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山景区保护的“加减乘除”法

 智慧旅游519 2012-08-17
黄山风景区积极推进景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工作中创造性地推出了“加减乘除”景区环境保护办法,实现了景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方立华

    黄山风景区始终恪守“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产出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游览体验最佳化”四位一体的理念,运用“加减乘除”法,积极推进景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景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监管

    落实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强化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管理,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并向社会公布情况,加大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的监管力度,开展环境监察和环保专项行动,突出对施工噪音、餐饮油烟、汽车尾气的检测和整治,通过监督检查,整改提升,景区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今年3月份,测得景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瞬值最高峰值,达到每立方厘米267100个,高出我国空气负氧离子保健浓度评价标准最高等级(6级)的127倍,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达267倍。今年,在加大环境监管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环保项目硬件建设,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工作,抓好生态环境背景值调查,增加景区环境质量PM2.5监测项目,推进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黄山)观测站建设。

   “减”少排放

    以开展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为契机,向景区广大干部职工、毗邻景区群众,以及来山游客宣传环保知识,倡导低碳旅游新方式。

    近些年来,黄山风景区通过不断探索,推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改变燃料结构、车辆统一换乘、外迁办公和生活区、净菜净物上山、垃圾洗涤下山、开发绿色环保旅游纪念品,运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创建“绿色饭店”和ISO14000国家示范区等;通过实施减排措施,景区内酒店人均用水量减少了6.5%,人均用电量减少了17.78%,人均柴油消耗量减少了5.12%,人均汽油消耗量减少了47.36%,人均液化气消耗量减少了33.33%;2010年底,黄山风景区入选首批“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发表了《中国风景名胜区“绿色生活、低碳发展”黄山宣言》。

    今年,景区将对新国线营运车辆进行更新换代,推广山上酒店自助餐,宾旅馆逐步取消“六小件”一次性用品,建设政务平台实行无纸化办公等,进一步细化减排举措。

    “乘”势而上

    健全并实施了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严把建设工程选址、方案设计、环境评估、施工组织等关键环节的审批关;对已批准立项的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实施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300余人组成的资源保护队伍和50多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世界遗产资源开展科学保护、规范管理,建成全国首家高山防火水网,首创“景点轮休”,实行迎客松“专人守护”的世界创举,对列入世界遗产54株古树采取了“一树一策”、“一树一册”措施,《古树名木保护规范》、《游步道建设标准》、《卫生保洁标准》被评为省级地方标准,“梦笔生花”移植、光明顶生态景观修复等做法,破解了一系列困扰山岳型景区环境保护的难题。

    今年,将实施完成外围环黄山1000亩生物防火林带、迎客松应急保护平台升级改造,以及松材线虫监测检疫站建设等,并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古树名木监管体系、松材线虫监控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护体系,以确保实现连续33年无森林火灾、古树名木安全、松材线虫不进入景区。

   “除”治污染

    景区先后建成了温泉、天海两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完成了温泉、天海、玉屏楼等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西海和北大门两个污水处理站建设正在快速推进。目前,景区污水处理设计能力近8000吨/天,与此同时,景区对全山污水实行“统治统管”,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编制实施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加大对环境卫生管理软硬件的投入,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环卫队伍,形成区域、路段责任制卫生清扫保洁网络,悬崖、沟谷中的垃圾,配备专职放绳工攀崖拾捡;游道沿途、游人集散地设置垃圾回收池(箱)近1500个,实行全山垃圾袋装化,建成6个垃圾处理场,做到日产日清,实现无害化处理率100%。景区内所有新建、维修和拆除等项目建设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渣土除二次利用外一律运出景区处理。建成山上、山下两座35KV输变电工程,景区实现从烧柴、烧煤、烧油、烧气逐步过渡到以用电为主的燃料结构,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全山宾馆饭店、职工食堂全部安装餐饮油烟净化设备,做到油烟达标排放。建立游客换乘中心,配备环保型车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对全山旅游公路、停车场、游人集散地实施生态硬化处理,对施工工地加装封闭防护栏,减少扬尘污染。景区将在今年,重点抓好垃圾减量化及分类下山、建设温泉垃圾中转站,开展核心景区有机垃圾“三化”处置研究和应用。

    黄山风景区现有两个“量身定做”的法规和规章,一个是由国务院审批、住建部(原建设部)批准实施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另一个是由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修订的《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景区管理部门正按照这些规定和要求,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这一世界遗产资源进行利用。据悉,2011年,黄山风景区进山游客突破252万人次;用于景区保护性支出达4.13亿元,不含景区保护管理机构人员和运转支出等。

黄山风景区的保护和管理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果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普遍赞誉,相继荣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国内唯一荣获“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WTTC)”,亚洲首个加入“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国内首个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景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黄山风景区联合设立了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黄山)观测站”。

   (作者单位:安徽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