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志

 沃野a 2012-08-16
《在那遥远的地方》------走近老子
文/红尘渐远
梦境:昏暗的农家小院依稀还可以看到简陋的篱笆,藤本植物填满了每个空隙。依然是那张圆形的石桌坐落在院子中央。每次失败的重创之后这里都是我梦中疗伤的地方,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阳间还是幽冥。瘦弱而冷漠的女主人一如既往默默送来一壶茶,微弱的声音淡淡的招呼。我亦若有所思的审视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瀑布般秀美的长发遮去了左脸,毫无表情的右脸只有那只偶尔闪动的眼睛才能够证明似乎她有着生命。尽管我不太相信轮回,尽管我无法证实穿越,不知晓这是一家客栈还是冥界我前世的家,一切都是那么安谧、闲适、熟知。
二十多年来激进的个性屡屡一败涂地,人情冷漠的年代早已麻木了虚假的慰藉,自立的个性让内心越来越冷酷,绝望中沉默蜗居,在这莫名的栖息之所让时间慢慢抚平所有伤痛之后再次百折不挠的踏上征程。而这一次来到这里不同的是我并没有失败,一连三个月的忙碌疲惫之极,仿佛丢了半条命,以至于如同经历了一次惨痛堕入又一次轮回。能够让身心暂时逃避一下现实的依然是这阴阳难辨若干次出现在梦境的地方。
记得一篇网文说他用摄像机录下了大街上上班时间的几百幅表情,大部分人都是充满了焦虑和急躁,紧张的生活节奏让人变成了一具具有生命的机器。人活到这种状态已经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在我看来无异于鸟雀睁开眼
就觅食裹腹直到生命终结。残酷的社会现状让人情的距离越来越大,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内心深处寻一处完美国度,休憩于老子的哲学世界。
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了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如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面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都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
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之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尹喜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您抛弃我们之前,能否劳神一下,为我们留下您的思想?)于是,老子就写了五千言《道德经》。抛开他的治国之道,我们只研究:无为。大约是看多了历史上君主种种行为所带来的灾难,老子对症下药地开出一剂治国药方----无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为无为则无不为。

我们只要看看周公之德、孔子之仁、孟子之义、荀子之礼,就可知他对历史的惊人预见。大约到了荀子的“礼”,再往下便无法收拾了,只好用韩非的“法”,于是出现暴秦,真正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通过这段话,我们可见老子对历史的悲观,对人类文化石的基本评价。在他看来,人类道德是一个逐渐堕落的过程,而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创造”,只不过是对堕落人性的被动适应,甚至是对其的取媚。所以,他认为,人类历史应该反过来,逆向行走,去追溯本源的“道”,就是他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的过程。他认为,这是人类唯一的自赎之路。你看他逻辑的推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已有的历史是人性的退化史,而逆向行走才是人的进化史-----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令人惊诧的“进化论”!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小民少,这是老子对他的理想国家所定的规模。这是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可以省去很多管理机构,也是为了限制统治者的欲望,甚至也是为了消除战争。另外,小国林立,可能也使小百姓有更多可能的选择吧,要“偷渡”不就更容易些吗?抬起腿来就可以“适彼乐土”。

老子当然反对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上的社会组织上的联系。他要让人回到自然的血缘纽带中去,回到家族中去。从而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原始的自然安关系。他要人不远徙,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但人却“老死不相往来”。不相往来,是“无为”的结果,既然“无为”,哪有往来?又何必往来?

《道德经》中引人注目的第二方面便是老子的处世哲学。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和创新精神。但老子不要。这当然与他反对文明进步有关,但最真实的想法可能还是怕为天下先要倒霉吧。我们要注意,这地方是“不敢”而不是“不愿”。这就提示我们问题症结之所在。“不敢”是老子的法宝,是他的经验。这生儿发白的老子,到底要教我们什么?就教我们如此下贱卑鄙的活着吗?

很多人都在这种层面上大骂老子,否定老子。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生活,那样社会太卑污了,我们自身也太肮脏了。我们不能像老子所说的那样自渎清白,但我在这里要为老子辩护几句。辩护一,由于汉语缺乏必要的失态限制和虚拟语气,有些句子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作者的理论主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客观现实。”“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们是把它看成老子的理论主张的,但把它看成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不也可以吗?辩护二,我认为,读老子的著作,重要的不是看他提倡什么,而是看他向我们描述了什么,看他向我们描述的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可怕。我们来看看老子的生活时代:什么样的血没流过?什么样的阴谋没有被制造过?什么样的悲剧没有被上演过?什么样的邪恶与残忍没有猖獗过?什么样的信义没有被出卖过、、、、、、历史太黑暗了,在阴暗的散发着霉变之气的档案馆里青灯苦读的老子,心灵也不免随之黑暗;现实太邪恶了,饱学博识的老子亦不免随之油滑,甚至狡诈。这是黑暗历史与现实侵蚀正常的心灵,使心灵亦随之蜕化变质的典型事例。

而老子的处世哲学,正是夹缝中求生存的技术,是苦难重重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是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诀窍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来取得苟且偷生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正如有专制,必然导致全社会的变态。

以资本为依托的经济社会距离老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日趋遥远,而我所向往的小国寡民、乐于桑蚕无异是在追求世外桃源,恐怕再度经历这个时期已经又是下一次人类文明了,呜呼!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