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力无制约 催生天价公共建筑

 七洲同心 2012-08-25
权力无制约 催生天价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顾名思义,乃是在公共领域,供公众使用的建筑。一切公共建筑皆属于民用建筑。因为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或社会募集,故而应避免铺张浪费,实用性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然而现实中并非如此。

近日爆出的深圳南山区造价5000万元的天价过街天桥,只不过是公共建筑“漫天造价”的冰山一角。城市公共建筑天价现象、奢侈化现象近年来屡屡发生,不论是前几年饱受批评的各种豪华政府大楼,曾引起广泛争论的天价路灯、井盖、五星厕所,还是各种城市广场,都曾是社会批评的焦点。公众无法监督公务员,行政权力不受制约,这种情形下建造“公共建筑”,后果可想而知。

中国是世界建筑的博物馆还是重灾区?
又贵又怪,这种建筑在中国并不鲜见

又贵又怪的中国建筑:千金买争议 怪诞成地标

深圳南山区如今正陷入“豪华天桥门”事件。日前,有网友发帖称,该区“春花天桥”梁架均使用航空级钛合金铝材,耗资20亿元,但投入使用以来长期存在电梯停运、桥面积水、上千个LED灯晚上不亮等问题。对此,南山区官方予以否认,称实际造价约5000万元,针对相关问题,“各有关部门将认真整改和完善”。

深圳“春花天桥”看起来确实显得富丽堂皇,却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同感,招来无数批评。无独有偶的是,不久前广州斥资4.47亿建21座人行天桥的事件,也曾引发广泛争议。近年来,类似的先闪亮登场,再爆出天价成本,最后导致公众不满,议论纷纷的公共建筑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找出那么几个老百姓觉得不知所云,一问造价吓人一跳的古怪建筑来。又贵又怪的建筑成了各地的地标,这也是近年来的一大中国特色…[详细]

五花八门的建筑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少

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建筑样式繁多,虽说没有统一的风格取向,但贵在品种多,也算是各种建筑的一个博物馆。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研究员章建刚颇不以为然。他认为,恰恰相反。我们在公共建筑设计上涉及的面并不宽,反而很窄。很多国际上流行的流派都找不到。他举例说,比如后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认为一切装饰都是罪。而后现代主义,则要求有文化的表达,有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等,这样的建筑,我们的城市中找不到。再比如解构主义的建筑作品,国内也非常少,央视的大楼稍微有一点儿解构主义的色彩,但类似的也非常少。

章建刚又以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为例。他认为,木结构建筑风格的建筑,做得比较好的也少,看起来有很多仿古的建筑,但实际上真正让人感觉舒服的仿古建筑极少。以北京为例,前些年建筑学界有一种说法,说东长安街是建筑的重灾区,一片又高又长的玻璃建筑,出现在距离天安门两三公里的区域,破坏了以天安门、紫禁城为轴心的北京市中心格局。实际上很多地方都是类似。看起来五花八门的建筑非常多,但是真正有文化内涵,能够表达某种意义的建筑太少了…[详细]

没有公众参与的“公共建筑”
春花天桥的梁架均使用航空级钛合金铝材

民意表达缺位:公共财政不透明,公众无法参与意见

上面提到的公共建筑问题,归结起来就两点,一是造价惊人,老百姓质疑为什么花了这么多钱?二是造型突兀,功能未如公众预期。这两点都反映了一个现状,即政府施政不透明,公众无法参与意见。作为花纳税人的钱修建的、服务于公众的公共建筑,老百姓理应有监督的权利。可现实是,大多数的公共建筑,从预算到设计,从图纸到实物,从施工到竣工,老百姓基本一无所知,看到的只是某一段路又被圈起来,不知道里边要盖出什么名堂。……

深圳南山区的天价天桥,其实还算老实的。它之所以引起非议,是因为老老实实把天桥的造价公布了出来。虽说是有辟谣之前疯传的20亿造价的原因,但好歹还是让老百姓知道了一个数字。更多的公共建筑,大到图书馆、立交桥,小到你家门前的天桥、凉亭,它们是花了多少钱造起来的,你知道吗?反正我是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在这座城市工作,纳税,这些公共建筑里,有我的一份…[详细]

服务vs炫耀:公共建筑,“好用”远比“好看”重要

说完了造价,再说实用。还是说到深圳南山区的“豪华天桥门”事件。它为人所诟病的,也是花钱颇多的地方,是春花天桥“梁架均使用航空级钛合金铝材,桥身有上千个LED灯”这类的奢华投资。理智上讲,修建过街天桥,是利民的好事。只要功能正常,造价合理,老百姓不会不愿意的。而问题恰恰出在功能不正常,造价不合理。之前疯传的造价20亿被官方辟谣,但官方给出的5000万也足够触目惊心。而且建成后,电梯停运、桥面积水、上千个LED灯晚上不亮等问题屡屡出现。对此,官方的反馈苍白无力:“各有关部门将认真整改和完善”。这种服务,老百姓当然难以满意。 ”

公共建筑说到底是给老百姓用的,实用性要大于美观度,服务性要大于炫耀性。简单说,就是先追求好用,在好用的基础上,再追求好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建筑本身越来越高大、精美,这是建筑发展的趋势,也很正常。如果是某个私人建筑,有这样的要求,无可非议。但是,公共建筑则不同,公共建筑是由公共财政支出,并且服务于公共功能的建筑。所以,这样的建筑,它的支出、它的形象等,就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和表达,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同…[详细]

天价公共建筑是权力制约失败的产物
建筑的“非正常死亡”背后是利益的纠葛

修公共财政首要职能是济贫 面子工程必然挨骂

在谈到公共建筑时,有两点应该明确。第一,中国经济的确在迅速发展中,因此公共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是有内在需求的;第二,我们的经济还没发展到可以享受奢侈公共建筑的时候,所以把钱花在奢华、炫耀方面,必然会引起社会不满。这其中要考虑公共财政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准等许多问题。公共财政收入提高,公共建筑随之提高,这没有问题。但是公共产品,有一个优先性排序的问题。如果一个地方,还有许多低收入者、生活困难的人群,公共财政却去做一些面子工程,花很多的钱建造奢侈的公共建筑,那么就可能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我们现在经常困惑于一件事:收入确实比以前多了,但感觉比以前更穷了。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难以一下说清楚。税收和一次分配的比例一直有争议,这个比例和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关系密切,并且应该有调整机制。如果税收的比例太大,而且又没有调整机制,那就会引发许多问题。表现在公共建筑的支出上,即便是再精美,也是不得人心的。所以,是否到了享受的时候,要看公共财政在许多更重要的支出上是否同样有更大比例,如果公共财政的支出不去济贫,反倒炫富,显然不会获得人们的认可,反而必然招来批评…[详细]

财政不透明权力无制约,必然导致建筑“非正常死亡”

老百姓之所以对奢华的公共建筑意见很大,一方面是自己对此没有提出意见的权利和渠道,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担忧天价公共建筑可能会成为腐败的温床。公共开支不透明,公共决策不民主,财政状况又没有公布和报告,公众必然会怀疑。不仅是政府如此,小到一个单位,也是如此,比如单位里有基建工程,那单位员工一定会怀疑管基建的领导在里面有利益问题,不管是不是真有,但是怀疑一定会有。政府公信力、单位领导的信誉丧失,其原因还是权力没有制约。

公共建筑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短命建筑”,突然“非正常死亡”的建筑太多了。很多建了没多长时间,还能正常发挥功用的建筑被爆破、拆除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规定了使用年限。像巴黎的道路,修建以后可以几百年都不动,一直发挥作用。意大利的街道普遍用黑色石块铺就,据说这些石块从一两千年前的古罗马时代就在那里了。如今欧洲的富翁都不流行住别墅,而是住在那些建成几百年的古堡里,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富翁生活。而我们如今的建筑技术比几百年前高明多了,根本就没有建了没几年就必须拆掉的道理。之前有批评说,拆掉一座建筑,一批人都安心了,因为证据被毁灭掉了。这种批评看起来有些愤世嫉俗的味道,但正是因为权力的不受制约、财政的不公开透明导致的…[详细]


如果有人拿你的好多钱,盖了个你看着不顺眼的房子,你还完全没办法,眼睁睁看着他再拿你的钱盖别的房子,你生不生气?公共建筑就是这么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