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SJ√改变 2012-08-22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传授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相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那么"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处?"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六十而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呢?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思何在?我们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含意吗?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慨在《论语》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这是大家都熟习的一句话,这句话很蕴藉,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也就是说"人世几次伤旧事,山行仍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有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故至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限己,江月年年只类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山河有情,这样一种物蓄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微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计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莽的,有些一旦规划了,就会觉得舍弃了很多,会留下很多遗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赞叹的同时,他又给他自己,给他的学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描述,他说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劣的人生坐标,在这样一个坐标上会有几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会特别特殊强调出来。今天我们从头翻阅进去,看一看圣人所刻画的这条人生之道,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鉴戒价值。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样子容貌,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名,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描写他的一种幻想,但是一切从社会化过程开始,从一个天然人,转化成有社会规矩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出发点。孔子的"十五治于学"这可以说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给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常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人是生来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外是对古人所有阅历的事情异常感兴致,而且我能够孜孜以求,一直当真学习罢了。所以孔夫子说像我这样的人呢,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并不缺乏,但是像我这样好学习的人很少见。这就是他十五开始上学的心境。

今天我们知道是一个学习惯的社会了,关于学习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的好,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是导致行动转变的学习。其实这推翻了我们过去的标准,大家过去大家认为导致思维改变就是好的学习。比方说,一个观点、一个实践、哪怕一个途说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就是一种学习。但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全部价值系统的重塑,行为方式变的更有效力、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所以孔子的这种学习要求,早在2000多千年前,他所提出的就是一个简略的标准,"学致使用"。其实我们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当初的孩子已经不是十五上学,比五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有很多孩子能背圆周率,能背很多很多位,有很多孩子在客人眼前能背长长的古诗,但是背圆周率对他的这一生真的就有用吗?今天的上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能够学以至用,所以在一个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的是悲痛是信息的"过犹不及","过犹不迭"这四个字也出自《论语》,《论语》其实认为所有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头脑复制成一个电脑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常识融会贯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我们现在可以说,学院的教育它是有一个标准长度的,但是长度是断定的,宽度是不定的,每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什么,兴许孔子这样的一种学与思联合的方式会给我们一个无比好的启发,只有走过这样一段的光阴,这样的一个历练,逐渐逐步地提升,有所感悟,才能到达他所说的三十而立。

话音外:"三十而立"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简直每个年青人到了而立之年,都会问问自己,我立起来了吗?那么怎么才算立起来了,是否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终生又有什么主要的变故呢?

还有我们来说说三十而立。三十这个年事,在今天,可能在都市里,在心里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期,三十岁还被良多人称为男孩、女孩,那么人能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而立呢?一个"立"是什么样的担负呢?实在大家晓得在哲学上,黑格尔曾经提出过一种"正、反、合"三个阶段,人最早所接收的教导,人的信心都是正的,我们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甚至在小学以前,看了很多的童话,信任太阳是晶莹的,花朵是娇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布满光辉的,王子跟公主终极是能够在一起的,这个世界上不哀伤。其实这就是正的阶段。然而长到十几岁时候就会呈现咱们时常说的小愤青,二十几岁刚步入社会,就会认为这个社会一切都不尽人如意,会觉得成人间界对本人诈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丑恶、委琐,充斥了许多卑劣和讹诈,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凄凉,人到了这个时候,人必定表示出一种反弹,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逆返心理。那么走到三十岁,三十应当是人生"合"的阶段,就是觉得既不像十多少岁时候觉得一切光亮,也不像二十多岁时候感到所有惨淡。三十岁而立,这种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破,而后才是外在社会坐标给自己的一个符号。从内在的心灵独立来讲,什么样是好的学习?就是把一切学惯用于自我,这是中国文明中请求的一种学习方式,人如何到达这样一种融会境界呢?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的方式读的很苦,须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懂得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合了所有的典籍当前,用来它诠释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三十岁这个年纪,真正在中国古人的文化坐标中,他是一个心灵树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构成对峙,而造成一种融合和晋升,就像泰山上的一幅楹联,"海到止境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山川的一种感触,它讲的永远不是驯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苍天为岸,没有边界,人生走到山峦的高峰,并不是一种夸大地说我把深谷踩在脚下,而是我自己成为山顶上一座峰峦。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解读。所以三十而立应该说孔子始终在教养生是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很多东西不该费心的就不要操心了,把面前做好。我们知道,孔子其实他对于神、鬼的东西不大提起的,这就是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学生问到这些事件,他都采用一种躲避的立场。曾经有他的学生去问鬼神,(话音外)"老师真的有鬼神吗?那些鬼啊、神啊毕竟是怎么回事?""人间的事你还没有做好,所以就不要考虑鬼神的事了。"那么老师淡淡地告知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世间的事你侍奉好了吗?你这种学习仍是先朴实一点,从眼前开端,学会人际关联,别去斟酌鬼神。后来又问了一个很玄的问题,(话音外)"老师,人总会死的,那么死人是怎么回事呢?""生的事你还没有弄清楚,开吗又去提到死呢?"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未知生,焉知逝世?"这六个字对我们都是一个启示,就是在你初期学习的时候,先把我们生命中可能掌握的货色尽可能地学习并且建立,不必超出春秋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纪,才真正可以立起来。所以所谓"三十而立"我的懂得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权衡你已经如何胜利,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性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不慌不忙;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负和一种动摇。我知道中国很多文人做的事情是不求功利目标的,柳宗元的诗说的好,叫作"独钓寒江雪",我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冬季,我们视线中的那个孤单的蓑立翁,他钓的是什么呢?没有人在冬天可以钓上鱼来,但是他是为了钓雪而去。这就是魏晋人所说,你去访朋问友,可以一夜逾越膳溪,翻山越水到了友人的门前不敲门就返回了。为什么?我惦念这个朋友,我乘兴而来,我到了,尽兴而返。也就是说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心坎真正认定的事,这大略是一种立的尺度,也就是自己认可了,我毕生所为有什么样的准则。当这样的准则再散失从前,再走过十年,四十而不惑。
话音外:于丹教学以为,并不是每个人到了四十岁时都能够做到不惑,现代社会充满了变数,四十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又十分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样能力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其实对于惑这个概念,我们在《论语》的不同场所看见过论述,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怎么样才干真正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时间,其实我们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一直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历,他的学习教训、财产、感情、声誉这一切都是用加法的,其什物质的东西越多,人是越轻易困惑的。怎么样能到四十不惑呢?这就是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就是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学会舍去。其实我们内心就像一栋新屋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潢摆在里面,当最后这个家摆的像胡统一样时,发明没有处所放自己了,这就被东西奴役了,而且学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可以谢绝了,甚至不想挣的钱不受那个冤屈了,当敢于舍去的时候,人才濒临真正不惑的状况。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面对很多世界给你的不公平啊、打击啊、缺憾啊、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不公正,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敏捷建立自己应有的地位。古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不偏不倚其实极尽高超之后,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残暴之极而归于平庸,真正有过极度的残暴,在你二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曾经奋发挥厉过,那么走过"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这样一种淡定而从容。其实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恰好是要用在为社会所用的时候,那么再接下来走到五十岁,有一个象征深长的词叫做知天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