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标准是“道德法律” 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毋庸置疑的是,当下社会是一个高流动、高效率、高节奏的社会。为了讨生活,天涯海角、东西南北,只要适宜生存的地方,人们都会积极前往,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角色定位。于是,妻离子散、父子(父女)分离的状况在所难免,再加上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以及经济的压力等等,日常难得见一面、平时难得聊一句、常年难得聚一餐便成为许多天各一方亲人们的生活常态。但在自觉不自觉中,父母时时牵挂远方的子女孩子,子女孩子却在高节凑的城市(工矿企业等)工作生活中,有意无意忽视了对父母的关怀、冷落了父母的期盼,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个力所能及的微笑甚或心平气和的与父母的一顿聚餐,都成为一种奢望,更别说亲自为父母做饭、与父母谈心沟通、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等。这些凸显的都是时下孝亲敬老文化传承的脱节与具体实践的短板,伤害的不仅是父母老人的心,而且对下一代子女孝亲敬老意识的培养显然是一种不好的示范,不利于中华孝亲敬老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百善孝为先。几千年来,它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然而当今社会,在现实、金钱、利益面前,“孝”变得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固然,工作忙、距离远等都可成为不孝不敬或不能及时行孝的托辞,而且事实上父母也不会与子女计较这些。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工作有多忙、路程有多远、困难有多大,与屎一把尿一把、牙牙学语并把我们养大成人的父母比天恩情,对父母的行孝之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成为一种被忽视的行动、被大打折折扣的举动,更不能把敬老看成一种负担与施舍。这方面,放弃工作写歌鼓励父亲“不准倒下”的四川农民工曾凡根、放弃留学学业割肝救母的大学生彭斯等,毫无疑问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新“24孝”行动标准的出炉,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新时代孝子贤孙们孝亲敬老的行动指南和侍亲标准,时刻映照我们在孝亲敬老方面做得如何。这虽不是法律规定,不具有太大强制约束力,却无疑是“道德法律”,时时提醒、警醒、督促我们行孝父母,天经地义,刻不容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