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下”如何得名?

 高厚不言 2012-08-22
 

 在淮安,提起河下古镇,众所周知,这里曾是南北经济、文化、交通的枢纽,经济繁荣;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 恩等历史名人;这里是“进士之乡”,明清两代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但问起古镇之名“河下”如何得来,恐怕知之 者不多。
  有人初以为,按照“河下”的字面意思就可以溯源,河下镇在里运河畔,“河”应该指的是里运河。不过,对于“下”却难以解释得 通了。因为总不能说河下镇在里运河的下面,那岂不是水淹河下,古镇如何能保存至今呢?
  诸位看官,闲话少叙,让我们即刻穿越历史去寻访河下镇的那段历史吧。
  话说春秋末年,吴王夫差统兵伐齐,为解决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的问题,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从扬州引长江水经高邮湖,在淮安区城北末口与淮河连接。邗沟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今天的河下就是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京杭大运河最早的段落即是今天我们所称的“里运河”。
  河下曾名北辰镇,后来如何以“河下”而闻名后世呢?原来,当时,因邗沟底高,淮河底低,为防止邗沟之水水尽数泄入淮河,保证邗沟的水位,故在邗沟、淮河相接处设埝,过往舟楫到此均须盘坝方能入淮。在清以前,正如南宋孝宗(公元1163-1189)朝楚州守臣陈敏(字元公,石城人,乾道中以武锋军都统制兼知楚州)所言:长淮二千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涡、颍、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运河耳,北入舟舰自五河而下,将谋渡江非得楚州运河无缘得达。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致此地屡罹水患。明永乐十三年(公元 1415年)平江伯陈瑄开清江浦,导淮安城西管家湖(亦称西湖)水入淮,运道改经城西。河下遂居管家湖嘴,处黄、运之间,扼漕运要冲。故河下为之咽喉之地。由于这里地势卑下,“河下”之名遂由此逐渐由民间而官方正式得名。
  晚报记者 刘权 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