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新时期教研员工作“七要”

 昵称503199 2012-08-24

[转载]新时期教研员工作鈥溒咭

 

一、要履行岗位职责,解放思想,坚持教研创新

教研员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岗位职责与角色定位,多问几个问题:自己是谁,要往哪里去,如何去?当前一些教研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成效不大,得不到一线教师的认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和弄明白作为教研员到底要干什么?需要干什么?能够干什么?能够干成什么?

教研工作不能安于现状,也不能固步不前,一定要解放思想,从行动上落实教研工作的创新与突破。不要满足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做好了哪些事,做成了哪些事。这些事情对一线教师是否有用,是否能切实把握准本学科的现状与制约学科质量提升的难点、节点,进而围绕难点、节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除此,加强区级教研活动的绩效评估是推动教研员落实岗位职责的重要载体。在教研活动结束后,一定要做好一定数量的教师满意度调查分析。通过加强区级教研活动全程的策划、活动实施以及效果评估,进一步规范区级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努力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教研服务。

二、要养成“跟高处比,与先进学”的工作习惯

坏习惯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好习惯也是一天一天养成的。要避免把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过去习惯做的,或者已经做得习惯的事情,就认为一定是正确的,或者认为没有改变的必要,只要与过去的做法不同了,就表示出不耐烦,不习惯。为此,教研员需要理性地调整心态。

教研员除了做好常规性工作外,需要根据教情和学情的变化,上级对教研工作的行政要求,积极开展教研创新和方法变革,不能停留在表面与形式上。有些人,对工作上的一些新变化和提出的一些新要求不习惯,不耐烦,主要是思想上还缺乏一个接受和接纳教研创新的心态和心理准备。客观上讲,教研员要反思“一些不符合正常工作要求的事情”,需要变为“正常的常规工作要求”时却有困难的现象,问题到底出在哪?从工作的需要看,教研员应具有接受工作挑战的心理准备。要经常性的思考自己学科的创新点有哪些?自己学科教学创新的切入点有哪些?

三、要多走进课堂,收集第一手资料

教研员除了完成常规工作,比如组织一些常规性的教研活动,或完成上级交办的临时任务以外,在可以支配的时间内,教研员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是一直坐在电脑前面考虑问题,还是思考下一周的教研活动准备?还是能主动的到问题比较突出的学校进行一下问题诊断,随堂去听课?

教研工作的主要场所是基层学校而不是办公室。教研员在组织教研活动,参加统一教学视导外,应主动到基层学校里听课、走访。力求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一线,及时收集和了解最真实的教学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如此,才有教研的主动权,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教研工作。如果“就教研讲教研”,那仅仅是纸上谈兵。如果有一天,某些学校说,教研员在与不在,搞不搞教研活动对学校质量提升根本没有影响,那就是对教研员工作的莫大讽刺了。相反,由于教研员得力到位的工作,让学校认为教师离开了教研员就会出现问题,这无疑充分说明教研员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认可。教研员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研工作到底给学校带来了哪些直接的帮助。

四、要整合学科优秀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作用

教研员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各层教师发展的机遇。平时,应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要留意优秀教师资源,为以后开展教研活动提供名师资源。教研员应当时刻考虑如何为教师创设发展机遇。当教师体会到成功的同时,他们更会感激教研员为自己搭建了展示的舞台。

教研员要对各层次教师有一个基本的专业发展支撑的规划,而不是仅凭个人感情和关系的远近来确定帮扶的对象,这样不利于形成、树立自身在教师中的学科影响力。与此同时,要注意不能把教研员的一些学科职责当作交易。比如一些评估和评比,不注意公平、公正,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按标准操作,遇到问题,及时汇报,不擅自违规操作。在工作中,教研员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

要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的作用。学科中心组是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以学科教研为核心,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考试命题、学科评估等开展研究、指导与服务的学术性团队。学科中心组成员是区各学科骨干教师的优秀代表,是学科的智囊团,是实施课改理念的先行者,是学科教研的研究者,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验的示范者和辐射者。

五、要提高教研工作的执行力 

制度和措施定得再好,缺乏有效的落实,执行的到位,都会成为空谈。学校布置的工作,有建议和完善方案的责任,在事前可以充分讨论,畅谈建议和想法,献计献策,然而一旦形成了方案,就要严格落实,稳步执行,努力形成统一行动的行为准则。执行力反映了一个员工对组织目标与计划的正确领悟和理解能力,教研工作的功效也可以通过执行环节的到位程度来体现。即使在工作实施中遇到了新问题,大家应当积极想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抱怨。如果事事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再好的方案也会成为负担,所以一定要避免 “是好事却做不成事”的现象。

教研工作中的执行环节是具有一定弹性的。控制弹性空间的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两条。一是岗位工作职责,二是个人的觉悟和职业良心。我们不要浪费一线教师宝贵的时间,因为一线教师很辛苦,你工作不到位浪费的时间,对一线教师来说,他可以用来休息,也可以用来备课,还可以为学生解答疑难。

六、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加强业务学习

教研员要正确认识“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要积极提升专业技能,加强业务学习。比如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技能,要会评课,要能上课,要上好课。同时教研员要会磨课,能够指导一线教师说课、上课,且指导得法,让教师从中受益。要会命题,命好题,通过命题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要加强课例研究,尤其是视频课例的分析,要充分发挥“精品课堂系统”和“微格教室”的作用。俗话说,“人无知才会无畏”。教研员要当好学科的领军人,理所当然的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多看点书,多关注一些教研发展动态,同时也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进行拓展性学习,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七、要善于营造主动教研,积极教研的氛围

教研员要密切联系一线教师,正确认识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教研员与教师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是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关系。教研员要善于与教师交朋友,尊重教师,不摆架子,不以权压人,不霸占学科教研的话语权,要做教师的知心人。

教研工作离不开教师的团队参与,具有深度参与的教研才有生命力。教研员要善于营造教研的氛围,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

首先,努力创设各种发展机遇,真心扶持和帮助各层次教师寻求专业上的发展。比如各种评比,各种培训机会的争取等。

其次,利用好“公共邮箱”“教研博客”“移动飞信”“QQ教师群”四个平台。教研员必须有效整合传统教研手段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创设数字化的教研环境,实施全天候教研引领。博客平台是引领教研工作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一线教师广开言路,积极参与互动研讨的重要平台。目前,不少教研员能够主动撰写博客日志和教育叙事,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同和真诚的拥护,说明一线教师需要教研员真实的教研,对真问题开展研究,且真的研究问题。教研员也要积极关注教师的教研博客,适时、适当、适度地跟贴,加强互动。没有教研员参与的网络平台是缺乏助推力的,研究是缺乏深度的。

再次,教研员要带头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化。要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勤于动笔,善于总结。教研员要积极撰写教研论文,每年最好能够发表12篇文章,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教研员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一批教师,锻造培养教师团队。

最后,教研员要不断加强教研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体现在工作思维方式、工作魄力、组织程序安排、活动的管理调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教研员还要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策划能力,工作安排要有序,活动要讲求实效,内容要富有特色……总之,教研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的教研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