识能否让人信服。香港李中莹先生将这些推演出的常识称为“假设前提”,这里做简要的介绍并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第一,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两个的人生经验会完全相同,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系统、价值观、规则系统完全一样,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反应完全一样,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完全一样。每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价值观和规则系统都在不断变化,与别人看法不一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因此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一个人不能希望别人放弃原有的信念系统价值观和规则系统转而信奉另一套,每个人的信念系统价值观和规则系统都只对自己有效,不应强逼别人信奉,改变自己,别人才会有改变的可能。

第二,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件事的原因,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者使事情恰如己愿的权力,我们只能推动自己,而不能寄希望于他人或环境改变,但是,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不顾效果是自欺欺人,在三赢(你好我好世界好)的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重要。说道理常常将注意力放在过去,注重效果则将注意力放在未来,任何计划都是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动的目的。道理由理性方面的标准决定,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系统价值观和规则系统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一样,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感性的一边加上理性的认同,没有效果的道理应该加以检讨。有效和有道理可以并存,但必须从相信这种可能开始,追求道理而非效果,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第三,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感官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感官的运用是主观和有选择的,因为不能也没有必要摄入所有信息,摄入的资料经过我们的信念系统价值观和规则系统过滤而决定意义,并因此留在我们脑中,因为信念系统价值观和规则系统是主观的,所以意义也是主观的,每个人的世界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塑造出来的,并且我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或相对的真实,我们每个人都凭着主观的世界去处理每件事,改变主观世界就改变了一个人对现实世界事物的态度。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生活,改变主观经验的结构模式就改变了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只须改变内在的世界,我们的人生就会改变。

第四,压力来自我们对事件的感受,情绪来自我们对他人言行或环境转变的态度而非这些事物本身,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响应。沟通没有对错,只有“有效果”与“没有效果”,说得多对不是关键,对方接收到你想传达的讯息才是目的,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重要,使听者收到讲者意图传达的信息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方法。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的气氛,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指证。

第五,重复旧的做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做法不同,结果才会有不同,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旧的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只有不断改变做法才能与其他事物、关系有理想状态。当然,这不是让人浅尝辄止摇摆不定,要做就要充分彻底地去做,但假如没有效果,就不要害怕做出改变。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习惯是使我们不用思考便能做到某件事的力量,这就使得我们失去修正行为的动力,所以有勇气改变习惯对我们很重要。祈望不改变就使自己变得更好,不如想一想如何改变才能取得效果

第六,凡事都至少有三种解决办法,对事情只有一种办法必然陷入困境,因为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种方法的人也陷入了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局面,有第三种方法的人常常能够找到第四、五种方法。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至今不成功,只能说明使用的方法还都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世界上尚有许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没有认识到的方法,只有相信这一点才能去寻找并找到它并使结果发展改变。对任何事情我们都选择的权利,而且不止一个,“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使得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存在,真正想要做到某件事就总会想到办法。

第七,每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身某些深层需要,每个人的行为,对于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下最有利的行为,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正面的动机,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的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快乐成功的资源,每个人都有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就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提升大脑,许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在所有事情或经验里,正面与负面的意义都同时存在,将事情或经验当作绊脚石或者踏脚石完全由我们自己做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情绪和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重要的是不要总是否定自己。渴望出人头地,追逐名利,这是人的正常的动机,假如否定了这样的动机,就会出现自我挫败现象,就会出现低成就高潜质的人。否定自身的在别人看来很正常的需求说明这个人存在身心矛盾和动机冲突,对于这样的人,拖延是最可怕的事情。有能力给自己制造困扰的人,也能够消除自己的困扰,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来自外界事物,而是来自人的信念、价值、规条系统,下决心改变就一定能改变。

第八,任何一个组合里,最灵活的人最能影响大局。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有选择便是有能力,所以灵活的人有能力。灵活来自多凭对环境的观察来做出判断,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灵活也是自信的表现,越是不自信越会固执地坚持某个模式。灵活不代表放弃立场,而是要尽力找出双赢乃至三赢得可能性。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做出改变,固执是在被逼的情况下做出改变。

第九,没有挫败,只有响应讯息。“挫败”是告诉我们需要改变的一个讯息。“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的时候才能用上,只要还想解决事情,事情就仍在继续,就没有“挫败”,只有讯息。“挫败”是既成事实,“怎样改变做法”则指向未来。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成功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自信的基础,每次挫败都不过是学习过程中修正行为的一步。人生所有的学习都是经过不断的修正而达致完善,把每次挫败的教训都掌握了,每次挫败就都成了学习。自信不足的人,潜意识里总是有“不用干下去”的念头冒出来,于是就“挫败”了。知道自己属于自信不足的人就要学会激励自己,并且想办法让自己处于一个可以激励自己的环境。

第十,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积极正面的,潜意识从来不会伤害自己,只会误以为某种行为能够满足该动机引发的需要,而又不知道有其他可能的方法。情绪总是给我们一种推动力,使我们想要摆脱某种环境或状况,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情绪和动机,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但是,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一段时期不等于一生。行为不被接受因为没有效果,找出共同目标才能创造和谐关系。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找出动机背后的价值观。价值观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除了基因之外的最重要因素。让有的人看不惯甚至拍案而起的事情,在别的人眼中可能根本不值得关注。即便对某件事情采取了相同的反应,假如让这些人去处理这些事,价值观的不同就会显现出来,而且,在某件事上持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在其他事情上则未必如此,所以说价值观是造成人与人差异的重要因素。人的经由认知系统的情绪反应和动机都要受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假如这种认知和人的本能的情绪反应和动机相矛盾就会造成人的身心困扰。例如,一个人可能突然发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人,而原有的价值系统却强烈地鄙夷这种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宽恕自我,对认知系统做出必要的修正,然后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满足自身的需要。行动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贪图享受并非坏事,真正想要享受生活的人都懂得只有刻苦努力付出足够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认同的道理。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过富足、幸福的生活,必然要选择一条在别人看来艰辛而在自己却乐在其中的路。任何事情都会有积极的一面。正常人的任何动机都不会只有自利的一面,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人世上鲜有,那些损人利己的人千夫所指必定无疾而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