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之法,补泻皆宜

 悟道然 2021-07-17
图片
艾灸,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安全可靠的自然疗法在中医养生和治病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现代人对于艾灸的认识多受到《伤寒论》“火逆”、“火劫”之说的影响,认为艾灸为温补之法,凡是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使用灸法。实际上,灸法在养生与治病中,既可补虚,又能泻实;既能温寒,又能散热;既可扶阳,兼能养阴,单纯认为“针法属泻,灸法为补”是片面且值得商榷的。
灸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学说为依据发展而来的。
不论是治病还是养生,中医的基本原则均是调整阴阳,使人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和合”的平衡状态。因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灸法仅能温补的观点既不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又不切合中医实践。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艾灸可补可泻,《灵枢》中论述到:“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不断完善,积累了诸多艾灸在补泻方面的临床经验。
灸法,是借灸之火,通经络之道,内达于脏腑,直驱于邪伏。
有寒则温热而消之,郁热则引泄而散之,血气凝滞则温通而行之,阳气虚弱则温阳益气而补之,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这其中就包含了补和泻的理念,即虚者灸之,则正气得扶;实者灸之,则邪气得除。艾灸虽药材单一,但经络之异,穴位之差,手法之特,使其具备了温补与泻热的双重调节作用。比如气海穴对于气虚患者而言此穴位的灸法就为补法,且补益之效增倍;肺俞穴在治疗风寒表证的过程中进行艾灸,就起到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的泻法功效。除此之外,以温和灸为主的补法操作与以雀啄灸为主的泻法操作也极大丰富了艾灸的适用范围。 
艾灸有补泻之分,腧穴有经络之异
因此,希望通过艾灸来达到防病养生的效果就必须根据自身状况辨证施治,恰当定则,合理选穴,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对专业的水准才能充分发挥艾灸疗法的养生保健的功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