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至夏至艾灸养生法
前天开始进入立夏,也正式进入了我们爱灸族的艾灸黄金期,各位灸友们可要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时段,除自灸还应帮助或建议家人精诚艾灸保健补阳,为下面的秋收冬藏累积本钱,能这样做就是《内经》里说的“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了。
“立夏小满二节。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而浮,则成夏季。立夏以后地面阳热较多。满者,地面上热满也。曰小满者,比较大暑而言也。此时地面阳热小满,不止旧年降沉的阳热,升现出来的关系。今年太阳由南往北,地面受热的关系,亦居其中。但生物的阳根,则旧年降沉的阳热,负责较多。地面之际,阳热小满,地面之下,阳热已大虚矣。故小满节后,多下寒之时病也。
芒种夏至二节。地面之际,阳热小满,雨水又足,麦穗生芒,将成熟也。夏至者,至者,极也。冬至为阳热降极而升之时,夏至为阳热升极而降之时。夏至之后,经小暑大暑,于是立秋。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于是立春。立春则阳升,立秋则阳降。夏至阳降,必经小暑大暑之热,然后降。冬至阳升,必经小寒大寒之寒,然后生。升降的范围大,则由升降而生的圆运动的中气足。所以夏极热,冬极冷地方的人,特别聪明(中气足所以肾气旺,中医说“肾通脑”,故聪明)。冬至以后,交立春而后阳升。夏至以后,却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阳已先降。造化之道,惟恐阳气不降。因阳性本升,所难得者,阳之降也。所以《内经》曰“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阳升则出,阳降则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则倦怠(中府太太:因体内积存的阳气大量发散出去,内虚所以人身容易倦怠,故夏天运用艾灸等补阳养生法,补充所失掉的阳气后人则不易疲倦)。交秋冬则健康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原理上篇]
中府太太按:“交秋冬则健康也”是指居住地的阳热,能够顺应秋冬季节降沉的地区。若季节反常的地区,如南方某些地方入秋不凉反热,或入冬不寒反暖的则人身未必健康,反而易得一些时令病如冬温等病,故艾灸养生也应时时依据当地气候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田原:中医有句话叫“春夏养阳”,如果说您和卢火神治病的时候都是从阳论治,那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春夏两个季节把阳气“养”足了,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
李可:《内经》里面有“春夏养阳”这么个提法。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遏制它。因为人是自然界大气所生万物的其中一种,人的身体和自然界是同步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有的动、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冬天,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后,到来年开春,阳气慢慢生发,这个时候冬天的动物也醒来了,一些植物开始慢慢生长、萌芽、发育,这是一个阶段。然后到了夏天,阳气又进一步生发。所以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人的生命,以及动植物的生命,也是依据这样一种情况生长、发展,也要消耗很多阳气,所以在这个时候要强调养阳了,要不断地补充、保护阳气,就是因为阳气消耗特别大,你不要再伤害它。其实阳气这个东西,不仅是春夏要养阳,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你都不要伤害它。——《人体阳气与疾病》
中府太太: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按照古中医《内经》的养生理念,知道在夏天我们体内的阳气是大量往外生发的,多处于外热内虚,上热下寒的状态,就知道如何来养生了:首先生冷寒凉尽量少吃最好是不吃;进入空调冷气房要注意保暖,没有必要空调风扇少用或不用,尽量让人体顺应夏天阳气生发旺盛的自然状态,也适当发发汗,以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气;尤其是平时就是虚寒湿的虚弱体质,气血两亏容易疲累者,容易感冒,手脚怕冷者,鼻敏感,鼻炎,哮喘等患者。艾灸还是以强壮脾肾这两个先天根本的要穴为主,可以坚持艾灸无病长寿8要穴,其中强壮肾的穴位可适当多灸,如关元,气海,涌泉,神阙(隔炒盐灸更好,请参照敝博客相关博文。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治少年房多短气[少年过度房事纵欲伤肾后少气无力],盐灸脐孔中二七壮”[约十四壮。艾炷大小和壮数应依体质和对艾火的耐受度为准]);还可以加灸命门,八髎,肾俞,筑宾,太溪,三阴交等穴;脾虚者还是要加灸中脘和足三里;平时容易气虚疲劳者多灸百会和上背部的大椎,身柱,膏肓穴极效;薰耳灸和坐薰灸也是很好的补阳排寒湿灸法。大家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当的穴位施灸。
以上是我们艾灸养生的一点心得,谨供诸位艾灸同好参考。
火有补泻,热性体质也能灸
火有补泻,热性体质可灸
很多人都在询问着一个问题,体制热的人是不是不能灸!因为灸法属火只能补啊,一灸不就更热了吗。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是大家还不了解火性,就连一些从事者也犯迷糊。其实,我们的祖先已经把原始灸的补泻讲的很清楚了,慢火自灭为之补,吹火速燃是为泻。用艾条施灸运火也有补泻,艾条之火具有四相:温、热、灼、痛。温热为补,灼痛为泻,以补泻之法来刺激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穴位,经过经络的传导,来调整身体的寒热虚实。 对于热症施灸,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作注所说“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起窗,如揭起被,皆谓之发”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的散热退热祛邪外出的目的,所以称“火有拔山之力,开门驱邪之功”。 所以,大家不必害怕,我们身体的功能很神奇,只要火足量够,正气内生,寒热之邪自然出矣。所以热性之人可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