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念与能力 1

 李灏 2012-08-15


为什么我们经常管不住自己?
因为我们总是活在情绪里,而情绪和本能、直觉、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做出选择。
为什么道理懂了却无法做到?
因为“懂了”是“明白了”、“知道了”,仅仅停留在浅意识层面,距离进入潜意识层面成为“信念”还非常遥远,换句话说,懂了并不意味着相信,不相信自然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
为什么相信某些道理却仍然无法做到?
因为人的需要是不同的,相信某些道理很可能是停留在“认同”的层面上,距离感同身受还非常遥远,对于当事人而言,或者觉得不值得放弃其他东西按照这些道理去做,或者对自身能力没有信心没有勇气采取行动。
没有办法做到意味着能力不足。能力是一种心理特质,主要有判断力和执行力构成,要判断出每一种事实的可能性,需要丰富的观察思考,要选择一个目标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干到底,需要坚定的意志信念,也就是说,能力决定于观念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但要观察世界上的万千事物,还要反过来观察这个人自身,前者决定了这个人的判断力大小,后者决定了这个人的执行力大小。
观念在这里不仅仅指价值观、信念,还包括观察学习得到的知识和观察思考得到的观点。一个活着的人,即便不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活动,除了那些受前意识控制的行为,其行为都由潜意识里的观念决定,这些潜意识里的观念一般被看做感觉,只有当我们深入分析的时候才能发现它们的构成。
没有人能够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观念。每个人都同时具有生理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主要是物质、能量的摄取和吸收以及废物排泄,即新陈代谢,心理的需要主要是维持身心系统的平衡。鲁迅对孔乙己、阿Q这两类人大概都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但这只代表他的观点:环境不变,这两类人的观念就不会变,环境变了,他们仍然未见得改变,虽然他们活得很糟糕,他们自己也不会感到幸福,但他们靠着扭曲了的观念维系着身心系统的平衡,没有变成疯子。假如想要改变观念,必须从调整身心系统的平衡入手。
调整身心系统的平衡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假如仅仅听几节课练习几小时或者读了几本书就能够超越自我,整个人类社会都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大发展。自我是什么东西?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自我”是一个人称代词,“多用在双音节动词前,表示这个动作由自己发出,同时又以自己为对象”。当我们将这个词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使用的时候,它仍然具有这样的含义:由自己发出动作,同时又以自己为对象。要进行调整就必须首先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承认原有的观念不正确,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说起来很简单,但不要忘了与系统平衡关系最密切的情绪反应几乎不受理智的控制!理智没办法直接指挥情绪,我们只能通过调整呼吸和意识状态的方式对情绪进行调控,这意味着只有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才能一点一点地改变观念。
近似地讲,观念就是人的心理场。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我们感觉感知到的主观世界)与物理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并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心物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有一男子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骑马奔驰了数小时,当他终于找到一家客栈时不由喜出望外,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他从哪里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虽然他已经安然地穿过湖面,但他还是惊恐致死。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摘自《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序,微作改动)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人一定是身心系统临近崩溃,所以才会被吓死。与此道理相近的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一个死囚犯被绑在黑暗的房间里,行刑者在他的手腕上用冰冷的东西划过,接着房间里便响起了“嘀嗒、嘀嗒”的声音,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囚犯死了,他被自己的错误判断吓死了,事实上他的手腕上根本没有伤口,那种声音来自事先设计好的滴水器。假如一个没有罪不甘心死去的人受到类似的待遇,未见得会吓死。当然,社会伦理也不允许做那样的实验。社会伦理是一个超越个人而存在的心理场,同样制约人的行为。
孔乙己、阿Q活在他们各自的心理场里,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行为环境被自己的心理场限定了,他们只能做出那些有限的行为,没有力量改变自身的命运。现实当中,与此类似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他们的心理不够强大。那么,怎样使心理强大起来呢?这就是这本书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了。
要使心理强大起来,需要塑造一个强大的心理场。强大的心理场如何塑造?首先要了解心理场的结构,其次要了解形成心理场的逻辑原理,最后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运用形成心理场的逻辑原理重新塑造心理场。这样的过程也可以称作《重塑心灵》(香港NLP导师级人物李中莹著)。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说强大的心理场意味着高情商。
有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最重要,也有人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显然的事实是能力并非完全由智商决定,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力量首要的是情商而非智商,情商是与人交往达成目标的能力的衡量,智商却是辨识客观事物的能力的衡量。当然,智商高到爱因斯坦、薛定谔、冯·诺伊曼、希尔伯特这些大牛人的程度就该另当别论了。即便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没有获得巨大的荣誉,搞科研的人也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着社会,只不过这种影响并不明显罢了。情商比智商重要,应该是应用在一切存在利益纷争的场合。现在搞科研也常常会出现情商比智商重要的现象,充分表明了心理场强大的重要性。
人类超出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就是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其行为并非完全由基因设定。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能力,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点,但是,学习能力是受观念决定的,不懂学习、不想学习、不会学习都是缺乏正确观念的表现。假如心理场、情商、学习能力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