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款署戊申(一五四八)七月既望,征明应为七十九岁。文嘉在跋文中指出;先时吴中有士人家藏有赵伯驹后赤壁图(赵伯驹为南宋青绿山水名家),当道欲献予时宰(时严嵩当权,嵩与其子世蕃好蓄藏,天下名画,均刻意求得),而主人吝与。征明语之,岂可以此贾祸,吾当为之重写,或能存其仿佛。所以衡翁此卷,乃为友人而仿赵画作成。构图依原卷大要,然用笔的苍劲,赋染的淡雅得宜,不失衡翁的精神。
图中描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雄奇山势,苏子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葺,所芸的“二客不能从焉”,图中可看到苏东坡一人立峭壁上,俯视江水激浪,生壮阔之情,因此“划然长啸,草山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在壁腰以勾云烘断,象征山岩的高壮,岩旁秋树下偃复起,正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景像。
“反而登舟,放手中流,……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江前为山岩突起,江树连岸,江中披头巾者为苏东坡,前坐为客。鹤从东而西掠,仿佛在座者方凝目于江中景色,尚不知鹤将飞掠而来然。局部3在松后作草堂,苏子正酣卧其中。左侧亦即原卧的屋舍,以枯树、古松、秋叶等相隔,苏子梦见道士,羽衣翩跹,悟即为飞鹤,著朱衣启门而视者,即骛悟的苏东坡也。长卷作故事性的记述,所以可用重覆的手法处理内容和构图,这是古来相传表达画卷的基本观念。
水浪和卷云,用勾勒法,尤其江面的波纹,作鱼鳞纹细细勾出,都是唐宋以降的传统技法。青绿山水设色既重,山石皴法不宜大繁,从衡翁此卷仅勾大的轮廓而不作细皴,便能了解原意。只是衡翁不欲用色太重,将笔趣掩蔽,想来还求作品能表达出自己的面貌,也许这便是笔墨用色处与原画不同的所在。
青绿山水 立轴
溪山幽居图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青绿山水 立轴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青绿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文壁画。印鉴:征、仲(朱白文、连珠)。
文徵明最擅长画青绿山水,画法主宗赵孟俯,兼取赵伯驹、赵伯骕,从而形成了丰姿多采,工细秀雅的小青绿山水。此图用笔工整严谨,空间布局严谨细致,皴擦点染之法出于古人,却又离于古人,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笔法工细劲利,含而不露。整幅画面透出一种安祥平淡的气质,令人观之如沐春风。
古木寒泉图 绢本设色 己酉(1549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无论是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是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画法除学元人以外,也追踪五代和北宋,但很少受南宋院体的影响。他的画,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
这是一幅秀美的青绿山水画,设色浓丽中风致淡雅,美丽而不流于媚俗。树木的画法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山峦的设色是大面积的平涂,用笔不多,但秀润独存。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树老干分披,杈四出;其後松树两干并伸,参云直上。背景石壁与松柏紧贴,塞地漫天,几无馀地,忽於绝高处界出飞泉一道,数折而下,遂使通幅於紧迫繁复之中,遽尔空灵疏朗,确为神来之笔。此帧作於嘉靖己酉(1549)冬日,为文氏八十高龄所绘,而经力充沛,神气十足,笔墨纵逸,深雄险峻,是文徵明粗笔画作中极精之品。
雨夜归居图 立轴 水墨纸本 己酉(1549年)作
款识:己酉十月四日,雨窗无事戏作。徵明。印鉴:停云馆(白文)、徵明(白文)、徵仲父印(白文)
《风雨夜归图》是文徵明八十高龄时的晚年之作,画面上方一座大山横亘长空,云气缭绕。中近景杂树丛生,山上飞流直泻,及地形成溪涧,真是“山中夜雨,树杪流泉”。近处两石间架一小桥,桥上行人戴笠、披蓑,手拄竹杖冒雨直奔林中茅屋,点出画之主题。此画笔墨沉着痛快,应为“粗文”的代表作,大笔淋漓—写胸中丘壑,清新秀丽但丝毫没有粗俗莽躁之气。这是画家修养的具体体现。
万壑争流图 青绿山水
沈周作水不作鱼鳞细皴,勾线曲折而婉转如意。文氏此图写流瀑奔泻急湍之妙,兼赵伯驹赤壁图之诀要与沈氏用笔之长。
全图由溪流分隔为四层,近处二层作树均巨大,墨色浓重,且枝叶前后相连,是为近景,则观赏时由近而远,自然层次分明。
近处山道长松杂树旁四位高士,分成二组,作且行且语情状。山爆由远处山谷分三处奔泻,逐渐汇聚而倾注于上游源头。溪流正中,有巨岩矗立,使溪流一截为二,再成急瀑,与右侧另一瀑布齐注于中溪,溪中散石点落,则见波澜湍流,四散奔逸。中景溪岸又窄,水流奔流于石罅间,岩岸上或倚或立,众木成林。此时水流写法更为细腻,多随流向,萦回流转,各尽其态,最见构思不易。流至近处渐成壮阔,仍见洋洋浩渺,令人目眩神移。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千岩竞秀图
手卷 设色绢本 1549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千岩竞秀图
手卷 设色绢本 1549年作
亭五月 设色绢本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仙山图
立轴 设色绢本
松溪高士图 镜片 设色绢本 庚戊(1550年)作
款识:寿域宏开日月迟,老人强健入期颐。含饴柱下非无自,舞彩庭前况有儿。千载祯祥终盛德,九朝仁泽际昌期。婆娑回首当年事,只有青松白石知。松庵孙君八袠小图并诗为寿。时嘉靖庚戌冬日,文徵明。印鉴:文徵明印(白)停云馆(白)
此图主要以高远取势,平中见奇。远景二峰夹峙,左右呼应。主峰峭壁巉岩,错综盘绕,与侧锋偃仰如揖,穆然相向;远峰隐约,窈窕深邃。崖阿之下,画一松庵,屋宇幽寂,松梧掩映,紫芝生于阶下,山鹿相顾于庭前。主人安坐于斗室之中,一童侍立,恍若太古遗民。室内设一案,色泽鲜丽,造型为典型的明代文人家具样式,上略陈图书及清供之类而已。屋侧溪桥映带,溪水自远峰下潺潺流出,于画面前景处聚为深潭,渟蓄演漾,一派天机。画幅左下有一虬髯老者拄杖携童,正翩翩来访。整幅画面用笔工致,设色沉静,层次清楚,疏密得宜,清淡简约之中透出一种静谧闲雅之气。画面山石多以方笔勾勒外形轮廓,低陷背阴处以敷染为主,而略用线皴,缀以浓墨苔点提醒,形如蚁阵。树干造型古朴,出枝错落,树身皴笔细密,质感强烈。树叶则夹叶、点叶兼施,椿叶、桐叶相映成趣,松针勾描颇为劲利整饬。水纹、服饰及建筑物,多用线条造型勾描,含蓄稳重,笔路简练。墨与色的关系处理上,则显示出一种温婉通透的感觉,不见火气,以色醒墨,以墨润色,色墨交融而统一,在画中,特别是灵芝、文案与松枝的赋色,形成巧妙的冷暖对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画幅左上有作者行草自题,诗书画印可谓相得益彰。据题诗内容和上款“松庵孙君”,知此幅为祝寿而作;画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81岁时。
从整个画面的经营来看,作者显然著意将祝寿的主题和受画者的名号巧妙的关联起来,反映了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灵芝、山鹿、松树这些题材在传统中均代表对长寿的祝福,这是在明代绘画中皆可以经常见到的表现对象。崖阿的“松庵”,则是这一幅绘画立意的要点,作者在经营位置的时候将其安排在画面的中心,使得主题一目了然。作者所采取的这种方式,就是明代吴门画派中新盛行的所谓“别号图”。按:明代以后,文人好取别号,不但请能文者以诗文释之,而且还请能绘者以绘画图之。目前可以从文献上找到证据,明确的以文人之别号来作为画题的情况出现在元代,如黄公望以杨维祯之别号铁崖作《铁崖图》。这一手法为明代吴门画家发扬光大,与吴门画派的兴起、发展、衰落相始终,这常常反映了身居城市的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标榜。本幅的创作也是这种时代风气的产物,是“别号图”的一个佳例。
溪山书屋 手卷 设色纸本
观泉图 立轴 庚戊(1550年)作
松林飞泉图 水墨纸本
隐居读书图 立轴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泉石高闲图
纸本墨笔 庚戊(1550年)作 沈阳博物馆藏
此图画溪岸一段,古木三章,一老者临流而坐,静闲听泉。画面用笔简略而凝练。左上侧自题“庚戊八年二四日徵明写泉石高闲时年八十又一”,下钤“徵明”、“停云”二印。右下钤“煜峰鉴赏”、“虚斋秘芨之印”、“治晋斋印”等鉴藏章。文徵明是山水画的巨匠,但他的花卉也成就不亚于山水画。其花鸟兰竹取法元人,近师沈周,风骨秀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