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距离北京城45公里,在昌平天寿山脚下。自1368到1644年,明朝16位皇帝有13位葬在这里,这里也就称做十三陵。在十三陵地下,帝王们的庞大宫殿纵横交错,连成一片。
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音yi)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共活了58岁,做了48年皇帝,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他10岁登基,21岁时就开始选择寿宫,要为自己建造一座庞大的陵墓。定陵总共建了6年,花费800万两白银,相当于全国两年的国库收入。年轻的皇帝亲自陵墓的选址和工程设计,还亲自视察过自己的葬身之地。

明清帝王的陵墓建筑都是按照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建造的,形制都是一样的,所以俺认为了解了定陵就可以想象出所有皇帝陵墓的大概模样,不一样的只是规模和豪华程度随皇帝的喜好而不同。
定陵地面建筑由石桥-碑亭-宫门-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五供桌-明楼和宝城构成。地下建筑由五座相互连通的砖石结构殿堂组成地下宫殿。

祾恩殿是祭陵时行祭典礼的场所。定陵的祾恩门、祾恩殿遗址为李自成起义军焚毁,仅剩下台基。李自成身怀对明朝的深仇大恨、以推翻明朝建立自己的王朝为己任,甚至不放过抹去死去皇帝的陵园。幸亏那时地宫入口隐藏的深,没被发现,否则也许定陵难逃慈禧墓的下场。

由祾恩殿远望明楼。明楼是陵墓的标帜,城楼上有一座为皇帝歌功颂德的墓碑。

棂星门又称天门,寓意进入此门便可升天了。当导游带领游客从地宫回到棂星门,要求大家穿过此门时,要一同高喊一声:“我回来啦!” 仿佛要有这一声大家才能从阴间走回到了现实。于是本来庄严肃穆的陵园里不时有了欢声和笑语。

五供桌:一个香炉,二个烛台和二个花瓶。

俺最喜欢看精美的石刻,心中赞美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供桌背后是明楼。


地宫周边围绕着郁郁青青的松柏林。这棵造型奇美的鹿角柏,经考证比定陵的年岁都大,应该是特意从别处移来的。
沿长长的台阶走下地宫。

万历皇帝在这个地下宫殿里睡了三百多年。所有大殿通体是石头结构,没有一根梁柱,并且是金砖墁地。


新仿制的棺椁,颜色红艳得亮眼。地面上有许多游人扔过去的小额硬币纸币。俺不明白又不是能保佑人的佛.......

皇帝就是死也要把他的宝座带到地下。

两位皇后宝座顺序向后排列。每个宝座面前有青花大缸一口,地宫刚打开时缸里装有油和蜡,有灯芯,这就是俗称的长明灯.按中国古老的传统,当长明灯点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死者进入了祖宗的行列,可以永享子孙的香火。但当地宫封闭后,因缺少氧气,灯也就熄灭了。

走出地宫,明楼在前。


走上宝城,极目远眺。

山岳环抱中,远处的帝陵比肩而立。



定陵共出土了三千件随葬品,其中最值得观赏的是完美精致到极限的皇帝金冠和皇后凤冠。
我对万历皇帝了解不多,只知道在他死后的第24年,他的孙子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被李自成农民军所逼,于1644年吊死在北京故宫后的景山。朱姓明朝从此谢幕。
1957年地宫打开时,发现万历皇帝的棺椁里只保存下他的尸骨。经专家对尸骨的复原证明,这位皇帝生前是驼背,身高1.64,而且右腿比左腿短。还有严重的龋齿和牙周病。看来龙袍金冠之下的皇帝也有着难言之隐。

地宫打开时,三座雕龙汉白玉宝座是呈品字形排列。俺想皇帝希望可以抬脸很方便的看到他两位生死同眠的陪伴人。
皇帝活着的时候,天高皇帝远。如今皇帝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却终于能看到他们了,通过他们的陵墓,看到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