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看到公路出口处的绿色路牌上,出现了“赣州”两个大字时,我既激动又有些茫然,那一排接一排、从近至远、高耸入云的楼房告诉我,我是来到了一个已经难以辨认的陌生地方,从前再熟悉,过了六七十年,还能找到多少记忆中的痕迹? 我首先想寻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一家人在那里住了六七年的杨名巷。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的小巷还在么? 我还记得这条杨名巷位于大南门里西侧。巷口是一对老夫妇卖草药和跌打损伤膏药的小店。用鹅卵石铺路的小巷,长约400余米、宽仅两三米,两边多是田地、水塘、大树、竹丛,稀疏地分布着三四座低矮的平房,仅巷道中段右侧有着一座在当时看来颇雄伟的大门,门内有两座按照明、清 “天井院”格式建造的宅院,以及一座砖木结构、上下两层的楼房。1939年我们家从万安迁来赣州,就租住在那座楼上。 赣州这位于章、贡两水汇合处的千里赣江第一城,唐宋以来一向商业繁荣、人文荟萃, 36街72巷间,不乏地处通衢的精美宅院;我们家怎么会选择这荒僻得有如郊外的小巷居住,而且一住7年从来没有搬迁过?这是因为房主人徐宪武先生是我父亲复苏公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日本时结识的老朋友。 他是信丰人,兄弟俩在南大街各开了一家杂货店,分别为同丰号、咸丰号,住家则在杨名巷里。两家的房子连在一起,共用一个大门,但又各有庭院。后来徐宪武先生生意做得好,又紧挨着老宅盖了一座砖木结构、中式风格的楼房。楼上一厅四房,还附有一大一小水泥铺地的房子。窗户宽敞明亮,可倚窗看楼外那两口碧绿的鱼塘,以及大片的菜地、竹林,空气新鲜极了;我们楼下院子里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栖息着许多白鹭,轻盈地飞来飞去,更是增加了这里的田园色彩。 夏天的赣州气温高,白天我们就在树下乘凉、吃饭,晚上才上楼去歇息,徐宪武先生虽然经商,却是个厚道人,他的夫人也朴实、能干,与我们家相处得很好,所以一住六七年,从不想搬走;后来徐宪武先生的生意做大了,还成了县商会理事、会长,应酬多了,他住的老屋狭窄不便待客,向我们家提出,想住回楼上,如果我们家不想迁往别处,他愿把他当时住的4间房子换给我们住;我父亲也豁达地认为,楼房是人家的,有权收回,我们家在这条清静的小巷里住惯了,邻里关系也好,那就依照房主人的意见掉换一下,不必再另外找地方搬迁了! 房主人与房客这样和谐的关系也是不多见。 水塘边还是一排猪圈。徐家男人在外边做生意,妇女就在家喂猪、种菜、养鱼。那菜地、竹林,也成了我们这些小孩的“公园”,不上学时就往那里跑,看鱼群时浮时沉,蜻蜓轻盈地点水,如果能被我们捉到一只用棉线捆住,让它飞得起却飞不走,真是有趣得很;比我大的男孩还敢下水塘去游水,更是令我羡慕;夏天的晚上,田野里蛙声四起,绿莹莹的萤火虫如一串串珠玉在竹林、水塘边闪动,吸引着我们去追赶,有一次,我跑得太快,几乎滑进了水塘里…… 当时的南大街(后来改称文清路),是赣州城最早的大街。街道两边的人行道是能挡雨遮阳的广式骑楼,夏天走在人行道上,很是荫凉;1939年赣江下游的南昌等地相继沦陷后,涌来了许多难民来这条街上开店,也就更热闹;从杨名巷出去往左走不远,是所区办城南小学,但校舍简陋、狭窄,师资水平也不高,我不愿去读,宁愿多走一些路去南大街中段的保粹小学。那是父子两代人精心创办的一私立所学校,校长尹贤宾先生是位很受人尊敬的教育家。我就是在这所小学读完了三、四年级和六年级。那年月,城内不仅没有汽车就连自行车也很少(大约是1942年左右,蒋经国先生才有了一辆老旧的黑色福特轿车),所以,虽然离家远些,父母亲却不必担心我上学路上的安全,我可以趁机逛逛街上的旧书店,租本小说来看。如果放学早,还会溜往附近的钓鱼台、宫保府走走。 大约是1941年前后,日本飞机经常入侵赣州,城里没有防空武器,日机也就敢于低空轰炸扫射;开初我们一听见那汽笛狂鸣、钟声急促的警报,就往菜地边的竹林边跑,错以为那里隐蔽、安全。有一天,几架日本飞机低低地冲下来,低得机翼上的血红圆团都看得见,巨大的轰鸣声和机关枪密集的扫射声很是吓人。我们吓得趴在地上,只听得竹枝叶被机枪子弹打得哗啦啦地折断下来,我二姐维仁以为是子弹泼来,忙脱下她的蓝布上衣遮在我头上,以为可以帮我挡住子弹…… 多少年后,我想起二姐,就会感动地记起她对我这弟弟的关怀。从那以后,跑警报成了我们紧张、恐惧的生活。早上匆忙吃点东西,母亲就带着我们出南门,跟着人群往河边树林里躲,中午在外边吃点冷饭,天黑前才敢回去;这样天天跑,实在太累了,而且城里中小学都停课了,读不成书,母亲就把我送往己疏散到离城约15华里的桃源洞的省立赣县小学去读五年级。农村的校舍是篾墙、竹瓦,吃的是南瓜、糙米饭,很苦,却较安全,但远远望见日本飞机扑向城里,接着是炸弹爆炸声机枪扫射声,我就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不知我那杨名巷的家怎样了?爸爸妈妈姐姐弟妹们平安么?周六回来,见杨名巷如旧,爸妈都好,才放心了,与邻居们平安相见,彼此又多了几分亲切;前些日子吵过嘴、打过架的小伙伴也会重新和好。 1944年冬,日本侵略军溯赣江而上,赣州一片恐慌,人们多在雇车雇船远逃;我们家人口多又因为父亲已经失业,经济困难无力远走,只好先叫我这15岁的小孩搭乘父亲朋友的便车,把两箱衣物、字画送往他在余都的朋友家寄存。 余都离赣州约三四十公里,当时烧木炭的汽车,车行也不过两三个小时,我把东西送到,第二天往回走时,买不起车票,两头见黑地步行了一整天,把两脚都走起了水泡。一路上只见逃难的人们、车辆络绎不断往南,还以为赣州已经沦陷了呢!问那些逃难的人,他们也不清楚,只是含糊地说:“快了,快了!” 我为父母弟妹担忧,走得更快了,在天黑时才接近城边,城门口已经堆满了沙包,像要随时封闭城门进行巷战似的。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城内,拼命往家里跑;杨名巷内本来就没有路灯,这月黑风高的冬天夜晚,那几户人家有的逃难去了,有的出于恐惧不敢点灯,小巷显得极为阴森。我又一路急跑,才进大门,就听见徐家老二的媳妇在哀哀哭泣,她喂养的那几十头猪怎么办?带不走,也卖不掉…… 我进到屋里,只见父亲一个人枯坐在昏暗油灯下。见我回来了,才如释重负地连声说;“好,好,你回来了!” 我去了余都后,父亲仍在四处寻找车船,一位同情父亲在职时不贪污不敲诈他们的药材商人,愿意在他雇的木船上免费给我们家一席之地,就由母亲领着姐姐弟妹们先去赣州下游的夏府,父亲则留下等待我。母亲她们走得匆忙,连碗筷都来不及洗,抱了几床被褥和一包衣衫就上船了。 又过了一天,日军已越过遂川即将逼近赣州,城里已经跑得没有多少人了,我们才在那北风凛冽的早晨挤上了一条下行船,赶往夏府与母亲她们会合。又是搭乘别人的船,大小家具和父亲珍藏多年的书籍、磁器、古董都不能带。我们是含着泪走出杨名巷的。 9个月后,日本投降,但父亲已远去赣东北铅山,逃到夏府乡下的母亲没钱把家搬回城里,只能让我回杨名巷看了看。逃离时留下的衣物、磁器、古董已荡然无存,听说是留在城里的市井无赖们趁乱洗劫的。其中有把剑鞘全用黄铜铸成鱼鳞状的古剑,剑锋霜寒,能削铁如泥,手指粗的铁棍一砍就断;是父亲在北京当大学教授时重价购得,也被盗走了。 从那以后,我们家再也没有回杨名巷居住过,那里的人事却长久留存在我记忆中。 这次(2009年11月)在赣州停留的那几天,我问了许多人,回答多是:“杨名巷?没有听说过!” 但我看到熟悉的古城墙还在,而且修葺一新,水东水西那两道长桥还在水上浮着,我想,那条小巷也不会完全消失吧?我不泄气,还是四处寻问,才从一位老人处了解到,杨名巷早就改为人民巷了,而且是条在赣州很有名气、住户很多,有着1700余户、6000余人的热闹地方。 几天后的1月10日上午,我与女儿鸽子在王丽华女士引领下,驱车去了杨名(人民)巷。这天没有从过去的南大街走,而是绕到西北边,从昔日的巷尾进去。我记得从前这一带是一大片树林和几垛残破土墙,也是我们男孩子常常从事“野战”游戏的地方。如今也变成了一条高楼夹峙的巷道。车进了杨名(人民)巷,我更茫然了,巷道拓宽得如一条小街,高楼一座挨一座,田地、水沟、大树全都消失了,只是巷道中段还有几间旧瓦屋,门口开着两间小店。我们快步走去,恰好王丽华女士与那开糖果店的刘姓女店东认识,问她;“您知道从前徐宪武的家在哪里么?” 她笑容满面地说:“就在隔壁嘛!”我忙走过去,果然还是那座砖砌门楼,两扇厚实木门还在,只是在周围高楼林立中,已失去了从前的雄伟气势,而且很脏污破旧。 大门口有个摆吃食摊的中年男人,一问却是徐宪武先生的重孙徐文龙,那额头、鼻子也颇像他的曾祖父。听说我是来访旧,很热情地引我们进去。 徐氏兄弟那两座老式大屋还在,门口原来用作晒衣物的宽敞空坪已盖上了一排简陋平房,把院子里搞得拥挤狭窄。我们家住过的那座楼房和周围的菜地、竹林、榕树、水塘全都没有了,当然也见不到成群的白鹭鸟了,耸立的是一座高达六层的居民楼。我颇怅然。不过徐家老屋里我们后来住过的那几间房子还在,如今就由这位徐家后人住着。看到这些已很破旧、但对我仍然很熟悉的房间、天井,以及堂屋后边的小阁楼,过去许多人事又迅速浮现在我眼前,那冬日与邻居们一起在堂屋里烤火,除夕一起围炉守岁,夏夜在院子里摇着大蒲扇纳凉,躲完日机轰炸回来互道平安……的许多事,真是又遥远又亲切,他们如今在哪里呢?当时年岁和我相仿的小伙伴不少,徐家亨字辈、嘉字辈的子女们都去了哪里呢? 我有些不明白,在如今拆迁成风的情况下,许多街巷里更坚实的新旧房屋都拆淖了,这两座低矮老屋怎么能在高楼包围下幸运地留着?是作为杨名巷的历史见证?还是等待与我这老朋友见面?一别65年还能见到它,我真高兴!
来自: zcm1944 > 《美文欣赏》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游江南宋城,品味旧时光——伸手触摸小巷里的青砖灰瓦
地处古赣州城繁华热闹地段,与建春门浮桥、码头相近,紧靠着沿江商业街,所以南市街多是大户居住,建筑多重装饰,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清代...
美文欣赏 | 梁希:千秀谷诗情
美文欣赏 | 梁希:千秀谷诗情。整个千秀谷山,实有好几片小山谷,其状恰如莲花的一片片花瓣,花蕊处,便是一湾湾清泉、一口口水塘。每一...
雨中 | 刘铭玥(五年级)2021.1.17【ⒶⒶⒶⒶⒶ】
雨中 | 刘铭玥(五年级)2021.1.17【?????】雨中午后,我走出教学楼,默默感受蒙蒙细雨的温柔,沉浸于学校小园中那份令人放松的娴静。无...
孔垄| 故乡的小巷
孔垄| 故乡的小巷。这是一条普通的小巷,一条用青石板砌成的巷道,狭窄而又幽深。小巷很静,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车辆的往来穿梭,...
巷道里也有春天
巷道里也有春天。小巷风情。墙里有院,院中又有树,屋里的灯火,隔着一重重,照到巷子里了。美丽的小巷,也要耐人“寻芳”的。一条小巷...
拐过一个弯,走进一条巷道, 我遇到了几个不想家的小芳。
拐过一个弯,走进一条巷道, 我遇到了几个不想家的小芳。■坏石头。都是些不开花的坏石头。铁石心肠的石头。他会像这些石头一样,躺在。...
付汉勇:遥远的夏天
母亲抚着我的头,感慨地说:“宁死做官的老子,莫死讨饭的娘!小孩无娘,很可怜的。”后来我长大,知道母亲三岁丧父,九岁丧母,每每想...
⊙小小说⊙杨续平||刘家巷子
三个月后,刘善人又将他的小女儿刘英许配给刘壁虎做老婆。刘成霸对刘砉人说∶“不就是和刘司令商量一点事吗?生意上的事。你让你女儿快...
赣州鲜为人知的一段悲壮护城史 记抗清英雄杨廷麟
赣州鲜为人知的一段悲壮护城史 记抗清英雄杨廷麟作者:赣州房掌柜李启军373年前的今天,赣州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清战争。张安新营士...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