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門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賞(一)【圖】

 還舊樓主. 2012-08-21
 
 
 
 
 唐诗意图 - 温柔细雨 - 一丝小雨盈盈而落......
 
 唐诗意图 - 温柔细雨 - 一丝小雨盈盈而落......
 
 
 
吴門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賞(一)

 分享了一篇文章:《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文征明(1470一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从正德到嘉靖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人,人材济济,但在当时,出类拔萃,声名显赫,唯有沈周、文征明等一些人。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征明传世画作还《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画作有《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东园图》等。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浒溪草堂图  纸本设色 乙未(1535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浒溪草堂图》卷是文徵明为吴邑沈天民所作,描绘的是吴氏浒溪草堂里文人雅集场面,在山穷水复的尽头,友人先后乘舟而至,反映出草堂主人及其友人淡泊明志的人生追求,构图严谨,笔法细腻,设色明快,反映出这一时期文徵明小青绿山水的共同特征。此画画法秀润,意境清幽。画面上描绘的是高木浓荫,掩映草堂,群山环抱,清波蜒曲,帆樯林立,榭阁屋宇错落。近处草堂敞轩,二高士案前对坐,正在高谈阔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用笔细腻严谨,山石仅用渴笔微抹,以点苔显出明暗,经营位置,得写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图后上角署款: “徵明写浒溪草堂图。”钤白文“徵明”印。卷后别纸有文徵明长跋。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真赏斋图  纸本设色 1557年作
 
    此图为文徵明为好友华夏(字中甫)而作。华夏在无锡隐居时,曾在在太湖边修建了别墅——真赏斋。他收藏金石书画凡四十余年,鉴赏水平很高,时称“江东巨眼”。此图是画家八十八岁时(公元1557年)所作。《真赏斋图》画的是一幅园林小景。草堂书屋中,二人对坐把玩书画。草堂周围修竹丛生,古桧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珑剔透。并杂以花草树木,异常幽雅。这件作品无论竹子、树木、草堂、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精细,但在工细中寓质朴,于沉着中见灵动,尤其是作者已达如此高龄,还能画出这样工细之作,实为罕见。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文徵明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兰亭修禊图  金笺纸本 青绿设色

    此画描绘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风俗。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在这幅作品之中,画家以兼工带写的方法勾画了曲水湾湾,兰亭环抱其中。树木和竹子画得非常工细,但不刻板。山峦皴擦简练,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概括,富于一种装饰趣味。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仿米氏云山图  纸本墨笔  纵24.8厘米横6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就是文徵明的粗笔作品,笔法粗简,墨气淋漓,气象萧森,笔力遒劲,在粗放中抒写了宁静典雅的气质。在寂静萧索的大自然之中,一人策杖过桥,似在略停深思,其沉静思索的姿态映衬了自然的萧森与静穆。画面苍润,题字苍老,题诗韵致,表现了画家诗、书、画兼长并擅的文人墨气,画家凭借此抒写了沉静的文人名士生活的情怀。此画是画家晚年的作品,风格粗放,用笔老辣,很能体现画家艺术功力。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剑浦春云图卷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江南春图卷  手卷 绢本 辛未(1511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幽谷浮云  镜心 丙子(1516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惠山茶会图  纸本 戊寅(1518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未署款,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书序,记该图作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时文徵明49岁。后纸蔡羽、汤珍、王宠三家书诗,顾文彬题记。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此图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畹纳剿澹⒂蟹⒄勾丛欤髁⒘嗣鞔娜饲嗦躺剿男赂瘛
 
雨余春树图  丁卯(1507年)作

    款署丁卯十一月七日,文征明年三十八岁,署名文璧。时为濑石所写并补诗。
  近处有山路,坡陀叠起,古松三四,错落箫疏。茅亭前两高士策杖闲话,另一人则倚坐桥上,桥下流水淙淙,正在“耳中流水眼中山”赏心悦目的景色之中。中景平岸参差,坡脚间以巨石。岩际谷间,木桥相连,松林深处,水榭草屋六七间,游人点缀其间。远处一山崇起,顶平壁峭,皴笔不多,略见矾头,以苔点簇成小树,与山腰密林相连,山脚远处的松林淡淡化去,尽在烟中,是雨后的写景手法。全图师沈周青绿山水法,以赭石染平台山坡,以赭墨分面,再以青绿分染,使层次分明。人物林木用笔尚稚拙,为初期作品面貌。诗为:雨余春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梦藕图  手卷 水墨绢本 甲戌(1514年)作

    正德九年,宁王朱宸濠谋反,朝野大乱,政局动荡,文徵明在北京的友人寅甫遂有西风莼脍之思。全身退隐,正是中国文人在仕途艰难时每有的想法。他寄书求文徵明的和作,徵明便作了这幅画送他。画中茅屋临流,乔木环匝,环境幽静。屋中一人据案昼寝,当是梦见故乡的寅甫了。画法清俊秀拔,烘染不多,冷寂闲逸,与士子归隐的心境颇合。用画笔劝归,是高层次的一种动员方法,自然这也是文徵明一贯的淡泊心态,故画境很自然的出于胸襟,其绝尘的趣味便丝毫没有造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湘君湘夫人图  纸本淡设色 丁丑(1517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该图是文征明早期仅存的人物画名作。此画是根据屈原《楚词.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即湘水女神的形象描绘的。传说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嫁舜帝为妻。舜帝卒后,二女投于湘江之中,被人们称为“湘君”和“湘夫人”。此图画面简洁明快,毫无背景衬托,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答,神情生动。人物造型来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形象古雅,体态修长,长袖飘逸,衣裙曳地,用游丝描,施朱红及白粉,精工古雅。从文徵明和王稺登的题跋可知,文徵明曾请仇英以此题作画,但文氏看过后并不满意,自己又重新创作。可见,文氏是在刻意追求一种“古意”,与仇英有不同的审美趣好。画上方自书《湘君》、《湘夫人》两章,后署“正德十二年丁丑二月已未停云馆中书”。正德十二年(1517年),时文徵明48岁。本幅有文徵明、文嘉、王稺登题跋。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游吴氏东庄图  立轴 癸酉(1513年)作

    款识:相君不见岁频更,落日平泉自怆情。径草都迷新辙迹,园翁能识老门生。空余列榭依流水,独上寒原眺古城。匝地绿阳三十亩,游人归去乱禽鸣。近游东庄,有怀先师吴文定公,赋得小一首并系拙图奉赠嗣业道兄。是曰,同游者吴次明、蔡九达、钱孔周、得子重、王履孙、履仁、东禅僧德璇。癸酉五月六日,徵明。印鉴:文徵明印(白)衡山(朱)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郊原春风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春风著柳弄鹅黄,宿雨郊原细草香。莫怪幽人坐忘去,远山偏是称斜阳。文壁。印鉴:文壁征明(白)停云生(白)
    边跋:衡山先生初名壁,四十许以后方以字行,故早作所法三赵而秀美特甚者多署文壁。晚年仿董巨仲圭者,乃书征明,赝本往往作璧,误也。丙戌五月,乡后学吴湖帆审定记。
    文徵明既向吴宽学文,向李应祯学书,又在绘画上拜于沈周门下,后遂统领文坛、艺坛数十年,不仅从此确立了吴门画派的地位,也是画史中继赵孟俯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郊原春风图》是文徵明早年的典型风格,虽然尺幅不大,却工细特甚。设色极为考究,点染具全,在位置经营上大气又富有层次,特别具有清雅秀美的文人面貌。题诗中描述的正与所画景色相符:春天的郊外新雨过后,细草发出淡淡的清香,柳枝上正冒著鹅黄的嫩芽来,高试谄陂g盘坐,竟然忘了归期;此时远山已是开始倒向斜阳的一边,悠然自得的情绪跃然纸上。画作裱边有二十世纪鉴藏家吴湖帆的题跋,吴在跋中称,文徵明初名壁,征明为字,四十多岁时才以字行,伪作往往将文壁的壁字误作璧。此件署款文壁,而这时的风格正是从赵孟俯中脱胎而出,秀美特甚。晚年署款文徵明的画作,则常常仿作董巨吴镇。短短几句便说明文画中署款、风格、以及赝本之间的关系,吴湖帆不仅自家出身吴门,无论于鉴定还是于画艺均得力吴门画派最深,所题往往教人佩服。
 
高士闲游图  立轴
 

青绿山水  镜心 戊寅(1518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听泉图

    款未署年月,除征明诗外,尚有王守王宠兄弟和诗,文征明于四十九岁二月,曾与王守、王宠等游惠山,于二泉亭下品茗,作有惠山茶会图,此图可能也作于五十岁前后。
  画一高士着朱衣,坐于流泉旁,树以细笔点写,或胡椒、或芥字、或平头,有苍茫朦胧意。远树以云烟烘断,尢能得飘渺之意。近树先以淡墨点叶及画干,以焦墨覆盖,更显浓郁深秀。远景不作繁琐,仅见清泉从山口入,两岸水边微见萋草,山石皴笔不多,用墨多次渍染,得其坚实厚重,深具王蒙笔意。石桥架于两岸,小溪则曲折而下,水流至此方始湍急,高士侧耳凝神,与泉声相应。树干用赭墨,山石在赭石上以草绿螺青分染,凝重之气,直透眉宇。征明诗为:空山日落雨初收,烟树沉沉水乱流,独有幽人心不竞,坐听寒玉意迟留。
 
绝壑高闲图  己卯(1519年)作

     已卯四月望,文征明五十岁写此图。巨幅,用笔劲朗,为文征明师学沈周粗放一体之典型风格。
  高士趺坐山岩平台,神气清远,以头部的比例而言,身形略高,然两袖宽阔,又似正确。旁立一童捧书侍立,岩下石桥前,友人携杖来会,正欲至此林泉胜境,把臂清话。
  山瀑见于双壁之隐蔽岩后,前岩壁际,老树或欹或斜,一作夹叶,一作芥字点,枝干挺雄劲拔,右侧也是绿阴浓垂,合成天幕。山石勾成后作横皴,具沈周笔法中披麻兼斧斧之遗意。瀑布冲激有力,回成水纹,水纹流动自然,颇见水势奔腾之妙。用浅锋法,赭石以外偶以草绿染叶,淡雅而不损笔墨韵味。此图不如八十岁所作古木寒泉之简练,用笔之妙,实异曲同工。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青松曲涧图  立轴 设色绢本

    题识:把卷敷茵坐黯然,清吟闲听水潺湲。长安尘土三千丈,不到青松曲涧边。徵明。钤印:文徵明印、衡山
    文徵明擅水墨、浅绛山水,亦长于青绿设色,继承赵松雪、赵仲穆父子,得绚丽雅致之趣。此图写长松叠嶂,飞泉深涧,士子或于松荫话旧,或于庄前清谈。远处梵刹耸出于碧山翠嶂之间,曲径蜿蜒而上,知仍在人迹可到处也。文徵明画,每将士人生活与山林野趣相结合,表现出他爱好自然及乐于恬淡宁静然并非完全出世的心境,故亲切、恬美而不失文雅。据画上诗句:“长安尘土三千丈,不到青松曲涧边。”或是他五十余岁在京任待诏时郊游记兴之作,亦可能出于后之记忆。盖徵明虽在京时日不多,又厌于作官。然居京生活,每出现于他晚年的回忆之中,故画与书法每及之。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松壑高逸图  纸本设色

     款识:小堰回塘曲曲通,一溪寒濑漱松风。忙身见画刚生媿,安得清闲似画中。徵明。钤印:“徵”“明”(朱文联珠印)
    《松壑高逸图》轴乃文徵明浅绛细笔山水作品,此图布景繁复,山岭重叠,岭间云霭冉冉,瀑泉层层叠注,形成溪流。山峦石坡间松柏杂树茂密,山麓平台上坐落崇楼、村舍、院落、水轩,松阴夹涧,一人坐石观瀑,柏林中两人漫步,水轩里一人望观山景。是图意境高旷幽深,表现出文人游冶山林的清雅情趣。 
    文徵明晚年的繁景细笔山水,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图式,即坡地和冈阜、山峦由近及远搭连叠积高深的群山叠岭,其间通过宛曲的溪流,构成形体间犄角对应和流动曲折的变化。坡地、山麓上的树木高耸挺拔,既将前后的景物联系起来,又增强了空间距离的深度感。这种冈峦山岭向上叠积的构图,意在加强山水画的平面装饰效果,同时视觉上又不失高深的空间感,这正是文派山水的一个重要特征。《松壑高逸图》轴和传世的《绿阴清话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千岩竞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都采用了这一种结构图式。
    此图的用笔工谨缜密,山峦和岩石的勾斫笔法细劲,随以短笔披麻皴和雨点皴皴擦纹理,墨色轻淡。松柏杂木勾皴和点叶、夹叶细谨周密,画法与《绿阴清话图》轴庶几相近,只是《绿阴清话图》轴的笔力更显得沉凝苍劲,《松壑高逸图》轴的用笔较为谨刻纤弱。《千岩竞秀图》轴是文徵明81岁时作品,也为繁景细笔画风,该图的山峦和树身密密点苔画法,与《松壑高逸图》轴甚是相类。
    《松壑高逸图》轴上的题诗,在《红豆树馆书画记》卷七著录的文徵明《观瀑图》上见有相同的诗句,后图署款:“嘉靖己丑(1529年)六月廿又二日写于停云馆中,文徵明。”时文徵明60岁。这与无年款的《松壑高逸图》轴似为同一题诗而分别绘制的两幅作品,这在文氏的创作中亦是经见的现象。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绿阴清话图  轴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题:“碧树鸣风润草香,绿阴满地话偏长。长安车马尘吹面,谁识空山五月凉。征明。”经何昆玉、吴湖帆鉴藏。本图绘高山耸立,树木葱郁,山下二人临溪对坐。自然景色秀丽清幽,人物情态恬静优雅,表现的是隐逸环境和高士情操,也是画家本人思想、爱好的流露。作品布景繁密,树枝精细,多王慕遗意。然构图密中有疏,山石勾勒少皴,多干笔而不见渲染,形成规整而略具装饰性,用笔尖细中带工拙,墨色干湿相间而总体清淡。此图又名《五月空山图》。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松下对奕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地僻山深可避贤,苍松郁郁锁寒烟。棋枰最是消闲事,一局输赢日似年。征明。印鉴:文征明印(白文)、衡山(朱文)
    文征明同沈周一样,诗、书、画均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征明长期生长在苏州这个市民阶层占最大比重的城市里,他的身上,没有强烈的政治因素,也谈不上什么理想、抱负。他既无六朝人的超脱,也无唐人的宏远;既无南宋人的激烈奔放,亦无元人的淡涩清逸。于是他的画也给人一种安然柔和,少怨无怒的感觉。其中不难发现儒家之中庸,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或多或少的道家理念。文征明于花鸟、山水、人物兼善皆精,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由于师从沈周,文与沈多有近似之处,不过,沈周素以“粗”画着称于世,文征明则以“细”画最具特色。比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文征明《绿荫长话图》轴,就是他细笔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文征明笔法可以上追到元四家乃至董、巨。不过,董源、巨然的笔触一般偏于温润,外勾内皴线条不很分明,文氏的轮廓则明确而富力度,但又不似李成、范宽那般刚硬浑凝,而是比较枯淡松柔,显然他是有意吸收了元四家,特别是王蒙的画风,因而形成了更为工谨严正的格调。文氏讲究布局构图,其匠心处处可见,树石穿插勾连一丝不苟,几乎无一随意之笔。
    这幅《松下对弈图》是文征明又一精心之作。此图风格与上述《绿荫长话图》的笔致或有出入,可以看作是文氏作品中不粗不细、兼粗带细的一路。他有一幅《深翠轩图》,就是介于细谨微淡与粗犷浓重之间的形态,起笔收墨圆润有致,画风近于温雅沉静。《松下对弈图》庶几类之。图中三友,想必是画家与友人的化身了。文征明一生远离庙堂而亲近江湖,好与朋友唱酬游历,登山赋诗,以翰墨自娱,访旧地故人,焚幽煮茗,谈画品书,赏水石,论鼎彝,但凡休闲余事,他一概不拒,所以完全可以把《松》图里的人物视为自身写照。纯粹水墨比之设色赋彩,其难度应该说更大,文征明则无论尺幅多大,都能化难为易,有道是:胸中自有万千丘壑,腕底方现满纸云烟。一切笔墨元素在他的安排调度下,各臻其妙又浑然一体,构成了具有永久观赏价值的艺术品位。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古木乔柯  立轴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山水人物  立轴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两翁耦语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两翁耦语图》轴,具有文徵明一惯构图的特点,采用平远和深远的手法丛林密布,岩壑幽深,二高士膝坐对语,气氛雅静闲适,水墨绘古木溪桥,景物开阔,笔墨粗简劲挺。意境深远。山石用干笔,林木枝叶用细碎点构成,望去十分茂密葱郁。整个画面构图繁密,气势爽朗,画法得力于赵孟俯、王蒙,而又具自家风貌。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吴山秋霁图  绢本设色 庚辰(1520年)作  (3100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题识:正德庚辰十月,徵明。钤印:文徵明印(白文)
    题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外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繫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柤。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纷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薄疏功名抗,镏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晚,故国平居有所思。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徊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右杜少陵秋兴八首,嘉靖甲申十月之朔,书於玉磬山房,文徵明。钤印:停云生、文徵明印

    《吴山秋霁》卷是文徵明1520年五十一岁时专为陈淳而画,乃文徵明的精心力作。卷尾有其弟子陈淳篆书两行“文待诏吴山秋霁图,浩歌亭藏。”浩歌亭是陈淳的居所的代称。卷后有文徵明1524年五十五岁时隶书《杜甫“秋兴”八首》,卷尾有彭年1550年小楷题跋,时文徵明已八十一岁高龄,陈淳也已逝世六年。该跋是为陈淳之子陈栝而题。后入收藏家项元汴之手,卷中有其鉴藏印多方,入清该卷入藏乾隆内府,鉴藏印记五玺全,并有嘉庆鉴藏印记,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宛溪图  横幅 绢本设色 1521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渔梁红叶图  手卷 辛巳(1521年)作  (2296万元,2007年11月北京保利)

    《渔梁红叶图》是文徵明与其好友王信在愣伽寺夜宿而作。并有诗云:盘盘细路远荒冈,落日青山带渺茫。认得酒旗春酿熟。满溪红叶过渔梁。
    《渔梁红叶图》,以江南山水为背景,以江南岸的小丘,田园,河流及小桥为重点,“满溪红叶过渔梁”是画的主题。溪水北岸的远山层次分明,树木稀疏可见,溪边之石或淹没水中,或露出水面,勾勒少皴,十分规整美观。山中更有“百木之长”的松树枝叶繁茂,势铺霄汉虬曲交错,另几珠双勾的尖阔叶树郁郁葱葱,阔叶片片见笔,浓重茂密,树干的纹路清晰可见。树干、树叶的画法十发规范,前后的层次很清楚,且能相互映衬。山石的层叠造型十分美观。《渔梁红叶图》是一幅少见的江南山水作品。从技法上看,这件作品构思精密、笔墨工稳细腻,沉静自如。而主题也是高士归隐山林田园的意境,此中更寄托了文人画的一个核心情结:在脱离世俗繁嚣的环境中,体察自然,感悟精神的力量和乐趣。
    文徵明四十四以后以字行名,绘画书法题款皆用“徵明”、“文徵明”、“衡山”等,此画为五十二岁所作,当用“徵明”。文徵明这一时期以“细笔”为主,山水画的色调多为青绿。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上有乾隆皇帝御诗一首 “绣绘峣峰瀑带冈,秋光人意两茫茫。停云若嗜惠山酒,问渡应知溪号梁”。并有御印: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宋荦审定,钱镜塘藏等收藏。
    此卷为书画合璧,卷首即为吴湖帆题“唐六如金阊送别图卷真迹。黄甫子浚题诗合璧,吴氏梅景书屋珍藏。”此作亦曾为吴湖帆的藏品,并录入《吴氏书画记》中。卷末有唐寅题画诗一首:“金昌亭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珍调无别语,依依杨柳不胜情。”落款为:“唐寅画并题”,钤“唐居士”、“吴趋”及“南京谢元”三枚朱文印。其后为皇甫子浚行书自书诗,诗前题写:“春日送忍斋母舅先生招游虎丘,漫赋。”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金山图  立轴 1522年作

    题识:金山图。残碣间寻落照边,江光树色两苍然。风帆似掌平过槛,雪浪成堆远泊天。峰顶鹤归应有日,洞中仙去不知年。性情最与烟波狎,乘兴来潮更放船。嘉靖壬年春二月既望,临赵松雪本,长洲文徵明。钤印:徵明(朱)、停云(朱)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吴中十二景卷  手卷 设色纸本   (1000万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每忆吴中山水不获,时经其地,因绘十二景携以自乐。不啻神游其际矣。徵明。钤印:衡山居士。
    《吴中十二景》手卷是明代文徵明描绘吴中山水的袖珍手卷,这也是文待诏一生中创作的最长的细笔袖珍山水手卷,长逾六米,宽处仅十公分,自文氏自跋可知,此卷当是文徵明宦中有桑梓之游,归京师后情不能已,故以细笔勾勒、平淡叙事,一一刻画其心目中最能代表吴中、最能纾解乡愁的山水景致,用以自珍、自娱、自解,这也是文徵明传世作品中惟一之作。
  手卷引首由清初新安画派中坚人物查士标题:“名区揽胜”。卷精绘吴中十二景从阳山、虎丘开始,支硎、天平、天池、灵岩、横山、治平、虎山桥、玄墓、垚峰到最后点点的白帆影飘渺一片的洞庭太湖,把姑苏家乡的景色全都集中到10公分宽到6公尺余长的袖珍手卷中,展开珍卷:只见阳山山麓古庙林立,人在虎丘千人石上讲经论道,跨枫桥,走崎岖山路,过东硎山抵达万芴朝天的天平山。有游人坐轿上山,天池畔僧人带旅人稍息片刻,又乘舟到灵岩山,见佛弟子朝圣者爬坡而上,横山前亭子桥屹立在运河上,渔家正在欢乐地拉着渔网,河中小舟荡漾,过石桥抵治平庙远望一片汪洋。在石湖,虎山桥上眺望上方古塔,到玄墓山见古寺,深藏青松之中,在垚峰山路上樵夫携斧劈柴下山,再远眺洞庭太湖烟雾飘渺中数座小岛点点白帆,整个画卷如甘泉自然流淌,一泻几十里,叫观者留恋往返。吴地的幽雅秀丽在文徵明细腻的笔下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真令人心旷神怡。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溪山深雪  立轴 1523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仿李营丘法  设色绢本 1522年作

    款识:旭日初晴丽绛霄,天宫有意散琼瑶。松头卸白龙髯出,竹干回青凤尾摇。涧底潜通泉细细,帘前风动势潇潇。楼台一望舒吟兴,终胜骑驴在灞桥。嘉靖三年夏六月既望题于玉兰堂中,长洲文徵明。印文:文徵明印(白文)、衡山(朱文)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仿叔明笔意  设色纸本 甲申(1524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携琴访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526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林壑出游图  镜心 设色纸本

    款识:三年展骥佐樵川,又向彤遮奏绩还。竹马争迎前父母,银章重领旧溪山。遥知阖郡呕吟处,总在高人画诺间。执手都门非远别,会看青山簉鸳联。樵川别驾近斋先生奏绩南还,聊此奉赠,并录小诗。嘉靖乙酉九月既望文徵明书。印鉴:徵明之印(白)惟庚寅吾以降(朱)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曲港归舟图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五言诗并署:“雨绝树如沐,云空山欲浮。草分波动处,曲港有归舟。徵明。”钤“徵仲父印”(白文)印。本幅有明彭年、陆师道、王穀祥及清乾隆帝题诗共四则。作品曾经清内府收藏。近代庞莱臣《虚斋名画录》著录。画中描绘山间雨后的景象,云雾蒸腾,林木葱郁,笔墨工稳细润,意境清新幽静,是文氏细笔山水画的代表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山水  立轴 丁丑(1517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1525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深山幽处  辛卯(1531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仿黄公望溪阁闲居图  立轴 纸本

    款识:陪吴师匏翁先生游支硎山,山人陆子静为人笃雅好洁,开迳薙草石鼎烹云,出示黄公望溪阁闲居图,命余摹之。不揣援笔写此并小诗。幽人娱寂窗,燕坐咏影长。日落乱山紫,雨余疏树凉。闲情消世事,野色送秋光。仙家知不远,细路绕崇岗。徵明。印鉴:征仲父印。
 
明 <wbr><wbr><wbr>文徵明 <wbr><wbr><wbr>玉川图
玉川图  纸本设色 甲申(1524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以远山横亘,平滩杂树作远景;中景则画悬崖巨峰,江帆碧水;近景中布置繁密,山石树木间屋舍俨然,板桥溪水,静中有动。全画布局精巧,用笔细谨,有工秀清苍之美。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湖山雪骑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丙戌(1526年)作
 
    此幅《湖山雪霁图》属于文徵明的细笔本色画,细笔山水最能代表文徵明自己的山水画面貌,他虽然师从沈周,却并未受沈周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所限制,反而偏爱秀丽、细润、雅致一路的山水,这与他独特的审美有很大关系。文徵明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主张绘画贵在“温厚平和”,刚柔有度,推崇精工、秀润、清丽、含蓄的画风。《湖山雪霁图》作于嘉靖丙戌(1526年)冬日,正值他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之际,也是他不再求仕进、正全身心致力于诗文书画之时,他只想戏墨弄翰自遣,闲逸的心境下的艺术更接近真我。这幅作品用笔工谨缜密,山峦和岩石的勾斫笔法细劲,以短笔披麻皴和雨点皴表现纹理,墨色轻淡。松柏夹叶细谨周密,作品布景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墨色干湿相间,色墨表现相得益彰,书卷气很浓且古意盎然。用细笔创造出幽雅间静的意境,亦能用潇洒、酣畅的笔墨表现宽阔的气势,实为风采高雅、品格不俗之佳作。
 
 
 
 
 
 
 
 
 
 
 
 
 
 
 古装仕女图 - 温柔细雨 - 一丝小雨盈盈而落......
 
 古装仕女图 - 温柔细雨 - 一丝小雨盈盈而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